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_汉书_艺文志_文学思想.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腾****
  • 文档编号:46481503
  • 上传时间:2018-06-2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86.2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 遗 产 评 谭《汉书· 艺文志》 的文学思想伏 俊 琏《汉书· 艺文志》(以下简称 《汉志》)是班 固在刘歆 《七略》 的基础上删节其要而成,而 《七略》 又是在 《别录》 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别录》 是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开 始的我国历史上最早、 规模最大的整理群书 的产物这次整理群书,集中了当时有代表 性的一大批学者 《别录》 、《七略》 是这次校 书的理论总结,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它比较系 统地反映了当时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看 法所以 《汉志》 的文学思想,实际是西汉后 期代表性的文学思想 《汉志》 体现的文学思想大致包括以下四 个方面: 第一,诗赋不同于经学,也与学术文章有 别从内容上讲,它是贤人失志、 离谗忧国的 情志抒发;从体制上说,则以有韵为其特点 《汉书· 艺文志》 把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 略、 诸子略、 诗赋略、 兵书略、 数术略、 方技略, 每略又分若干小类 “六艺” 本来是先秦贵族 教育的六门课,孔子讲的 “六艺” 既是六门课, 也是六种书 《六艺略》 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 所说的基础理论 《诸子略》 从学术渊源和思想体系上来分,是对 《庄子· 天下篇》 以来前人 研究诸子百家的总结。

      《诗赋略》 以文体来分 类 《兵书略》 、《数术略》 、《方技略》 则是以内 容和作用来分类的 阮孝绪 《七录序》 云:“ 《七略》‘诗赋’ 不从 ‘六艺’ 诗部,盖由其书既多,所以别为一略 ” 章学诚亦本是说,他在 《校雠通义· 汉志诗赋 第十五》 中说:“诗赋本 《诗经》 支系 ” 现代学 者多从其说如余嘉锡先生 《古书通例》 就 说:“以 《七略》 中史部附 《春秋》 之例推之,则 诗赋本当附入六艺诗家,故班固曰赋者古诗 之流也其所以自为一略者,以其篇卷过多, 嫌于末大于本,故不得已而析出 ” 但 “六艺 略” 中的诗类,都是有关齐、 鲁、 韩、 毛四家诗 的;四家说 《诗》,主要立足点是 “王者之教 化”,“把 《三百篇》 作了政治课本”(闻一多 《匡 斋尺牍》 之六)如果把 “诗赋略” 并入 “诗 类”,不仅篇数多寡悬殊,有喧宾夺主之感,更 严重的是内容 格难入所以,“诗赋略” 独 立一项,这是基于对 “诗赋” 独立特点认识,它 实际上反映了西汉人的文学观念:文学既独 立于经学,也与其它学术性应用性的文章有621别 “六艺” 典籍的来源是官书旧典和贵族教 育,这些书作者无定,一般只能有整理者。

      诸子” 则是私家著作 “六艺” 谈一般原理, “诸子” 谈一家之言,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术 战国后期,荀子、 屈原等离谗忧国,吐为哀怨 之词 “其后宋玉、 唐勒,汉兴枚乘、 司马相 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汉书· 艺文志》 总序) ,与六艺诸子的区别更为明显,文学类创作与学术类著作遂判然二别这种 分别是从性质上着眼的,不是从形式上入手 的清人刘天惠 《海学堂初集》 卷七 《文笔考》 说:汉尚辞赋,所称能文,必工于赋颂者 也 《艺文志》 先六经,次诸子,次诗赋,次 兵书,次数术,次方技六经谓之六艺,兵 书、 数术、 方技亦子也班氏序诸子曰:“今 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旨,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支与流裔 ” 据 此,则西京以经与子为艺,诗赋为文矣刘师培 《论文杂记》 也对此有说明:“古人 不立文名,偶有撰著,皆出入六经诸子之中,非六经诸子而外,别有古文一体也 ⋯⋯ 若诗 赋诸体,则为古人有韵之文,源于古代之文 言,故列于六艺九流之外,亦足证古人有韵之 文,另为一体,不与他体相杂矣 ” 郭绍虞指 出:“以前分诗文二类,是形式上韵散的分别,到刘歆、 班固分出 《诗赋略》 一类,与 《六艺 略》 、《诸子略》 并列,那就对于文学的性质,已 经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了。

