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虚静说.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3057120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98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虚静说”    吴超(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Reference:《神思》是《文心雕龙》论创作二十五篇的第一篇,它是文学创作论的总纲《神思》一篇从构思前的准备工作,到文学创作构思时的想象,由想象构成意象,再由意象到语言乃至声律,再到文学作品的完成后的修改等等,这其间显现出了作者刘勰非常重要的“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的文学创作思想他认为作家在进行艺术构思的时候,应该使得自己的[来自WwW.lw5u.cOm]感情平静下来,保持一种冷静而专注的精神状态故作者将此看作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本文试从“虚静”一说的哲学起源和美学价值来阐释刘勰的文学创作观Keys: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虚静说I06    :A:1673-2111(2012)03-0180-021 《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的“虚静说”  《神思》作为《文心雕龙》后二十五篇创作论的起始,中心论旨是作家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想象的问题刘勰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借鉴了陆矶《文赋》中对于艺术想象这一创作活动的生动形象的描述刘勰在《神思》里就有相关的阐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① ”这里他说:文章的构思,它的想象飞翔得太遥远了。

      所以默默地聚精会神去思考,这个想法就可以接触到千年以上,于冥想中呈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象:这些不都是构思所造成的么?紧接着他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里的“物”是什么意思?全篇出现三次,而刘勰不论是在《原道》或者《物色》等篇都没有将这个“物”作为一个概念来阐释,但这个“物”具体指的是什么?以及“物”与“神”二者之间的关系也都不甚清晰,因此我们在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认为这里点明了文学创作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神即由心而主宰;物即外物[来自Www.lW]那么,“神与物游”即是精神可以与外物交融有了这些认识之后,作者刘勰在后文总结作家创作的主体应具备的条件:“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刘勰认为:保持心灵的宁静和纯净,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构思是有重要意义的,它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那么这里的“虚静”一词的意思是像周振甫先生所释“虚心和宁静”吗?虚静的状态是一种怎么样的境界?将这一状态运用到文学艺术创作构思当中会缔结出怎么样的美学价值?接下来,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虚静”一说神秘的面纱  2 “虚静”的哲学溯源及其美学价值  “虚静”这一概念是构成了我国文艺创作和审美领域的重要内容。

      说到“虚静”的起源,最早始于《老子》,书中提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② ”是说:人们只有心理处于绝对虚静的状态,泯灭是非,消除差异,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质后来道家的庄子对此做出了延伸:“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这里说的“虚静”状态与佛家讲求禅定和虚空的状态相似,就是要求一个人这样做:“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③” 才能达到“同于大通”的境界庄子之后,战国时期管子是在老子“玄鉴”的基础上提出了“静观说”《管子·心术上》里说:“去欲则寡,寡则静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明则神矣继承了老子和庄子“虚静”才能观照万物的观点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庄的“虚静说”是一个属于哲学范畴的概念刘勰《文心雕龙》是在一部以儒学为主体思想,兼采佛道精华并吸纳了前人美学成果而产生的文学理论专著,《神思》一篇中提到的“虚静”从显性看,“虚静”一词之于老庄,应该是更加接近道家思想的,而事实上,根据作者个人生活体验来加以推测,佛家禅定之学的世界观对于作者的文学创作理论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也是隐于文本之下的主导思想  老庄虚静的世界观意在企图去寻找一种使得主客体之间和谐无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需要建立于“虚静”的状态下,在他们的世界里反射出了一种精神的美感。

      也由此老庄的这种审美立场对后世历代的文艺创作理念和审美倾向上奠定了一种冲淡美的基调而这一切也都是与“虚静说”应运而生的然而,刘勰在这里引用老庄的“虚静说”很显然不是为了使用它哲学范畴的意义,而是为了阐述作家在创作构思之前应有的一种思维状态,它要求创作主体虚化自己的存在,放弃感官知觉,通过聚精会神的状态以使得想象可以“视通万里”,那么这样一种创作之前的准备的状态,很显然是由物向神过渡的过程因此在这样的语境下,因此,他的这种虚构跟想象的“虚静”方式与道家对“虚静”这一理论的虚构跟追求在审美体验上是相通的  3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虚静”的文学创作观  哲学范畴的“虚静”与审美范畴的“虚静”是有本质区别的在同一“虚静”状态下,作家与哲学家会生出相同的思维活动,甚至走入相同的精神状态,而“虚静”这一概念被刘勰运用到文学批评理论中,并以其丰赡的内蕴使其转化的如此契合,实在难得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虚静”逐渐具有了美学的意味由此我们说,“虚静”这一道家理论是可以运用于文学创作中的  老子在《道德经·天道》④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备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这里阐释的是文学创作与审美的虚与实、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其中“虚静”一词是对精神状态的表述,“实动”即是客观外物或者审美对象虚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实动”的把握我们认为:只有心灵和精神到达到了虚空、宁静的状态,才能容纳大自然的万般变幻,于其动态中把握其虚静本质,掌握了自然的变幻规律,容万物于胸,从而使其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富有真实情感和审美价值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这一独特见解涉及到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构思和情感活动在“虚静”的基础上,“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这里是指出创作主体作家个人能力的问题作家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积累自己的知识;其次要明辨事理来丰富自己的才学,研究阅历来进行彻底的观察,观察的是什么?生活,也就是说外物;再次要参考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得对事物的彻底理解,最后要顺着情致来恰切地运用文辞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还将文学创作比作具有独特见解的工匠,凭借意象来进行创作这个过程就仿佛是工匠根据脑袋中对物象的理解用斧子在刻画出心中所想。

      作家的脑海中应有一把无形的斧子,能够将在“虚静”状态下所形成的想象和构思呈现出来  他还说:“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⑤”是说作家开始构思时,有无数的意念都涌上心头;作家应对这些抽象的意象转化成具体的客观的形态,也就是将其物化,把尚未定形的事物都精雕细刻起来例如:作家一想到登山,脑中便充满着山的秀色;一想到观海,心里便洋溢着海的奇景不管作家才学丰富与否,他的构思都可以随着流风浮云而任意驰骋就像我们看到某一处的景物或者场景的时候,思绪就会随着所见景物展开活动,与景物之间进行沟通刘勰在《神思》篇讲到的文学创作以及先于文学创作的创作主体的艺术构思皆强调了“神思”应来源于创作主体在“虚静”状态下产生的各种意象,他讲“虚静”,在虚静中展开艺术想象,在想象中凝练专注的创造这也正符合了刘勰对创作构思的“博而能一”的要求可见,“虚静说”对他的文学创作理论产生了怎样重要的影响  注释: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今释·神思》p246  ②《老子》第四十七章  ③《庄子·知北游》  ④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⑤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释·神思》p247  Reference:  [1]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释》.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12  [2]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02  [3] 沙少海.《庄子集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09  [4]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5]童庆柄.《胸次淡泊与美的发现-谈审美虚静》  [6]贺芝.《浅论<文心雕龙·神思篇>的虚静说》.知识经济学报.2008.12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