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模板-四班.ppt

27页
  • 卖家[上传人]:嘀嘀
  • 文档编号:261944032
  • 上传时间:2022-03-0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681KB
  • / 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2012015 5春)春)主主 讲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徐治立徐治立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方法课 课时安排:1-6周共18学时;主讲自学(第6周)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40%)课程论文(60%)选题:本课程教学大纲范围形式:按规定的课程论文模板(另附word模版)打印要求:A4纸单面打印,左侧装订论文提交:交纸版论文;教师指定最后期限(第6周16:00) 教学大纲:自然辩证法概论(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参考教材:郭贵春,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徐治立,自然辩证法概论,北航出版社2008教学大纲目录绪 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第二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第三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第四节 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第三节 创新型国家建设 绪 论一、自然辩证法是怎样一门学科l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l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l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二、为什么学习自然辩证法l感悟人与自然的辩证法l促进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l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l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l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l 系统自然观l 人工自然观l 生态自然观思考题(一)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1、历史形成:社会条件;理论背景;科技基础;形成过程2、基本内容:l 科技内涵:实践、分类l 社会关系:生产、哲学、制度l 科技异化:劳动二、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1、科学的本质特征l 马恩: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实证-感性-理性-功能l 西方学者:石里克-波普-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牛顿等l 贝尔纳:多种科学形象l 特征:客观性-实证性、探索性-创造性、通用性-共享性2、技术的本质特征l 马恩: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和实践关系;本质力量对象化l 西方学者:工程学派-人文学派l 特征:自然性-社会性、物质性-精神性、中立性-价值性3、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l 马恩:运动形式;客观性-发展性;科学知识类型l 国外学者:亚里士多德-培根-芒福德-星野芳郎等l 钱学森等:三个层次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1、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l 马恩:分化-综合、渐进-飞跃、继承-创新;内外动力l 国外学者:石里克-波普-库恩-拉卡托斯-武谷三男2、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l 马恩:需求-水平、目的-手段、科学-技术l 国外学者:技术自主论(埃吕尔、温纳)-社会建构论(比克、平齐)思考题(二)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一、辩证思维方法1、分析与综合相映照部分与整体、研究与创造;还原论与整体论2、归纳与演绎相结合个别与一般、或然与必然;休谟与杜恒-奎因3、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概念到内容、两次飞跃;实践论与实在论4、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自然-社会-认识史、概念-判断-推理、背景与依据;形式逻辑与悖论二、创新思维方法1、收敛性与发散性结合求同与求异、结果与创造;形而上学与辩证法2、逻辑性与非逻辑性配合归纳-演绎-类比、想象-隐喻-直觉;非理性与理性3、直觉和顿悟的思维特性直接-迅捷-或然、突然-诱发-偶然;非逻辑性与创造性4、批判性思维质疑与评估;探索与追问5、交叉学科方法论移植-交叉-跨学科、创造-对比-融贯、联系与发展;范式与失范三、数学与系统方法1、数学方法及其作用 空间-数量关系、建模-统计-实验、抽象化-形式化-模型化; 定性与定量2、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系统分析-系统综合、信息-反馈-控制、同步进行-相互关联; 软系统论与非系统论3、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 定性-定量、微观-宏观、还原-整体、科学-哲学; 自组织-多样性-融贯性-整体性; 复杂性与复杂性丛林四、科技活动方法1、科学实践的方法 观察-实验、简化-纯化-强化-复现、机遇-理论-仪器; 观察中性论-观察渗透理论-科学实验哲学-实验室研究2、技术活动方法 可行性-价值性-限制性-联系性; 构思-发明-试验-预测-评估、阿里特舒列尔与TRIZ方法; 不确定性与辩证思维思考题(三)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具体方法的关系?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9、技术构思、技术发明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课堂简答题:(请写明姓名、学号;10分钟)观察是否渗透信念?为什么?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1、科技的经济转型功能 科技-经济作用:马克思-罗默;渗透生产力要素 科技-经济转型:科技先于生产;第一生产力;经济转型2、科技的社会变迁功能 马克思社会动力论:生产力-生产关系-解放杠杆 现代科技社会变革论:科技革命;生产-社会-生活3、科技的异化作用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高兹-莱斯-奥康纳-福斯特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1、科技的社会制度马克思科学制度观:科学属于社会总劳动科技的社会建制:涵义;观念-规范-组织-物质;历史形成科技的社会体制:社会组织制度;领导-经济-人才-交流-法律2、科技的组织机构科技组织:交叉-管理-活动-筹备-培养;产-学-研科技共同体:涵义;科学分层-马太效应;交流3、科技的伦理规范马克思:知识-道德统一、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统一;科技合乎人性需要默顿: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怀疑性其他:科学大会宣言;科研规范-工程伦理;核-网络-生命;公众利益优先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1、科技运行的社会支撑马恩:科学-资本运行社会条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战略2、科技运行的国家治理公共政策目标:社会-国家-民生;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科技风险治理:双刃剑;风险分析;专家治国-公共决策-公众参与3、科技运行的人文引导默顿命题:文化影响科学两种文化问题:科学(技术)文化-人文文化;先进文化-绿色文化科技文化思潮:科学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建构论-环境主义思考题(四)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五讲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1、毛泽东l 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向科学进军;l 群众性科技队伍-开展技术革新l 自力更生-学习西方科技l 科学哲学:无限可分、科学实验、自由武装2、邓小平l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尊重知识和人才l 科技体制改革-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l 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科技3、江泽民科技是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和作用标志-自主创新决定观科教兴国战略-科技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重视科技人才科技伦理-服务人类4、胡锦涛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战略-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点跨越发展-新“四化”同步特色和谐发展:科技-环境-民生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内容和特征1、历史形成形成背景:远远落后-开放竞争-知识经济-竞争全球化与时俱进:进军科学-第一生产力-先进生产力-创新型国家主要内涵:社会实践-当代科技-马恩思想-集体智慧-内涵丰富2、基本内容科技功能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和谐观-科技创新观3、主要特征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三、创新型国家建设1、内涵、特征、背景内涵:国家战略-自主创新-企业主体-创新体系-竞争优势特征:科技贡献率-R&D/GDP-技术依存度-自主创新力背景:发展模式-科技竞争-国家基础-比较差距2、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3、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建设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协同创新根本目标:提高自主创新力;中国道路-国际竞争-可续发展建设战略:总体战略-战略方针-战略对策思考题(五)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谢 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