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在高校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吉林省非遗姜淑艳布贴画技艺传承创新为例.doc
5页传统手工艺在高校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吉林省非遗“姜淑艳布贴画”技艺传承创新为例 吴昊 陈俊尧 吴佳笠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摘 要: 本文通过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姜淑艳布贴画”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实践教学, 使学生掌握姜氏布贴画的全部工艺制作流程和制作技法, 在此基础上, 又对此传统手工艺进行传承创新尝试, 并制作出一批优秀作品此尝试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关键词: 布贴画; 实践制作; 案例教学; 传承创新; 作者简介:吴昊,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助教, 硕士,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作者简介:陈俊尧,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 本科,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作者简介:吴佳笠,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教授, 本科,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基金: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 2016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布贴画即以各种布料 (棉、麻、丝、毛等) 为原材料, 以贴、裱、镶、缝、勾、叠等为工艺手段的一种拼贴艺术, 也是工艺美术装饰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布贴画的产品极具装饰审美价值, 并具有一定的商业市场价值及艺术收藏价值。
因此, 学习布贴画技艺, 创作布艺装饰品是作为我们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培养学生具有实践动手能力”为办学定位的普通艺术高校, 选择“布贴画”作为民间艺术课、装饰艺术表达课、室内软装等课程的选题, 是十分妥帖准确的在艺术设计教育、振兴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手工艺、推崇匠人精神的理念指导下, 我们在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过程中, 寻找到了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姜淑艳布贴画”传承人姜淑艳大师姜淑艳布贴画”已有百年历史传承人姜淑艳, 现为国家二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她的布贴画作品, 在国际国内各大赛中屡屡获奖, 其作品被政府指定为赠送国际友人的礼品, 并被竞相收藏, 受到了中外专家的普遍好评布贴画技艺的学习与创作作为我院教学实践课程选题已经延续了 3 年除了教学之外, 为了使学生掌握布贴画的制作技能, 我院还特此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布贴画研究小组在教学研究期间, 姜淑艳对该课题进行全程技术指导, 配合我院专业教师在艺术思想、创作方法上进行理论指导, 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实行双师教学一、基于目标行为导向法的教学设计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认为, 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 并能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目标行为导向法对于解决艺术类普通高校学生在实践课程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作用, 因此, 我们在布贴画制作中引入此教学方法利用目标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学生有统一的标准可以遵循, 评价体系更为客观1.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总目标:通过“姜淑艳布贴画”这一传统手工艺实践教学, 让学生掌握布贴画构思创作、布料选材、布贴画制作、完成装裱等各环节要点、技法和程序等技艺, 并强化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总目标的构成包括:知识理论掌握, 各个制作环节的实践操作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于, 激发学生对从事布贴画手工制作的兴趣, 认识了解布贴画制作所需的特定工具及用法难点在于, 以目标作品 (布贴画牡丹图) 为创作对象, 工艺要求严格细致, 只有达到此技能要点要求, 布艺作品的完整度及成型规范性才能得以体现实践教学思路及方法: (1) 理论指导; (2) 市场调查与观摩; (3) 双师课堂教学; (4) 实践评估与检验有了确定的目标, 学生在学习布贴画技能过程中才能有所比对和参考, 教师的理论讲解、要点分析和传统手工艺人的实操示范, 更便于学生完成“知识迁移及掌握技能”的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可行的小目标, 在某个规定的教学阶段能根据示范及要求进行操作, 并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2. 教学活动设计活动设计理念:布贴画教学设计由易到难, 从局部细节制作到整体宏观设计, 螺旋式上升此前, 学生必须具备图案造型能力和对布贴画材料的认识和选择能力, 在布贴画教学中, 主要将通过布料选择、粘贴、嵌丝等 12 道工序进行教学传统布贴画产品制作严格遵循“姜淑艳布贴画”的传统布艺制作技法及工艺流程姜氏布贴画创作特征为:取材, 以生活为素材, 以东北特色文化为根基, 如:萨满文化、人参文化、捕鱼文化、狩猎文化等民间习俗及地域风情表现手法以写实、装饰为主;主要表现形式以装饰壁画、装饰壁挂为主通过教学示范, 学生应掌握图案拷贝、布贴画工具的标准操作, 掌握染色、缝制、拼贴等材料再造在此基础上, 最后完成目标作品“牡丹图”创作型布贴画制作在当今社会, 科技不断进步, 材料不断变化, 人们的审美也不断提高, 我们在掌握了传统布贴画的技法和流程之后, 对其进行了取舍与创新, 并进行创意制作创作型布贴画的特征以现代写意和时尚抽象为主;表现手法以夸张、变形、提炼、概括及几何化图形和点线面的现代构成为主;主要表现形式以窗帘、桌旗、抱枕、服装及配饰等平面及半立体的产品为主3. 教学评价设计通过对传统布贴画的制作, 设定教学环节中各个小目标的教学评价, 并根据示范要求对每个规定的教学阶段的掌握情况进行打分。
