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的实施.ppt
35页疫苗的免疫程序主要内容• 免疫程序的定义 • 制定免疫程序意义 • 制定免疫程序依据 • 免疫程序的内容 • 我国常规接种程序 • 有关程序的说明 • 各种疫苗的说明 • 疫苗补种原则一、免疫程序的定义• 免疫程序指对某一特定人群(如儿 童)预防相应传染病需要接种疫苗 的种类、时间、剂次、次序、剂量 、部位及有关要求所作的具体规定 二、免疫程序的实施意义按照免疫程序进行接种: • 产生最佳效果 –保护性 –持久性 –安全性 • 减少资源浪费 –人力 –物力 –财力三、制定免疫程序的依据• 传染病的负担情况• 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疫苗的生物学特性• 儿童的免疫学状况• 预防接种实施条件制定免疫程序的依据1--传染病负担情况• 在制定免疫程序时,首先必须考虑的疾病 负担疾病负担p 发病负担 (腮腺炎、甲肝、风疹) p 病死负担(乙脑、流脑) p 突发事件(腮腺炎、乙脑、流脑、甲肝 ) p 残疾负担(乙脑、流脑、风疹、腮腺炎 ) p 经济负担(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p 社会负担(治疗、康复、就业等) 制定免疫程序的依据2--传染病流行特征• 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 地区分布 – 时间分布 – 人群分布 制定免疫程序的依据3--疫苗的生物学特性• 减毒活疫苗 – 接种类似于1次轻度的人工自然感染。
– 疫苗病毒可以在受种者体内复制(生长繁殖) – 具有接种剂量小、针次少、效果好的优点 • 灭活疫苗 – 常需多次接种,接种第2或第3剂才能产生保护性免疫 – 免疫反应通常是体液免疫,很少甚至不引起细胞免疫 – 产生抗体滴度随着时间下降,因此,需定期加强接种 – 通常不受循环抗体影响,即使血液中有抗体存在也可以接种(如在 婴儿期或使用含有抗体的血液制品后); – 它在体内不能复制,可以用于免疫缺陷者 • 多糖疫苗 – 无加强反应 – 抗体具有很少功能性活性 – 被结合后疫苗的免疫原性得以改善制定免疫程序的依据4--儿童的免疫学状况• 母传抗体的干扰 – 麻疹疫苗8月龄 – 甲肝疫苗18月龄 •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状况 – 月龄过小,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不成功; – 月龄过大,则会增加暴露传染病的机会 – 不同疫苗产生免疫效果的较佳起始时间不同制定免疫程序的依据5--预防接种实施条件接种疫苗必须有一定的行政手段和技术措施才能实施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应考虑群众的可接受性和可及性、实施的可能性,包括疫苗生产 供应能力,实施地区的交通状况、后勤保障、组 织机构和工作人员现状,以及接种后的成本—效益等因素。
四、免疫程序的内容•起始月龄•接种剂量•接种次数•接种间隔•接种途径•加强免疫•联合免疫考虑两个因素:产生理想免疫应答的最小月龄;受疾病 侵袭的最小月龄,理想的起始月龄应当在受疾病威胁的初始 月龄之前免疫系统发育状况较好,产生良好免疫效果;母传抗体 等因素的影响最低;有发病危险性而对疫苗能产生充分免 疫应答能力的最低月(年)龄时 一般来说,应对有发病危险性而对疫苗能产生充分免疫 应答能力的最低月龄接种疫苗为宜,因此要严格按照免疫 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否则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免疫程序的内容1--免疫起始月龄 免疫程序的内容2--适宜的剂量剂量过大,超过机体免疫反应承受能 力,免疫麻痹或抑制,加重反应过低, 抗原量不足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良好 的免疫应答,有保护水平的特异性抗体, 造成免疫失败仅IgM,不产生IgG免疫程序的内容3--接种次数实验和现场观察证明: • 活疫苗:一次接种即能产生充分免疫力产生 比较理想的免疫效果 • 灭活疫苗:需注射3针第1针只是初次反应 ,只产生IgM抗体和极低的IgG抗体第2次注 射能产生较第1次高10-50倍的抗体水平,只有 完成全程注射才能产生充分的免疫力。
