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学生打小报告》文献综述.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404326319
  • 上传时间:2022-08-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低段小学生打小报告行为研究综述摘要:小学低段学生打“小报告”的行为较为常见不合时宜或是频繁的“小报告”会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多的困难研究学生“打小报告”行为也是小学生社会性发展领域中一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由此,本小组在以往研究基础上,从学生“打小报告”的原因、特点、对策、影响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小学低段、打小报告一、 名词解释1、小学低段:小学一二年级2、打小报告:学生个别向老师反映其他同学的不良行为表现,因为往往是在暗地里、在别人不知晓的情况下“ 偷偷”反映,所以有人把这种行为称做“ 打小报告”3、告状:在杨翠美、刘晶波《 5 ~ 7 岁幼儿告状行为策略分析》一文中指出“幼儿告状行为”是指: “ 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 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 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1]在董国强《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告状”》一文中指出“告状”:一是当事人请求司法机关审理某一案件;二是当事人向另一人的上级、长辈诉说自己或别人受到个人欺负或不公平的待遇学生的告状则是向学校领导或教师诉说自己受到的欺负和不公平的待遇,要求帮助的行为[3]。

      从上文来看,研究者们在定义“告状”时都是主要针对幼儿即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校所表现出来的认为同伴的不当行为而向老师诉说、寻求帮助的行为本小组在整理时认为 “告状”和“打小报告”是一样的意思只是说法不一样而已,所以在定义时应该明确指出一下,以免产生歧义二、类型 打小报告的类型根据不同的维度可以分为很多种,纵观那么多文献,我们选取了其中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比如:杨翠美和刘晶波文中将小学生打小报告分为如下类型:(一) 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指幼儿向教师告状时仅关注自己单方面的利益试图改变对方的行为以符合自己的意愿二)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指的是幼儿向教师告状是基于他人某种“ 不当” 行为, 他们告状的目的并非为了让教师惩罚对方或制止对方的行为, 只是想对他人的某种“ 不当”行为进行一番描述三)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指的是幼儿向教师告状,是为了维护班级常规[4]吴媛媛也把小学生打小报告的类型作了如下分类:1. 双方争执型:2. .破坏公共财产型:3.任何人或集体利益,但其个人行为触犯了规章制度4.他人损害到“我”的利益[6]毛晓瑜的《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研究》文中将小学生打小报告的类型分为:1.试探型这类告状主要是学生用以试探老师对某一行为作出的反应, 判断这一行为的正确与否, 从而决定自己的选择。

      2.求助型这是小学生遇到纠纷, 无法解决时, 向教师求得公正裁决或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它在小学生的告状行为中占有很大比例告状的学生目的是想让老师知道自己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 求得老师的关爱和帮助, 并不希望老师批评或惩罚谁3.求罚型以批评或一种惩罚的方式教训侵犯她的对象4.表现型这是儿童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比较差, 对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视, 总是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肯定为了让老师关注自己的表现, 尤其是对于不按老师要求去做的违规行为, 大多数小朋友发现后都要积极向老师告状 5.检举型这是儿童为坚持正义或维护纪律检举他人的违纪行为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小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道德观念, 知道一些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后果, 日常生活中能分清一般行为的是非、好坏[7] 从以上研究者的分析来看,小学生打小报告类型大致可以分为:自我表现型、矛盾冲突型、妒忌报复型、维护规则型和求助型,可见分析的十分全面三、原因及对策 (1) 表现心理学生“打小报告”现象在小学低段是很普遍的,研究者们分析了原因其中小学生的表现心理是驱使他们小报告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也相应的给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李琳认为在自我表现心理支配下的“小报告” 行为在学习后进、自卑感严重的学生中很常见由于能力较差, 这些学生平时不为老师所注意为了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关注, 他们便经常挑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同学们的小错误去告诉老师, 试图用此方法来引起老师注意[8]李琳认为对这类行为, 老师可以不理会,笑一笑, 点点头, 用这些动作表示你已经关注他们了老师要善待这种告状行为, 看到孩子们内心的真实需要, 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注和爱[9] 王佳楠认为对这类行为或许老师可以适时地成为一个倾听者,你也许并不需要做什么,因为他只是希望把他的发现告诉你,以此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10]郑立认为对于这些自我表现心理而故意讨好老师的孩子,既要利用他们的讨好心理,引导他们逐步改变不良习惯, 又要坚持原则, 对他们的不良言行进行严肃的批评对寻求关爱的同学要给以充分理解, 并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敏感的心灵,让他们感到你的温暖和你对他们真正的重视[11]董国强认为具有这种心理的这类学生虽然不是班委会的成员,但是班级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积极主动向老师报告[13] 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己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分清孰是孰非,并且及时帮助“小报告”的学生分析所报告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点,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同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集体面前,适当给予其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自我存在的价值[14] (2)学生为维护正义、规则而打小报告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者们在研究低年级学生打小报告这个现象时分析得出“学生维护正义、规则”也是导致他们打小报告的原因之一对此,研究者们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韩冰指出:对于刚人学的孩子已经有初步道德观念, 知道一些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后果, 能分清一般行为的是非、好坏这时, 当他们遇到不良行为, 大脑中已形成的是非观念就会做出判断因此,学生具有正义感而促使其‘告状’对这种勇于指出并制止不良行为的学生应及时予以表扬, 向全体学生指出打人是错误的, 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以规范行为,促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逐渐具备良好的道德感[15]郑立认为:在一个班集体中往往会有一类学生往往比较关心班集体的共同行动和班集体的荣誉,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各种事件和现象,并且有着较高的道德敏感性一旦发现问题后,他们往往担心、焦虑却又不知怎么办才好,直截了当地去批评、谴责那些不良行为和现象,又怕别人不理解甚至遭报复,于是只好私下里对老师说所以他们出于正义感和道德感也会向老师打小报告。