二、教学目标实践1. 布贴画作品认知环节通过观摩的手段可激发学生学习布贴画的兴趣在布贴画课程一开始, 学生大量地观看、分析、研究姜淑艳老师的作品2. 工具材料选配环节“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要制作出优质的布贴画手工艺品一定要选择好的原材料及工具原材料:2~3mm 厚的胶合板;不同质颜色、质地和花纹的布料;白面粉等;工具:刻刀、白纸、猪鬃刷、乳白胶、垫子、直角宽尺、注射器、镊子、10 号剪刀、丝光线、弹簧刀、画框等其中丝光线最好为六股或者九股, 九股为宜3. 图稿设计因学生还处于学习掌握环节, 因此在布贴画制作过程中, 教师可指导学生制作草图 (本次课题以“牡丹”为题材进行布贴画创作) , 这样内容一致, 便于教学并允许学生在构图上可参考相关书籍, 在设计图案的大小比例及布料选材等处, 可进行细微调整, 使教学目标一致又有细微变化4. 布贴画工艺处理环节布贴画工艺处理阶段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布贴画工艺的操作方法及注射器注胶、镊子等工具的使用学习的难点在于如何规范掌握布贴画工艺的操作步骤, 在选用布贴画原材料上, 尤其对布料质地、颜色、花纹的考虑, 塑造牡丹的花瓣、叶子、枝干等时, 所考虑布料纹理在画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前后关系、深浅关系, 符合牡丹的形态结构及生长规律, 同时具有艺术形式美法则。
主要技术要点及工序包括:裁板:木板作为整个画面的基座, 应采用 2~3mm 厚的胶合板浆糊:将一定比例的面粉放入容器内, 温水调开, 按一个方向搅拌, 注意搅拌的手势和力度水温应适中, 不同水温会兑出不同效果:水温过高, 兑出的浆糊太稀, 在粘贴布时易产生气泡;水温过低, 兑出的浆糊易产生疙瘩, 使布贴画最终效果大打折扣裱纸:白纸尺寸比胶合板尺寸稍大把适量浆糊倒在木板上, 用毛刷从中间向四周均匀刷开后, 将白纸在木板上铺开, 避免木板与白纸之间产生气泡最后用剪刀裁去白纸多余边缘背景裱衬:等白纸完全干后, 在白纸上刷浆糊粘布粘布时先将布卷起来, 从布边缘开始粘, 用干刷子边刷边抻布等铺好后, 若发现有不平整, 再用干刷子从布中间向四周刷平剪牡丹:先用粉笔在粘好的布上勾画出牡丹每一片花瓣及叶子的形态和走势在花瓣及叶子选布时, 考虑布上所带的颜色应表现出花瓣之间的空间感花瓣边缘颜色浅, 靠近根部的颜色要重一些 (也可按照受光、背光等光影关系表现上选择布) ;在制作叶子或花瓣时, 还可以在其边缘处叠加一块布, 表现出物体的转折应注意的是:花瓣、叶子、枝干颜色的选择与背景颜色的选择不能撞色, 和谐的颜色搭配表现出来的大俗和大雅两种风格是极其好看的。
拼花头:花瓣之间层层相扣, 层层叠压构图:在整个画面中, 花朵与叶子之间应有疏密关系, 不能呈三角关系, 否则过于死板, 要有动势及韵律感, 呈“S”形叶子和茎的走势要交代清楚, 符合牡丹的生长规律, 不能随意摆放固定:构图完成后, 将各元素稍微固定下来, 防止掉落, 以便之后进行调整固定时, 把花瓣根部及边缘部分固定, 不翘起即可修型:固定完成后, 把花瓣下面的多余白纸撕掉用重色布 (通常为黑色) 在叶子之间的空隙处填补重色布, 使画面有前后关系嵌丝:选择与花相搭配颜色的丝光线, 将吸满乳白胶的注射器沿物体边缘涂抹, 用量不宜过多在边缘转折处勾线时, 两线相交处要有一根线较长, 这样的处理方式会使边缘角有尖锐感, 有力量具体粘法:左手拿线, 右手拿弹簧刀调整, 根据结构勾线, 使整个画面结构交代清楚调整完毕后, 用刀剪断, 并用刀轻压线, 使线固定需要上线的部分包括:花蕊、花瓣、叶子、枝干等粘花蕊:选择颜色鲜艳的丝光线, 对其打结裁剪, 用乳白胶粘在牡丹花瓣处后处理:裱框三分画、七分裱”, 由此看出裱框对作品而言是多么重要在前期工作完成后, 要将整个画面的上下左右各去掉 5cm, 用于装裱白卡。
三、教学效果分析在掌握了传统布贴画技艺之后, 在姜淑艳大师的指导下, 我们布贴画研究小组创作了 10 幅大型牡丹装饰壁画在此之后, 我们还进行了现代布贴画创作尝试, 通过创意思维并在教师的指导下, 确定创作型布贴画制作目标在传统布贴画中融入现代表现形式及手法, 形成现代审美与中国传统美的新融合我们创作了窗帘、桌旗、抱枕、服装及配饰等一系列作品, 参加了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 参加城建学院优秀作品展览并进行两次吉林省高校实践教学成果汇报表演, 受到省领导和其他高校师生的高度肯定和本院教师学生的喜爱, 其中一些作品已被售出和私人收藏四、结语反思:统一标准的目标行为导向教学法对学生掌握布贴画的制作技艺与工序是非常必要的对普通艺术高校教学过程而言, 可通过参照作品目标, 进行工艺技术的比照, 评价标准更为科学全面展望:根据教学环节, 可适当增加和开发教学制作的布贴画作品品类, 丰富学生的制作视觉感受和需求在布料的选择和布料再造上增加教学时间, 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作品展示的空间与环境, 并通过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市场售卖等活动, 激发学生对布贴画制作的兴趣, 使学生更有参与感及成就感。
参考文献[1]曾展挺.对目标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认识[J].广东教育 (教研) , 2007 (9) :67. 注释(1) (1)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 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 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 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 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从而能实现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