如乙型 肝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等免疫程序的内容4--接种间隔针次间隔 • 抗原刺激后,在血清中测到抗体前有个潜伏期 ,由抗原性质、接种途径、佐剂等决定最短 可以是3小时 • 灭活疫苗:第1针注射后7-10天开始产生免疫力 ,2-3周后逐渐下降,故一般间隔可为2周,如 乙脑灭活苗 • 含佐剂疫苗:吸收较慢,至少应间隔4-6周为宜 • 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针次间隔为最短时间,一 般可以适当延长,不宜缩短接种间隔时间,以 免影响免疫的效果 • 两种减毒活疫苗如未同时接种,应间隔≥28天免疫程序的内容5--接种途径• 接种途径与免疫效果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采取与自然 感染相同的途径是最佳的接种途径 • 皮上划痕:含菌浓度比注射用疫苗要大几十甚至上百倍, 误用注射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 皮内注射:卡介苗若误注皮下或肌内会引起寒性脓疡,若 破溃则难以愈合 • 肌内注射:含氢氧化铝佐剂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注射臀 部肌内;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臀部肌内则不如注射上臂三角 肌内的免疫效果好 • 皮下注射:活疫苗接种疫苗后能引起较强的体液免疫 • 口服减毒活疫苗通过肠道感染,产生IgG同时,也产生肠 道分泌型抗体sIgA,sIgA不但限制病毒的初始感染,也参 与清除绝大多数病毒免疫程序的内容6--加强免疫• 疫苗产生的免疫力很少能维持终生。
疫苗在完成基础免 疫后,进行1次适当的加强,可刺激免疫应答并维持较 高的抗体水平•随时间推移抗体逐渐衰退,少数人可能转阴适当时间 再接种一次,可刺激产生回忆性免疫应答,并维持较高 的免疫水平•次数和时间,需综合分析免疫持久性、人群免疫状况和 针对传染病的发病情况等因素而定,并根据情况变化作 适当调整免疫程序的内容7--联合免疫• 一是用两种以上的疫苗同时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接种,另 一方面是两种以上的抗原制成联合制剂,如百日咳、白 喉、破伤风混合制剂,麻疹、腮腺炎、风疹混合制剂 • 不同疫苗的同时接种时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 – 不同疫苗相互之间是否会干扰免疫应答; – 是否会增加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2种不同注射的减毒活疫苗可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 计划免疫五种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可同时接种,其他 疫苗的同时接种应慎重如未同时接种,则应间隔4周 以上 • 免疫球蛋白一般不能和减毒活疫苗同时接种,使用免疫 球蛋白后至少需间隔4周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减 毒活疫苗2周后才能使用免疫球蛋白五、我国常规接种程序不同阶段我国制定的免疫程序n1986年: 结核、脊灰、百日咳、白喉、破伤 风和麻疹 n2002年: 乙肝 n2007年: 流脑、乙脑、甲肝、风疹、腮腺炎 、出血热、炭疽、钩体。
第十九条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预防接种工作 规范,并根据疫苗的国家标准,结合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制 定、公布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和其他疫苗的免疫程序 或者使用指导原则扩大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1疫苗免疫程序疫 苗接 种 对 象 月(年)龄接 种 剂 次接 种 部 位接种途 径接 种 剂 量 /剂次备 注乙肝疫苗0、1、6月龄3上臂三角肌肌内注 射酵母苗5μg/0.5ml , CHO苗10μg/1ml、 20μg/1ml出生后24小时 内接种第1剂 次,第1、2剂 次间隔≥28天 卡介苗出生时1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 处皮内注 射0.1ml脊灰疫苗2、3、4月龄, 4周岁4口服1粒第1、2剂次, 第2、3剂次间 隔均≥28天百白破疫苗3、4、5月龄, 18-24月龄4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注 射0.5ml第1、2剂次, 第2、3剂次间 隔均≥28天 白破疫苗6周岁1上臂三角肌肌内注 射0.5ml麻风疫苗(麻 疹疫苗)8月龄1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 附着处皮下注 射0.5ml注:1. CHO疫苗用于新生儿母婴阻断的剂量为20μg/ml 2. 