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zwj.ppt

49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74782602
  • 上传时间:2024-08-1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08.51KB
  • / 4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       《大学语文》大纲在《大学语文》大纲在“汉语基本知识汉语基本知识”中提出的第三项要求为:中提出的第三项要求为:“理解文言文中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如使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名词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如动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判断句、用如动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译成现代汉语等,并能正确地译成现代汉语 此项要求侧重于理解古代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此项要求侧重于理解古代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概括而言,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和句式概括而言,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都属古代汉语中的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都属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词类活用现象用现象;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特殊语序问题特殊语序问题;判断句和被动句则反映出古今汉;判断句和被动句则反映出古今汉语不同的语不同的句式特点句式特点显然,对于大纲明确指明的显然,对于大纲明确指明的这些语法现象和句式,我们不仅应从理论上了解,这些语法现象和句式,我们不仅应从理论上了解,还应运用于对具体课文的理解之中。

      历年试卷中还应运用于对具体课文的理解之中历年试卷中的词语解释题和翻译题,这些问题都是重点考核的词语解释题和翻译题,这些问题都是重点考核内容然而在复习考试大纲的各部分中,都缺少内容然而在复习考试大纲的各部分中,都缺少对这些典型问题的总结和概括,为帮助大家掌握对这些典型问题的总结和概括,为帮助大家掌握有关知识,下面分别作些扼要的介绍有关知识,下面分别作些扼要的介绍 一、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通过谓语动词具有是指主语通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在现代早已这种用法,在现代早已被被“使(令、让、叫)使(令、让、叫)……”这类递系结构(又称这类递系结构(又称兼语式)所替代但在古代汉语中,递系结构比兼语式)所替代但在古代汉语中,递系结构比较少见,动宾结构的使动用法则很多因此,古较少见,动宾结构的使动用法则很多因此,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概括而言,就是用动宾结构代汉语的使动用法,概括而言,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今天递系结构的内容的形式表达今天递系结构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用作使动的时,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不同,用作使动的时,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其基本意义是  其基本意义是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可分为及物动词使动和及物动词使动两类在古代汉语可分为及物动词使动和及物动词使动两类在古代汉语里,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常见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常见,例如:,例如:1.远人不服而不能.远人不服而不能来来也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之《季氏将伐颛臾》来:使之(指远人)来归降来:使之(指远人)来归降2.交戟之卫士欲.交戟之卫士欲止止不内不内      《鸿门宴》《鸿门宴》止:使止:使…停止停止3.沛公旦日.沛公旦日从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鸿门宴》 从:使从:使…从4.可烧而.可烧而走走也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走:使(之)逃跑走:使(之)逃跑5.. 舞舞幽壑之潜蛟,幽壑之潜蛟,泣泣孤舟之嫠妇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赤壁赋》舞:使(蛟龙)舞;泣:使(嫠妇)泣舞:使(蛟龙)舞;泣:使(嫠妇)泣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基本意义是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基本意义是使宾语所代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例如:1.既来之,则.既来之,则安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之:使他们安居乐业安之:使他们安居乐业2.大王必欲.大王必欲急急臣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臣着急急:使臣着急 3.足以.足以荣荣汝身《孔雀东南飞》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你荣耀荣:使你荣耀4.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硕茂之也《种树郭橐之也《种树郭橐驼传》驼传》       硕茂之:使它们(指果树)长得高大茂盛硕茂之:使它们(指果树)长得高大茂盛5.始.始速速祸焉祸焉     《六国论》《六国论》            使使…加速加速6.忧劳可以忧劳可以兴兴国,逸豫可以国,逸豫可以亡亡身身    使使…兴旺、灭亡兴旺、灭亡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使动的情况相对较少,其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使动的情况相对较少,其基本意义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基本意义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人或事物例如:1.纵江东父兄怜而.纵江东父兄怜而王王我我,我何面目见之?(《史,我何面目见之?(《史记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王我:让我当他们的君王。