      对于这类同学的正义感、道德感,老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且通过这样的鼓励,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真正的公民意识,时刻关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学会作道德判断并且实施道德行为同时,老师要注意保护这些同学和他们的积极性,必要时一定要他们保密,做到守口如瓶[16]章 乐认为:由于低年级学生责任感很强,他们视班级荣誉高于一切,如果有谁不小心做了损害班级荣誉的事,他们会揪住不放[17] 当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这种正义感和责任感与成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不是完全相同的,其中缺少了理性的成分,它们只是人性中“善”的本能表现,但是这种原始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也正是形成富有理性的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前提[18] 首先,从情感角度看,学生从事了“正义的告状”之后,教师给予孩子一定的肯定,这会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情绪上强化学生的“正义行为”,以后他们会更加积极地从事此类活动其次,从认知角度看,面对真实的“正义行为”,教师和孩子进行一定的讨论,这会使孩子逐步学会分辨何种情况下正义感和责任感应该直接表现出来,何种情况下责任感和正义感是需要暂时隐藏起来的,在此基础上,他们将明白正义感和责任感的表现是需要理性的。

      最后,从行为的角度看,在学生和教师分析讨论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妥善处理好刚才发生的事情,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一次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行动,以此让他们体验到自己是有能力表现正义感和责任感的[19]赵连娣认为:学生打小报告是由于班级规则或荣誉受到损毁随着幼儿品德的进一步发展,幼儿已产生了责任感,特别是当教师提出的要求没有达到或班级的荣誉受到损毁时,爱“告状”的幼儿便会挺身而出因为他们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只能通过“告状”求助于教师同时,学生对“规则”的理解有误也会导致其打小报告在幼儿园,总有个别班级,幼儿“告状”极为频繁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多与教师对“规则”的认识有关如果教师认为“规则”只是为约束幼儿,维护班级利益而制定的,过多地强调“规则”的执行情况,尤其是用大量时间贬斥所谓违规行为,其结果必然导致幼儿“告状”行为增多[20](3)妒忌、报复 除了以上原因,小学生打小报告还可能出于妒忌心理所谓妒忌心理,赵连娣说:“嫉妒心是指幼儿与他人比较时,发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消极情感[21王春燕所说:“嫉妒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是人类精神发育中自然出现的现象引起幼儿嫉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他人的外貌、财富、能力、名誉、地位、享受等均可引起某些孩子的嫉妒心理。

      幼儿的嫉妒表现在各个方面、各个场合、各种活动中幼儿的嫉妒心理产生以后,往往容易吧抱怨指向别人或想方设法攻击对方;同时,过分的嫉妒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古怪起来,比如神经过敏、执拗、推卸责任、爱打小报告等[22]学生产生了妒忌心理后,往往就很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接下来就可能会衍变为报复心理,王佳楠在分析原因时就说到:“打小报告是对有矛盾的同学的一种报复[23] 对于出于妒忌心理的学生,学者也给出了以下意见,像刘红说到:“以平常的心态对待每一个有嫉妒心理的孩子;帮助孩子认清危害, 转消极的嫉妒为竞争的动力(皮革马力翁效应) [24] 郑立说:“对那些妒忌心强的同学,,则要通过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学会分享别人的成绩、荣誉和快乐必要时,可劝说那些妒忌心理和报复心理过重的同学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25]若葵建议到:“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孩子,那位做错了的小朋友可能不知道那样做不好,才做错了事,他们也愿意做好孩子所以,最好给他们两次机会,第一次提醒,第二次警告,如果他们不珍惜,再选择告诉老师同时,让孩子明白,友谊是珍贵的、宽容也是好品质,爱“ 打小报告”的孩子很难有真正的好朋友。

      [26](4)求助心理引发告状行为的原因由高到低依次为: 寻求保护、被别人攻击、明辨是非、关心同伴、维护规则、试探教师对行为的态度、缺乏交往技巧、表现自己、恶人先告状、报复、嫉妒其中, 寻求保护和被别人攻击是儿童告状的主要原因[5]老师应马上予以帮助, 把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学生;帮助他们调整心态, 帮助其鼓起勇气,增强信心,掌握工作方法, 以自己的行动树立威信[4]请能力强的学生先去解决, 处理这种矛盾, 让学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减少“ 告状” 情况的发生[15](5)外因除了上述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一些是来自外部的因素: 一、家庭方面:田立华等人认为,孩子爱告状源于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摆正赵连娣提到,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父母总不忘叮嘱去幼儿园的孩子子:“有事找老师客观上说,这句话并没有错,但父母这种一有事就找老师的意识对幼儿独立性的培养却非常不利并且有些父母过分关注或夸大幼儿的情绪体验若“告状”事件发生在父母身边,有些父母出于感情原因,不但不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反而亲自出马,为孩子讨回所谓的“公道”但往往令父母尴尬的是,当他们还在为孩子的得与失争得面红耳赤时,作为“当事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