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滇东北地区彝、汉音乐融合与发展初析.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191816719
  • 上传时间:2021-08-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25.98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滇东北地区彝、汉音乐融合与发展初析 鲁庆华(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王石景(曲靖市文化馆)云南各民族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或融合,应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期楚将庄蹻“济湘沅以南证”入滇开始(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年)云南境内多种多样的新石器文化,反映出云南原住民族属复杂多样,新石器文化既有地方特点,又有和中原文化相同的文化因素云南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史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它的起源和发展,同样与中原汉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多方位的联系在长期的发展变化进程中,中原引入的汉族音乐文化与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相互影响、借鉴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地域特征《后汉书》记:“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献乐及幻人……”即在先秦及两汉时期,就有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中原音乐交流的历史记载,而至唐代最为兴盛,《夷中歌曲》、《西舍利乐》等都曾到长安献演彝族为云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有400余万人,占全国彝族总数的85%,其音乐风格和语言以及情感色彩,印证了彝、汉音乐文化的交融历程不同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色彩,则是一定地域的群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的交往中,产生的具有共同性、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音乐语言。

      在滇东北地区(即曲靖市、昭通市、及昆明市寻甸、嵩明、宜良等县),民族民间音乐同样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布依族、瑶族的民俗礼仪音乐活动中就吸收了不少的道教科仪内容;彝族在丧葬礼仪时使用的乐器仅限于三管芦笙和鸾铃(小马铃),而今天在滇东北地区三管芦笙吹奏已不多见,出现了打击乐器及“鼓吹乐”;又如部分信奉基督教的彝民和苗民,他们演唱的教会歌曲非常精彩,但作为传唱载体之一的音乐形态却并没有被未信教的人们接受这种吸收和借鉴,仅在节奏方面稍加变化,唱词改编为自己的语言,或在原旋律的基础上重新填词,并没有对音乐形态加以融会贯通而赋予新的内涵;这只能表现出民族之间音乐文化交流的一种量的积累而这种交融的质的变化,应依据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并在长期的传承活动中发展成为不同于原形态的,有自身风格、色彩特点的、并为广大民众所认可的新的音乐形态;这种交融是推动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滇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风格色彩的音乐语言,在山歌演唱中表现较为突出:山歌曲调绝大部分是以徵、商调式为主;一句式或复乐句式结构;一句式乐句的后乐节和复乐句的二四乐节即半终止和终止式都是以级进下行进行到主音收束即以徵调式“2、i、6、5”,或其向下四度移调的商调式“6、5、3、2”式的旋法进行和乐句收束。

      乐句的前乐节,无论是地处鸟蒙山腹地或较大坝子的陆良、昆明等地,大多数山歌曲调都遵循换头不换尾的原则手法,按唱词声调依字行腔、按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需要依情发展结构上常为非方整型结构,除换头不换尾的原则发展手法外,还有在曲调开始及结尾处以级进下行式进行保持风格统一,而中间部分以多句式结构按方言口语的声调,以夸张咏诵式的演唱扩充发展,如:流行于昆明市的《猜调》、《耍山调》和嵩明县、宣威市的部分山歌,还有的采用变换节拍方式将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来演唱在乐句收束时,在级进下行的基础上,以丰富的节奏变换和装饰音修饰等手段来保持风格色彩的统一从而使音乐丰富多彩,动听上口,容易交流而不呆板雷同总之,旋律发展手法的多样性丰富了滇东北地区民歌的表现力,使滇东北地区各地的民歌千变万化却又有共同的风貌特点,这种典型的地域性的音乐风格色彩,与滇西、滇南的民歌有着明显的区别,更不同于省外其它各色彩区的民歌民族音乐的交融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规律性它受社会发展、经济生活、语言沟通、审美情趣、音乐活动环境、音乐旋律唱奏、乐器选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据史料记载,回族约在元代时进入云南,但受信仰和习俗影响,他们的音乐活动主要是在宗教仪式中进行,加上演唱时均使用在滇东北地区并不通行的闪语,因之,对汉、彝族民歌影响较小。

      苗族进入滇东北地区的时间也有近600年,但因其音乐唱、奏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韵味较难掌握,故较难为其他民族所借鉴瑶族在上世纪初才逐渐进入曲靖市师宗县,他们的音乐活动主要是在宗教礼仪活动“受戒”时进行,而聚居于南盘江、清水江、黄泥河、块泽河等地区的壮、布依、水、等壮傣语支民族,与汉族在音乐文化上的交往相对较少,同样对汉、彝族民间音乐影响较小在多年的野外调查、收集工作所积累的资料中,还未见到以上所述民族的音乐中有类似汉族风格色彩的民歌彝文经典”和专家学者们的考证说明,彝族作为滇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延续了上千年通过古歌和毕摩(有的称摩什)的唱诵,世代相传至今而明代推行的军队和内地移民的“屯田制”,都只会选择在交通较为便利、自然条件较好,并有利于农耕发展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因多种原因又多为彝族聚居区因此,中原移民无论进入的先后,无论是集团式的或较小的群体性移民,在进入滇东北地区后更多的是与居主导地位的彝族先民的接触和交往,与本地世居民族的音乐文化交融,主要就是与彝族的先民“夷”的音乐文化交融在曲靖市麒麟区、罗平、陆良、沾益、富源,及寻甸县东部的河口乡一带,小聚居大分散居住的纳苏偻(nesep)葛泼(ko puo)流传着一首他们最喜爱的山歌调,如:曲调为变化反复的上下句式,商调式;其半终止和终止为(i.6.5.3.2)级进式下行进行,旋律多采用鱼咬尾方式连接显得缠绵婉转,动听感人。

      流传于不同支系、不同地点,世代口碑传唱至今,曲调旋律在较长历史时期变化不大、但相对稳定的彝族古歌和只在举行民俗礼仪活动时演唱的“毕摩” (有的称摩什)唱诵调,依然是和山歌调一样在句式的后部即半终止和终止时保持着(2.i6.5.)级进式下行进行从其调式及总体的音乐结构来看,它们和滇东北地区的汉族山歌十分接近并有着同一风格色彩,不同的是彝族的山歌和古歌都为方整型结构,演唱时无论唱词怎样变换,但旋律基本保持不变,而汉族山歌演唱除保持半终止和终止的级进式下行进行外,在乐句的前部分常根据唱词的声调依字行腔、扩充发展、小断变化;从而形成比较多见并比较规范的非方整型复乐句式、一句式和多句式等不同结构的曲调,还有加入咏颂性的多句式结构等另外这种具有风格色彩意义的半终止和终止的级进式下行进行,也吸收到滇东北地区的花灯演唱和说唱音乐中彝、汉民族的音乐发展历史表明,汉族与彝族的民间音乐相互吸收和借鉴不同的音乐风格色彩特点,共同形成了今天滇东北地区的特有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色彩在当前国家推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研究民族音乐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对挖掘、整理以及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同时发展、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精神,既有自己的区域风格又能满足今天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性的作品,是很必要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