      王我:让我当他们的君王2.吾见申叔,夫子所谓.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生死而死而肉肉骨骨也《左传》也《左传》肉骨:使枯骨长出肉来,即使死者复生肉骨:使枯骨长出肉来,即使死者复生3.先破秦入咸阳者.先破秦入咸阳者王王之《鸿门宴》之《鸿门宴》王:使王:使… 称王4.序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序:使序:使… 有秩序 二、意动用法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主语通过谓主语通过谓语动词具有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觉得、感认为(或以为、觉得、感觉、视为等)宾语怎么样觉、视为等)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的意思它表现的是表现的是个人的主观看法,客观事实个人的主观看法,客观事实则不一定如此则不一定如此,这正是与使动用法的,这正是与使动用法的根本区别意动用法只限于根本区别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基本意思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形容词用作意动,基本意思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了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如:具有了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1.孔子登东山而.孔子登东山而小小鲁鲁,登泰山而,登泰山而小小天下天下《孟子》《孟子》小鲁:觉得鲁国变小了小天下:觉得天下变小了小鲁:觉得鲁国变小了小天下:觉得天下变小了2.且夫我尝闻.且夫我尝闻少少仲尼之闻仲尼之闻而而轻轻伯夷之义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者,始吾弗信         《庄子.秋水》《庄子.秋水》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见闻不广博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见闻不广博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节义不崇高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节义不崇高3.胡兵终.胡兵终怪怪之之,不敢击《史记,不敢击《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怪之:觉得奇怪怪之:觉得奇怪4.于身也,则.于身也,则耻耻师焉《马伶传》师焉《马伶传》耻:以耻:以…为耻辱5.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以老:以…为老为老     幼:以幼:以…为幼为幼6.吾妻之吾妻之美美我者,私我也我者,私我也      美:认为美:认为…美美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名事物。

      例如: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名事物例如:1.故人不独.故人不独亲亲其亲其亲,不独,不独子子其子其子《礼记··大同》大同》亲其亲:把(自己的)亲人看作是亲人亲其亲:把(自己的)亲人看作是亲人子其子:把(自己的)子女看作是子女子其子:把(自己的)子女看作是子女2.孟尝君.孟尝君客客我我《战国策《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冯谖客孟尝君》)客我:把我当作客人看待客我:把我当作客人看待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侣鱼虾而鱼虾而友友麋鹿麋鹿《前赤壁赋》)赤壁赋》)侣鱼虾:把鱼虾当作伴侣友麋鹿:把麋鹿当作朋友侣鱼虾:把鱼虾当作伴侣友麋鹿:把麋鹿当作朋友4.孔子孔子师师郯子、苌弘郯子、苌弘… 《师说》《师说》   师:以师:以……为师为师5.后人哀之而不.后人哀之而不鉴鉴之《阿房宫赋》之《阿房宫赋》   鉴:以鉴:以…为镜子为镜子 三、名词用作状语三、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通常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现代汉语通常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一般名词用作状语的情况比较少见状语,一般名词用作状语的情况比较少见而在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普通名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普通名词也可以当作副词使用,充当句中动词性词也可以当作副词使用,充当句中动词性结构的状语成分,结构的状语成分,这是古今汉语的不同之这是古今汉语的不同之处。

      一般名词用作状语,可表示多种意义,处一般名词用作状语,可表示多种意义,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这主要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这主要可分为四类:可分为四类: (一)表示工具或依据一)表示工具或依据例如:例如:1.冯(凭)几据杖,眄视.冯(凭)几据杖,眄视指指使,则厮役之人使,则厮役之人至《战国策至《战国策·燕策一》燕策一》指使:用手指指使:用手指2.太祖累.太祖累书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华佗传呼,又敕郡县发遣《华佗传》》书呼:用书信召唤书呼:用书信召唤3..汉法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史记《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汉法:依照汉代法律汉法:依照汉代法律4.余自齐安.余自齐安舟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行适临汝《石钟山记》舟:用乘船的方式舟:用乘船的方式 (二)表示方位或处所二)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例如:1.顺流而.顺流而东东行,至于北海行,至于北海东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而视,不见水端《庄子.秋水》)(《庄子.秋水》)东行:向东去;东面:脸朝东东行:向东去;东面:脸朝东2.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西向《谏逐客书》向《谏逐客书》西向:向西来。

      西向:向西来3.四方之士来者,必.四方之士来者,必庙庙礼之《勾践灭吴》礼之《勾践灭吴》庙礼之:在宗庙里隆重地接待他们庙礼之:在宗庙里隆重地接待他们 4..内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外连衡而斗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过秦论》内:在国内外:在国外内:在国内外:在国外  (三)表示对人的态度三)表示对人的态度这种用法,其实这种用法,其实就是把动词宾语所指之人,当作这个就是把动词宾语所指之人,当作这个用作用作状语的名词状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例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例如:如:1.君为我呼入,吾将.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兄事之《鸿门宴》《鸿门宴》兄事之: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他兄事之: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他2.齐将田忌善而.齐将田忌善而客客待之待之《史记··孙子孙子吴起列传》)吴起列传》)客待之:像对待贵客一样招待他客待之:像对待贵客一样招待他 (四)表示比喻四)表示比喻这种用法还留存在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这种用法还留存在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和固定词汇中,例如语和固定词汇中,例如“风起云涌风起云涌”、、“星罗棋布星罗棋布”、、“蜂蜂涌而出涌而出”、、“席卷席卷”等等。