      ”①郭先生还举了《汉书》 中以文章之义称 “文”,以博学之义称 “学” 的例证还要说明的是,西汉时 “赋” 所包含的作 品种类,要比后世的赋包含的多像 《汉书· 韦贤传》 所录韦孟的 《讽谏诗》 、《在邹诗》,韦 玄成的 《自劾诗》 、《戒子孙诗》 等,在 《汉志》 中应当归于哪一类?这些诗在体制上同 《诗经》 完全一样,但却不是说 “诗” 的,自然不能归入 “六艺略” 的 “诗” 类;而一般人可能首先想到“歌诗” 类,但这些诗显然是不入乐的,归入 “歌诗” 类,不合体例我认为,刘班是把它们 归入赋类的,因为它们虽然不能歌,但可以 诵 《汉志》 是将 “诵诗” 隶于赋类的再比 如,汉代有数量相当多的 “颂”,著名者有王褒 的 《圣主得贤臣颂》 、《甘泉宫颂》,有班固的《窦将军北征颂》,马融的 《广成颂》 、《东巡 颂》 、《南巡颂》 等,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典型的 赋体而东方朔的 《旱颂》 、 王褒的 《碧鸡颂》 则是调侃性质的俗赋其他像赞(如司马相 如的 《荆轲赞》 、 刘向的 《列女传赞》)、 铭(如东方朔的 《宝瓮铭》 、 刘向的 《熏炉铭》 、 崔 的 《扇铭》 、 班固的 《封燕然山铭》 及众多的镜 铭)、 箴(如扬雄的 《十二州箴》 、《上林苑令 箴》 、《酒箴》 、 崔瑗的 《东观箴》 、《灌堤谒者 箴》 、《外戚箴》)等,都是归入赋类的。

      章太炎先生 《国故论衡· 辨诗》 曰:“其他有韵之文,汉 世未具,亦容附于赋录 ” 第二,诗赋分类是由于传播方式的不同 《诗赋略》 分五家:第一家为屈原赋,下隶 赋家20人,赋361篇;第二家为陆贾赋,下隶赋家21人,赋274篇;第三类荀卿赋,下隶赋 家25人,赋136篇;第四类杂赋12家,赋233篇第五家为歌诗类,下隶28家,诗34 篇前三家按时间先后分列赋家姓名和作品 数目,杂赋类以作品题材及体制为序,无作者姓名,歌诗类作品也以无作者姓名者居多 这个分类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前四家为 “赋类”,后一家是 “歌诗类”,这是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才是将赋分为四家但是第一层和 第二层又有交叉现象:前三家是文人创作,是口诵文学的书面化,“杂赋” 和 “歌诗” 更具有 口诵文学的性质,“杂赋” 最后的 “成相杂辞” 、 “隐书” 更为接近 “歌诗”;文人赋 — — — 杂赋 — — — 歌诗,这是一个 “诵唱” 因素渐次强化的721过程 《诗赋略叙》 说,“传曰:‘不歌而颂谓之 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这是对赋的特点的说明,也是 《汉志》 判断赋的标准 “传曰” 云云,只不过表示有所本且本于儒学而已。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 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 风俗,知薄厚云”,这是对诗的特点的说明 很清楚,刘、 班所谓诗赋,主要就其传播方式来把握:赋 “诵” 而诗 “歌” 正如章太炎先生 《国故论衡· 文学总略》 说:“不歌而诵,故谓之 赋;叶于箫管,故谓之诗 ” 文学是语言艺术, 文学语言是有别于日常语言的音乐化的 “乐 语” 文学是在同音乐相分离的过程中独立出来的,诗赋便是这种独立的标志 “乐语” 最基本的方式是歌唱和讲诵歌唱对于语言 简明性的要求,讲诵对于语言华丽性的要求, 使传播方式的区别转化为表达方式和文体的 区别,于是就有了诗和赋这两种不同的文体第三,抒发感情与描绘客观事物是诗赋 的主要职责 按照 《汉志》 的体例,六略前有总叙,所别 每类之后又有小叙,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叙例 来了解刘、 班分类的标准及其思想但 《诗赋略》 仅有总叙而无小叙这给我们探求刘、 班 的文学思想造成了很大困难 章学诚 《校雠通义· 汉志诗赋》 云:“ 《汉 志》 分艺文为六略,每略又各别为数种,每种 始叙列为诸家,犹如 《太玄》 之经,方州部家,大纲细目,互相维系,法至善也。