未收入药典的疫苗,其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参见疫苗使用说明书 扩大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2麻腮风疫苗 (麻腮疫苗 、麻疹疫苗 )18-24月龄1上臂外侧三角肌 下缘附着处皮下注 射0.5ml乙脑减毒活 疫苗8月龄,2周岁2上臂外侧三角肌 下缘附着处皮下注 射0.5mlA群流脑疫 苗6-18月龄2上臂外侧三角肌 附着处皮下注 射30μg/0.5ml第1、2剂次间隔3个月A+C流脑疫 苗3周岁,6周岁2上臂外侧三角肌 附着处皮下注 射100μg/0.5m l2剂次间隔≥3年;第1 剂次与A群流脑疫苗第2 剂次间隔≥12个月 甲肝减毒活 疫苗18月龄1上臂外侧三角肌 附着处皮下注 射1ml乙脑灭活疫 苗8月龄(2剂次 ), 2周岁,6周岁4上臂外侧三角肌 下缘附着处皮下注 射0.5ml第1、2剂次间隔7-10 天甲肝灭活疫 苗18月龄, 24-30月龄2上臂三角肌附着 处肌内注 射0.5ml2剂次间隔≥6个月特定人群疫苗免疫程序出血热 疫苗( 双价)16-60周岁3上臂外侧三 角肌肌内注 射1ml接种第1剂次后14天 接种第2剂次,第3 剂次在第1剂次接种 后6个月接种炭疽疫 苗炭疽疫情发生 时,病例或病 畜间接接触者 及疫点周围高 危人群1上臂外侧三 角肌附着处皮上划 痕0.05ml(2 滴)病例或病畜的直接接 触者不能接种钩体疫 苗流行地区可能 接触疫水的7 -60岁高危 人群2上臂外侧三 角肌附着处皮下注 射成人第1剂 0.5ml, 第 2剂1.0ml 7-13岁剂 量减半,必 要时7岁以 下儿童依据 年龄、体重 酌量注射, 不超过成人 剂量1/4接种第1剂次后7- 10天接种第2剂次六、免疫程序说明• 基础免疫完成时间 • 起始月(年)龄时间 • 同种疫苗接种间隔 • 不同疫苗接种间隔 • HIV阳性母亲所生儿童免疫程序说明1--基础免疫时间要求• 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常规免疫的疫苗完成基 础免疫的时间要求: – 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 麻风疫苗(麻疹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12 月龄完成。
– 甲肝疫苗≤24月龄完成免疫程序说明2--起始时间要求• 免疫程序所列各种疫苗第1剂的接种时间为 最小免疫起始时间,不得提前 – 脊灰减毒活疫苗2月龄 – 百白破疫苗3月龄 – 麻风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8月龄 – AC群流脑6月龄 – 甲肝减毒活疫苗18月龄 – A+C群流脑疫苗3岁免疫程序说明3--同种疫苗接种间隔• 乙肝疫苗第1、2剂次间隔≥28天 • 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基础免疫各剂次的 间隔时间应≥28天 • 流脑疫苗 – AC群流脑疫苗1、2剂次间隔1个月 – 第1剂次A+C群与A群流脑疫苗第2剂次间隔≥12 个月 – A+C群流脑疫苗2剂次间隔≥3年免疫程序说明4--不同疫苗接种间隔• 如需同时接种≥2种疫苗: – 每次最多只能接种2种注射疫苗和一种口服疫 苗,注射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种 – 严禁将几种疫苗混合吸入同一支注射器内接 种 – 2种减毒活疫苗如未同时接种,应间隔≥28天 免疫程序说明5--HIV阳性母亲所生儿童• 无法确定是否感染HIV的儿童 – 出生后暂缓接种卡介苗、口服脊灰疫苗;当确认儿童 HIV阴性后再予以补种;当确认HIV阳性,不予接种卡 介苗、口服脊灰疫苗。
– 如经医疗机构诊断,未出现了HIV相关症状,可接种麻 腮风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苗;如出现了HIV相关症 状或免疫抑制症状,不可接种以上疫苗 – 乙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和A+C群流脑疫苗可按照免疫 程序接种 – 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时,应使用乙脑灭活疫苗、甲肝灭 活疫苗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 其它疫苗的接种可参考疫苗说明书的规定免疫程序说明5--HIV阳性母亲所生儿童• HIV阳性儿童 – 不予接种卡介苗、口服脊灰疫苗 – 如经医疗机构诊断,未出现了HIV相关症状或免疫 抑制症状,可接种麻腮风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 苗;如出现了HIV相关症状或免疫抑制症状,不可 接种以上疫苗 – 乙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和A+C群流脑疫苗可按照 免疫程序接种 – 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时,应使用乙脑灭活疫苗、甲肝 灭活疫苗和无细胞百白破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