      例如:等等例如:1..斗斗折折蛇蛇行《小石潭记》行《小石潭记》斗、蛇:像北斗、蛇一样斗、蛇:像北斗、蛇一样2..蚕食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李斯《谏逐客书》诸侯,使秦成帝业李斯《谏逐客书》蚕食:像蚕吃食物一样(逐渐达到目)蚕食:像蚕吃食物一样(逐渐达到目)3.有.有席席卷天下,卷天下,包包举宇内,举宇内,囊囊括四海《过秦论》括四海《过秦论》席、包、囊:像用(席、包、囊)包裹起来一样席、包、囊:像用(席、包、囊)包裹起来一样4.天下天下云云集集响响应,赢粮而应,赢粮而景景从《过秦论》从《过秦论》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 影:像影子一样影:像影子一样 5.常以身.常以身翼翼蔽沛公《鸿门宴》蔽沛公《鸿门宴》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四、名词用如动词四、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当作动词使用,也有多种情况例如上面介绍  名词当作动词使用,也有多种情况例如上面介绍的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用如的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除这两种相对特殊的用法外,在动词除这两种相对特殊的用法外,在多数情况下,名多数情况下,名词通常作一般的谓语动词使用词通常作一般的谓语动词使用。

      例如:例如:1.五亩之宅,.五亩之宅,树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衣帛矣《寡人帛矣《寡人之于国也》之于国也》    树:种植;树:种植;     衣:穿2.假舟楫者,非.假舟楫者,非能水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劝学》水:游水水:游水3.沛公欲.沛公欲王王关中    《鸿门宴》《鸿门宴》    王:称王王:称王4..函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函:用盒子装函:用盒子装5.   微风微风鼓鼓浪,水石相搏《伶官传序》浪,水石相搏《伶官传序》    鼓:撞击鼓:撞击 五、其他词类活用及例句五、其他词类活用及例句①①形作名形作名以天下之以天下之美美为尽在己为尽在己 美景美景 《秋水》《秋水》小小学而学而大大遗遗 小(大)的方面小(大)的方面 《师说》《师说》 智勇智勇多困于所溺多困于所溺 智勇的人智勇的人 《伶官传序》《伶官传序》 ②②形作动形作动火尚足以火尚足以明明也 照明照明 《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且夫天下非且夫天下非小弱小弱也也 变小、变弱变小、变弱 《过秦论》《过秦论》 ③③数词作动词数词作动词六王毕,四海六王毕,四海一一。

      统一统一 《阿房宫赋》《阿房宫赋》 一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兰亭集序》 把把……看作是一致的看作是一致的 ④④动作名动作名殚其地之殚其地之出出,竭其庐之,竭其庐之入入 《捕蛇者说》《捕蛇者说》 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惧有惧有伏伏焉 伏兵伏兵 《曹刿论战》《曹刿论战》追追亡亡逐逐北北 逃跑的人逃跑的人《过秦论》《过秦论》 ⑤⑤为动用法为动用法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死国可也可也 为国家而死为国家而死 《陈涉世家》《陈涉世家》 后人后人哀哀之而不鉴之之而不鉴之 为为……而悲哀而悲哀 《阿房宫赋》《阿房宫赋》 君子君子死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知己,提剑出燕京 为为……而死而死 《《咏荆轲咏荆轲》》⑥⑥对动用法对动用法本自无教训,兼本自无教训,兼愧愧贵家子贵家子 对对……感到惭愧感到惭愧 兰芝兰芝惭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儿实无罪过 对对……感到惭愧感到惭愧 3、、 今亡也死,举大计也死,等死,今亡也死,举大计也死,等死,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国可乎?(《陈涉世家》)为动用法:为动用法:宾语是谓语动词的目的,宾语是谓语动词的目的,“死国死国”,为了国家而死。

