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分章节(课程内容、学业质量).docx
9页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分章节(课程内容、学业质量) 课程内容测试题1一、填空题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组成2.综合与实践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 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 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3.综合与实践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主要包括(主 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等4.综合与实践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将知识内容融入 主题活动中;第四学段可采用(项目式)学习5.每个领域的课程内容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呈 现6.内容要求主要描述学习的(范围)和(要求);学业要求主要明确学段结束时 (学习内容)与相关(核心素养)所要达到的(程度);教学提示主要是针对学 习内容和达成相关(核心素养)而提出的(教学建议)7.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 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8.“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
数是对数量 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密切的(关 联)9.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 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 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10.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 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11. “数量关系”主要是用(符号)(包括数)或(含有符号的式子)表达数量之间的 (关系)或(规律)12.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加法模型)和(乘 法模型)的意义,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模型意 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13.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14.现实问题中的加法模型是表示(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乘法模型可大体分为 与(个数)有关(总价=单价×数量)和与(物理量)有关(路程=速度×时间)的两 种形式,感悟模型中(量纲)的意义。
15.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和(分数)通过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有机结 合,感悟(计数单位)的意义,了解运算的(一致性)16.通过整数的运算,感悟整数的性质;通过(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进 一步感悟(计数单位)在运算中的作用,感悟运算的(一致性)17.数的运算教学应注重对(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的统筹,让学生进一步 感悟运算的一致性18.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的加减运算都要在(相同计数单位)下进行,感悟加 减运算的(一致性)19.理解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二、问答题联系实际教学,在一二年级数学教学中你觉得应该如何进行数的认识教学?答应提供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可以用对应的方法,借助小方块、圆片和小棒等表示相等的数量,然后过渡到用数字表达,使学生体 会可以用一个数字符号表示同样的数量;知道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值 教学中应注意,10以内数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验1-9从数量到数的抽象过程, 通过9再加1就是十,体会十的表达与1-9的不同是在新的位置上写1,这个位 置叫十位,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1个十用数字符号10表达。
同理认识百以 内数、万以内数课程内容测试题2一、填空题1.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图形 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 (螺旋上升),逐段递进2.“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线段长度 的测量),以及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计算3.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 的过程4.图形的测量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 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基于(度量单位)理解图形长度、角度、周长、 面积、体积5.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 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6.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包括确定(点的位置),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 (轴对称)7.图形的测量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创设测量课桌长度 等生活情境,借助推的长度、铅笔的长度等不同的方式测量,经历测量的过程, 比较测量的结果,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意义8.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经历用(直尺)和(圆规)将三角形 的(三条边)画到(一条直线)上的过程,直观感受三角形的(周长)。
9.图形的认识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几何图形的直观概念通过观察长方体的(外 表)认识面,通过(面的边缘)认识线段,感悟图形(抽象)的过程10.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直尺)和(圆规)作给(定线段)的(等长线段), 感知线段长度与两点间距离的关系,增强(几何直观)11.图形的面积教学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直观感知(面积的概念),经历选择 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理解(面积的意义),形成(量感)12.图形的周长教学可以借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 角形的(周长),感知线段长度的(可加性),理解三角形的(周长),归纳出长方形和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13.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立体图形的测量,从(度量)的 角度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理解(长度)、(面积)、(体积)都是相应(度量单位)的 累加14.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 形的面积公式,形成(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课程内容测试题3一、填空题1.统计与概率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小学阶段包括(数据 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主题。
2.数据分类的本质是根据(信息)对事物进行(分类)学生经历从(事物分类) 到(数据分类)的过程,感悟如何根据事物的不同属性确定标准,依据标准区分 事物,形成不同的类3.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包括数据的(收集),用(统计图表)、(平均数)、 (百分数)表达数据3.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简单 的随机现象,感受并(定性描述)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感悟数据的(随 机性),形成(数据意识)4.条形统计图的主要功能是表达(数量的多少),借助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比 较不同类别)事物的数量折线统计图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主要功 能是表达数据的(变化趋势)5.百分数教学要引导学生知道百分数是两个数量(倍数关系)的表达,既可以表达 (确定数据),也可以表达(随机数据)6.综合与实践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等第一、第二、第三学段 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第三学段可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7.主题活动分为两类第一类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主要涉及(量) (方向)与(位置)、(负数)等知识的学习第二类,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 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
在这类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 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8.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涉及“认识(货币单位),认识(时间单位 时、分、秒),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等知识的学习,关注幼小衔 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9.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涉及认识(年、月、日),认识常用的(质量单 位),认识(方向)等数学知识的学习,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 问题10.理解“曹冲称象”的基本原理是(等量的等量相等)11.最初的度量方法都是借助日常用品,理解度量的本质就是(表达量的多少),知 道计量单位是(人为规定)的12.第一学段的主题活动,侧重认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量第二学段的主题活 动,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度、量、衡等更为广泛的量13.主题活动的设计可以考虑问题引领的形式曹冲称象的故事”可以从故事 引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在理解(质量单位)的基础上,思考如 何运用(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称出一个庞然大物的质量,感知(等量的等量相 等)这一基本事实,感悟如何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14.第三学段综合与实践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涉及“了解负数” 等数学知识的学习,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数学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应用 能力。
学业质量测试题一、填空题1.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 养)要求2.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 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3.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 (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二、问答题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主要从哪三个方面来评估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及发展情况答:(1)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在形成与发展“四基”的过程中所形成 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境,以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数学与科技 情境中,在经历“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语言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3)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运用、实践探索活动的经验积累,逐步产生对数学的 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初步养成独立思考、探究质 疑、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