      每略又各有 总叙,论辨流别,义至详也惟 《诗赋》 一略, 区为五种,而每种之后,更无叙论,不知刘、 班 之所遗邪?抑流传之脱简邪?” 姚振宗 《汉书 艺文志条理》 则认为 《诗赋略》 本无叙例,他说:“诗赋各分以体,无大义例,故 《录》《略》 不 为小序,而班氏因之,不尽由于疏漏也 ” 不管 由于佚失还是本来就没有写成,而 《诗赋略》 的分类依据却成了许多学人讨论的课题章学诚认为 《汉志》 所列诸赋,各有宗旨, 前三类为一个标准,可比拟诸子杂赋为一 标准,为总集之类(此本胡应麟说)姚振宗基本同意章学诚之说,他说:“ 《诗赋略》 旧目 凡五,一、 二、 三皆曰赋,盖以体分四曰杂 赋,五曰歌诗,其中颇有类乎总集,亦有似乎 别集 ” 刘师培从文学表达方式上分析三类赋 的特点,认为前三类分别是写怀之赋、 骋辞之 赋、 阐理之赋章炳麟的说法与刘氏相近,认为屈原赋言情,孙卿赋效物,陆贾赋是纵横之 变②章学诚认为所列赋家,各有宗旨,却未 能进一步深究其宗旨所在,而且下文以 “不可 考” 概括之,则说明其宗旨也难以深究刘师 培和章太炎从表述方式上分,抓住了文学不同于诸子的特点过去探讨古代文学思想, 从古代的文学理论方面探讨的多,而从古代 的文学作品挖掘的较少。

      刘师培和章太炎能 从汉赋本身的特点分析刘、 班诗赋分类的理 论,因而很有启发意义诗赋的抒情性,从屈原 《九章· 惜诵》“惜 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以来,文人多有论 及司马迁在刘安 《离骚传》 基础上改编而成 的 《屈原传》 说:“ ‘离骚’ 者,犹离忧也 ”“信而 见疑,忠而被谤,有无怨乎?屈平之作 《离骚》,盖自怨生也 ” 离骚就是抒发忧愁汉代 诸多楚辞体赋作,都是以屈原口吻抒发忧愁 幽思王褒 《洞箫赋》 写道:“愤伊郁而酷,愍 眸子之丧精;寡所舒其思虑兮,专发愤乎音 声 ” 刘向 《九叹》 也写道:“遭纷逢凶,蹇离尤兮垂文扬采,遗将来兮⋯⋯外彷徨而游 览兮,内恻隐而含哀聊须臾以时忘兮,心渐 渐其烦错原假簧以舒忧兮,志纡郁其难释 叹 《离骚》 以扬意兮,犹未殚於 《九章》 ” 论者 或以为是模仿屈原的口气的无病呻吟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这些赋家的身世遭遇,就会觉 得大多数作品未必如此刘歆在 《七略》 里明 确总结:“诗以言情情者,性之符也 ” 至于赋的描写特征,从司马相如 “赋迹” 、821“赋心” 的理论,直到班固的 《两都赋序》 都有 很好的说明,这是当时学人的共识 第四,关心国事、 干预政治是对赋进行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

      从表现手法上分析 《汉书· 艺文志》 赋的 分类思想,自然有其道理但如果用此标准 具体分析各类赋作,就会发现很多 格难通 之处因为即使同一作家的作品,也可以有 不同的体裁和表达方式如扬雄之 《反离骚》 、《广骚》 、《畔牢骚》 三篇,今皆在本传,乃 抒情者,而 《汉志》 归入 “骋辞赋” 类;屈原有 《橘颂》 、 王褒有 《洞箫赋》,皆效物者也,而 《汉 志》 归入 “言情类” 冯商有 《镫赋》,亦 “效物 者”,而归入 “骋辞类”;司马迁有 《悲士不遇赋》,本抒情者也,而 《汉志》 归入 “骋辞类” 枚皋实滑稽之雄,其赋 戏不可读,而归入骋 辞之陆贾赋,也不恰当 《诗赋略》 并不是严 格意义上的文体分类,而是以人为纲的分类 由于每一个作家的创作往往使用多种文体和多种表现手法,所以以人为纲的分类本身就 存在文体上和表现手法上的相互交错现象 那么,《诗赋略》 赋分4家,应当还体现刘、 班 另外的文学思想 汉人对赋的价值的评说,集中在 “讽谏”这一点上司马迁以 “风谏” 评判司马相如赋 的价值,扬雄把赋分为 “诗人之赋” 和 “词人之 赋”,他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 淫” 。

      ③所谓 “则”,就是有 “讽谏” 的作用刘 向把屈原赋、 荀况赋与 《诗经》 相比较,充分肯定其讽谕之义的价值,并批评司马相如、 扬雄 的赋 “没其讽谕之义” 班固的 《两都赋序》 明 确提出赋的使命和价值就是对政治得失进行 颂扬或讽谕,所谓 “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 以宣上德而进忠孝”,“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总之,汉代赋论家或者就赋有无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