      为了国家而死4、余购梅三百盆,皆病者,、余购梅三百盆,皆病者,…既既泣泣之三日《病梅馆记》之三日《病梅馆记》对动用法:对动用法:宾语是谓语动作行为的对象,宾语是谓语动作行为的对象,“泣之泣之”即即“对之泣对之泣”、、“向向之泣之泣”5、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名之也《雁荡山》之也《雁荡山》给动用法:给动用法:宾语是谓语动词的间接宾语,而动用的名词又是指物宾语是谓语动词的间接宾语,而动用的名词又是指物的直接宾语,谓语中心词隐含了一个的直接宾语,谓语中心词隐含了一个“给给”字名之也名之也”即即“给它取给它取名字名字”6、天帝使我、天帝使我长长百兽《战国策百兽《战国策·楚策》楚策》做动用法:做动用法:“长百兽长百兽”即即“做群兽的首领做群兽的首领”,宾语又是动用名词的领,宾语又是动用名词的领属性定语属性定语7、、争争一言以相杀,是意贵于其身也《墨子一言以相杀,是意贵于其身也《墨子·贵义》贵义》因动用法:因动用法:宾语是谓语动词动作产生的原因,宾语是谓语动词动作产生的原因,“争一言争一言”即即“因一言因一言而争而争” 五、宾语前置现象五、宾语前置现象  与西方语言相比,汉语没有完备  与西方语言相比,汉语没有完备的时态和形态,因此词在句中的次序的时态和形态,因此词在句中的次序比较固定,从古到今变化也比较小。

      比较固定,从古到今变化也比较小但是,古代汉语中也有少数特殊的词但是,古代汉语中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最典型最典型的特的特殊词序是殊词序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放在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动词或介词之前这种宾语前置现象这种宾语前置现象产生的语法条件,主要有以下产生的语法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种三种类类型:型: (一)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一)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奚、谁、孰、何、奚、安、焉、胡、乌安、焉、胡、乌”等,它们无论作介词宾语或动词宾等,它们无论作介词宾语或动词宾语时常要放在介词或动词的前面例如:语时常要放在介词或动词的前面例如: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即操何,拿什么、带什么何操:即操何,拿什么、带什么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何如:即如何,怎样何如:即如何,怎样3.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君子何叹何叹??”                   何叹:叹息什么。

      何叹:叹息什么 4.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何谓:说(的是)什么何谓:说(的是)什么5.沛公安在?.沛公安在?   安在:在哪里安在:在哪里    《鸿门宴》《鸿门宴》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这一类宾语前置实际包含两个条件:第一,  这一类宾语前置实际包含两个条件:第一,全句全句必须是否定句,亦即必须出现否定词必须是否定句,亦即必须出现否定词古代汉语常用古代汉语常用的否定词有的否定词有“不、未、无、毋、勿、弗不、未、无、毋、勿、弗”等,表示否定等,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莫(没有谁)”也属此类也属此类第二,宾语必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须是代词例如:1.然而不王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也《寡人之于国也》未之有:即未有之,没有这样的事   未之有:即未有之,没有这样的事   2.闻道百以为.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者,我之谓也《秋水》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3.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不我若也。

      《种树郭橐驼传》)也《种树郭橐驼传》)不我若:即不若我,比不上我不我若:即不若我,比不上我4.  古之人古之人不余欺不余欺也也     不余欺:不欺骗我不余欺:不欺骗我 (三)宾语用指示代词复指前置(用(三)宾语用指示代词复指前置(用“之、是之、是”作标志,作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把宾语提到动词之前)) 这一类的宾语前置其实是对前两个条件的补充 这一类的宾语前置其实是对前两个条件的补充亦亦即除疑问代词宾语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外,在其他即除疑问代词宾语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外,在其他句型中其他类型的宾语如果要提前,便要在宾语后面句型中其他类型的宾语如果要提前,便要在宾语后面用指示代词复指,共同放到动词的前面用指示代词复指,共同放到动词的前面古汉语中用古汉语中用来复指提前的宾语的指示代词,通常是来复指提前的宾语的指示代词,通常是“是是”和和“之之”例如《诗经.小雅.节南山》说:例如《诗经.小雅.节南山》说:“秉国之均,四方是秉国之均,四方是维维维维”是动词是动词“保有、保护保有、保护”的意思,的意思,“四方四方”本是本是“维维”的宾语,现在用代词的宾语,现在用代词“是是”复指,于是一起放在动词复指,于是一起放在动词的前面。

      这时候,代词的前面这时候,代词“是是”的词汇意义消褪了,只是的词汇意义消褪了,只是起到一定的语法作用,所以意义不必译出用起到一定的语法作用,所以意义不必译出用“之之”的的用法相同,例如《庄子.秋水》说用法相同,例如《庄子.秋水》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者,我之谓也”,,“我之谓我之谓”的意思就是的意思就是 “说的是我啊说的是我啊”,,宾语宾语“我我”用代词用代词“之之”复指后放置到动词之前复指后放置到动词之前     这两种宾语前置的格式,后来发展为两种常见的这两种宾语前置的格式,后来发展为两种常见的凝固形式:凝固形式:         一是一是在前面加上在前面加上“惟(唯)惟(唯)”,构成,构成“惟(唯)惟(唯)…是是…”或或“惟(唯)惟(唯)…之之…”的格式这里的的格式这里的“惟(唯)惟(唯)”是表示强调或肯定的语气词,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是表示强调或肯定的语气词,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例如《左传加明显例如《左传·宣公十二年》说:宣公十二年》说:“率师以来,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唯敌是求!” “唯敌是求唯敌是求”就是就是“只求寻敌(交战只求寻敌(交战)现代汉语的成语还有代汉语的成语还有“唯命是从唯命是从”、、“唯利是图唯利是图”等说法,等说法,就是这种语法格式的残留。

      就是这种语法格式的残留        二是二是在前面加上在前面加上“其其”,构成,构成“其其…之之…”的格式这里的这里的“其其”是表示推测的语气词,此时全句的语气就是表示推测的语气词,此时全句的语气就显得委婉,可译作显得委婉,可译作“大概(可能、恐怕、也许)大概(可能、恐怕、也许)…”例如《史记.李将军列传》说例如《史记.李将军列传》说“其李将军之谓也其李将军之谓也”,意,意思就是思就是“说的大概就是李将军这类人吧?说的大概就是李将军这类人吧?”   如果  如果宾语本身就是代词,有一种情况是仍旧宾语本身就是代词,有一种情况是仍旧沿用这种语法格式强调宾语,只是用来复指并起沿用这种语法格式强调宾语,只是用来复指并起语法作用的代词一般只用语法作用的代词一般只用“之之”,不用,不用“是是”;而保;而保留其词汇意义充当动词宾语的指示代词则通常用留其词汇意义充当动词宾语的指示代词则通常用“是是”或者其它代词例如或者其它代词例如“其我之谓矣其我之谓矣”(《左传(《左传·宣公二年》)、宣公二年》)、“其斯之谓与其斯之谓与(《谷梁传(《谷梁传·僖公二僖公二年》)年》)”、、“其是之谓乎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等,等,句中的前一个代词句中的前一个代词“我我”、、“斯斯”、、“是是”都是提前的都是提前的宾语,宾语,“之之”都只起复指作用的语法作用,意思大都只起复指作用的语法作用,意思大体是体是“大概说的是我吧?大概说的是我吧?”“也许说的就是这吧?也许说的就是这吧?”后来,由这种格式形成的后来,由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是之谓”、、“此之谓此之谓”已已成为一种凝固形式,在古文中很常见。

      成为一种凝固形式,在古文中很常见     •概括言之,也就是用概括言之,也就是用“之之”或或“是是”把宾语提前取动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之”只是宾语前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唯利是图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命是从”•四、四、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方位词、时间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例如:•“亚父南向坐亚父南向坐      意思是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亚父面向南坐 •六、六、定定语后置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为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共有四种形式:四种形式:•①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者”结句,形结句,形成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的格式的格式•求人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者,未得,未得•太子及宾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者 •②②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之”,并用,并用“者者”结句,形结句,形成成“中心词+之中心词+之 +后置定语+者+后置定语+者” 的格式的格式• 石之石之铿然有声者铿然有声者             马之马之千里者千里者•③③ 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而而”,并用,并用“者者”结句,形结句,形成成“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 的格式的格式•缙绅而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④④ 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之”,形成,形成“中心词+之中心词+之 +后置定语+后置定语” 结构结构•爪牙爪牙之之利,筋骨利,筋骨之之强强•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后置 •七、七、介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以”、、“于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况:•第一、用介词第一、用介词“于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两个“于蓝于蓝”在翻译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第二、介词“以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般都作状语•如:如:“具告以事具告以事•即即“以事具告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语位置时,在翻译时,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子中的句子中的“生乎吾前生乎吾前”既可译为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而作补语,而“固先乎吾固先乎吾”的的“乎吾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则一定要作状语 •省略句式省略句式     文言文中的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文言文中的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情形:①①省略主语,省略主语,有承前的主语省略,有呼应有承前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如: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 (异蛇)(异蛇)触草木,触草木, (草木)(草木)尽死•(公)(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②省略谓语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善者而从之,(择)(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鼓作气,再(一鼓作气,再(鼓鼓)而衰,三()而衰,三(鼓鼓)而竭• ③③ 省略宾语省略宾语•宾语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宾语和省略介词宾语宾语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宾语和省略介词宾语•如:如:“以相如功大,拜以相如功大,拜(之)(之)为上卿这句话就省略了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动词谓语“拜拜”的宾语的宾语“之之”•又如:又如:“竖子不足与竖子不足与(之)(之)谋!谋!”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与”的宾语的宾语“之之”•在文言文中在文言文中,介词介词“以以”、、“为为”、、“与与”的宾语的宾语"之之"往承上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宾语要补充出来 •④④省略介词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于”和和“以以”常被省略常被省略•如: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于)陇西句中省句中省略了介词略了介词“于于”•又如:又如:“赐之赐之(以)(以)彘肩句中省略了介词句中省略了介词“以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六、古代汉语判断句六、古代汉语判断句    判断句通常用来判别事物的类别或属性在现代判断句通常用来判别事物的类别或属性在现代汉语里,汉语里,表示肯定的判断要用判断词表示肯定的判断要用判断词“是是”,表示否定,表示否定判断,要在判断,要在“是是”前面加上否定副词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不”古代汉语的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的最大不同,是它不用判断词判断句和现代汉语的最大不同,是它不用判断词现现代汉语的判断词代汉语的判断词“是是”在古代汉语中的基本词性是指示在古代汉语中的基本词性是指示代词代词,这是必须牢记的古汉语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这是必须牢记的古汉语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五种类型:(一)在(一)在主语后加上辅助代词主语后加上辅助代词“者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并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并在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也”帮助判断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中最完帮助判断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中最完整也最典型的形式例如:整也最典型的形式例如:1.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2.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3.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

      《马伶传》).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马伶传》) (二)主语后用来复指的(二)主语后用来复指的“者者”省去省去,仅,仅保留谓语后的语气保留谓语后的语气词词“也也”例如:1.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公四年》)僖公四年》)2.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张骞传》)(三)(三)保留主语后的保留主语后的“者者”,省去谓语后的,省去谓语后的“也也”例如:1.兵者,不祥之器《老子》).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2.陈轸者,游说之土《史记.张仪列传》).陈轸者,游说之土《史记.张仪列传》)(四)(四)“......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者也”,表示加强,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肯定语气,这时的“者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五)甚至甚至“者者”字、字、“也也”字都不用字都不用,也可以形成判断句也可以形成判断句例如:例如:1.荀卿,赵人《史记.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孟轲荀卿列传》)2.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

      《马伶传》).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马伶传》)        古代汉语中也常常出现古代汉语中也常常出现“是是”字,但它最初并不是字,但它最初并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用和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此”一样,常用来作一样,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例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判断句的主语例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是社稷是社稷之臣也之臣也”、、“是谁之过与是谁之过与”,, 《左传.僖公二年》说《左传.僖公二年》说“是是吾宝也吾宝也”等等,其中的等等,其中的“是是”都是都是“此此”、、“这这”的意思,的意思,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成分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成分是是”的这种词性和用法,与的这种词性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很不相同,千万不可混淆现代汉语的判断词很不相同,千万不可混淆特例特例: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非乃、必、亦、即、诚、皆、则、非”等等 ①①巨巨是是凡人凡人, ,偏在远郡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②②如今人方如今人方为为刀俎,我刀俎,我为为鱼肉鱼肉 《鸿门宴》《鸿门宴》 ③③此此则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岳阳楼记》④④此此诚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出师表》 七.古代汉语的被动句七.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汉语的被动句式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  汉语的被动句式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但是古代汉语被动句与现代汉语被动句使但是古代汉语被动句与现代汉语被动句使用的用的被动词被动词却很不相同,这是古今汉语被却很不相同,这是古今汉语被动句式的最大区别。

      古汉语的被动句主要动句式的最大区别古汉语的被动句主要有三种形式:有三种形式:1.用介词.用介词“于于”构成的被动句构成的被动句  其特点是在动词后面用介词  其特点是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于于”把行把行为的主动者引入句中,这样,动词前面的为的主动者引入句中,这样,动词前面的主语就具有了明显的被动性质主语就具有了明显的被动性质 例如:例如:((1)欲克伤)欲克伤于于矢,流血及屡《左传矢,流血及屡《左传·成公二年》)成公二年》)((2)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于时也《秋水》)时也《秋水》)((3)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于谄谀之臣,开罪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冯谖客孟尝君》)于君《冯谖客孟尝君》)例(例(1)中)中“欲克欲克”是被是被“矢矢”伤的;(伤的;(2)中的)中的“笃笃”是限制是限制的意思,的意思,“笃于时笃于时”就是就是“被生存的季节所限制被生存的季节所限制”;例;例((3)中的)中的“沉于谄谀之臣沉于谄谀之臣”,是指,是指“被谄谀之臣所包围和被谄谀之臣所包围和迷惑迷惑”这类句子用这类句子用“于于”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后,全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后,全句的被动性质非常明显。

      句的被动性质非常明显古人在文章写作中时常还把主古人在文章写作中时常还把主动句与被动句放在一处,以强调其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动句与被动句放在一处,以强调其截然不同的结果在这种具有对比关系的句子中,一句是主动句,一句是被这种具有对比关系的句子中,一句是主动句,一句是被动句,动句,“于于”所表示的被动意义更为清晰所表示的被动意义更为清晰例如:例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滕文公上》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荀子《荀子·荣辱》荣辱》先发制人,后发制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于人                                       《汉书《汉书·项羽传》项羽传》  在这些句子中,前句中没有用  在这些句子中,前句中没有用“于于”,,都是主动句后句中都用都是主动句后句中都用“于于”引入了动作引入了动作行为的主动者,都是被动句行为的主动者,都是被动句 2.用.用“见见”构成的被动句式构成的被动句式  用  用“见见”字放在动词之前形成被动句式,也是古代汉字放在动词之前形成被动句式,也是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一种常见形式。

      例如:语被动句的一种常见形式例如:((1)故君子耻不修,不耻)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见污;耻不信,不耻不污;耻不信,不耻不见见信;信;耻不能,不耻不耻不能,不耻不见见用《荀子用《荀子·非十二子》)非十二子》)((2)厚者)厚者为为戮,薄者戮,薄者见见疑《韩非子疑《韩非子·说难》)说难》)((3)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见留二十年不降留二十年不降《汉书(《汉书·燕剌王刘旦传》)燕剌王刘旦传》) 例(例(1)中的)中的“见污见污”、、“见信见信”“见用见用”就是就是“被污被污”、、“被被信信”、、“被用被用”的意思;例(的意思;例(3)中的)中的“见留见留”就是就是“被留被留”的的意思;例(意思;例(2)中)中“为戮为戮”和和“见疑见疑”对举,是对举,是“被戮被戮”、、“被被疑疑”的意思,更能看出的意思,更能看出“见见”和和“为为”类似,在被动句式中类似,在被动句式中起表示被动的作用起表示被动的作用     但是用但是用“见见”构成的被动句式有一个特点,就是构成的被动句式有一个特点,就是“见见”通常只放于动词之前,表示这个动词具有被动的通常只放于动词之前,表示这个动词具有被动的性质,却不能直接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这点和性质,却不能直接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这点和“于于”的作用很不相同的作用很不相同。

      如果需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果需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就只能在动词后面另用就只能在动词后面另用“于于”的被动句式与之配合,的被动句式与之配合,行为的主动者出现在行为的主动者出现在“于于”的后面的后面例如:   吾长吾长见见笑笑于于大方之家《庄子大方之家《庄子·秋水》)秋水》) 臣诚恐 臣诚恐见见欺欺于于王而负赵《史记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廉颇蔺相如列传》)传》)    “见笑于大方之家见笑于大方之家”就是就是“被大方之家笑被大方之家笑”;;“见欺见欺于王于王”就是就是“被王欺被王欺”,由于,由于“见见”不能直接引进行为主不能直接引进行为主动者(如不能说动者(如不能说“见大方之家笑见大方之家笑”),就只好在动词),就只好在动词后面另用后面另用“于于”把行为的主动者引进来把行为的主动者引进来 3.用介词.用介词“为为”构成的被动句构成的被动句古代汉语另一种常见的被动句式是用介词古代汉语另一种常见的被动句式是用介词“为为(wéi)”放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表现出来,显地表现出来,“为为”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比起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比起“于于”和和“见见”来,要完备许多,它来,要完备许多,它很像现代汉语里的很像现代汉语里的“被被”。

      例例如:如:((1)止,将)止,将为为三军获《左传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襄公十八年》)((2)多多益善,何以)多多益善,何以为为我禽?(《史记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列传》)》)((3)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为天天下笑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下笑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为为”字后面所引进的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为为”直接放在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仍然形成被动句式这点也是和现代汉语动词前面,仍然形成被动句式这点也是和现代汉语“被被”完全相同完全相同的例如:的例如:((1)父母宗族,皆)父母宗族,皆为为戮没《战国策戮没《战国策·燕策》)燕策》)((2)吴广素爱人,士卒)吴广素爱人,士卒多多为用者《史记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陈涉世家》)用用“为为”组成的被动句式后来又发展成组成的被动句式后来又发展成“为为……所所”句式,动作行为的句式,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放在主动者放在“为为”和和“所所”之间这种句式一直沿用到现代的书面语里,之间这种句式一直沿用到现代的书面语里,因此掌握起来没有什么困难。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因此掌握起来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在古代汉语里“为为”后的行为主后的行为主动者有时也可以不出现,动者有时也可以不出现,“为为”和和“所所”连在了一起例如:连在了一起例如:((1)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为所伤云《史记所伤云《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2)嵩(指于嵩)将诣州讼理,)嵩(指于嵩)将诣州讼理,为为所杀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所杀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两句中的两句中的“为所伤为所伤”和和“为所杀为所杀”,在,在“为为”后面都没有把行为的主动者后面都没有把行为的主动者引进来,这是因为这些主动者都已在前文中出现,没有必要重复引进来,这是因为这些主动者都已在前文中出现,没有必要重复它们的意思,仍然还是它们的意思,仍然还是“被伤被伤”和和“被杀被杀”这是格式是现代汉语中所这是格式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的 4.    用用“被被”表被动如:如:“予犹记周公之予犹记周公之被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风流总风流总被被雨打风吹去雨打风吹去”5.  无标志无标志的被动句的被动句,词语本身含有被动含义的被动,词语本身含有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荆州之民附操者,逼逼兵势耳。

      兵势耳      这里的这里的“逼兵势逼兵势”是是“被兵势所逼被兵势所逼”的意思洎牧以谗洎牧以谗诛诛       “被诛杀被诛杀” 兵兵挫挫地地削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被打败,割占被打败,割占 疑问句式疑问句式•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否定句式否定句式•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疑问句疑问句       在古代汉语中,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在古代汉语中,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的句子叫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有疑问词。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文言疑问句,一般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谁、孰、何、曷、胡、安、焉等)和疑问语气词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欤、邪、耶乎、诸、与、欤、邪、耶等)在句子中,有时二等)在句子中,有时二者全用,有时不全用情况虽较复杂,但不难辨认者全用,有时不全用情况虽较复杂,但不难辨认例如:例如:   谁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独乐乐,与人乐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孰乐?乐?   项王按剑而跽曰:项王按剑而跽曰:“客客何何为者?为者?”   蹈死不顾,亦蹈死不顾,亦曷曷故哉?故哉? 上上胡胡不法先王之法?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不法先王之法?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诸??沛公曰:沛公曰:“君君安安与项伯有故?与项伯有故?”则将则将焉焉用彼相矣?天地有法用彼相矣?天地有法乎乎??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欤??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邪??有些句子不用疑问词,而用否定词表疑问例如:有些句子不用疑问词,而用否定词表疑问例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汝忆汝忆否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云?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云……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有: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有:不亦不亦……乎乎: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何何……为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以何以……为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何……之有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 否定句否定句    文言的否定句,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必须用否定词。

      否定词包括不、毋、否定词包括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例如: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例如:     魏王畏秦,终魏王畏秦,终不不听公子    距关,距关,毋毋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弗受受……   欲欲勿勿予,即患秦兵之来予,即患秦兵之来  自古贤人,自古贤人,未未有及公子者也!有及公子者也!   唐雎对曰:唐雎对曰:“否否,,非非若是也若是也……”  登高而招,臂登高而招,臂非非加长也加长也……  圣人圣人无无常师  愿早定大计,愿早定大计,莫莫用众人之议也!用众人之议也!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