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云南壮族民间手巾舞风格特征探析.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321026138
  • 上传时间:2022-07-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75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云南壮族民间手巾舞风格特征探析    石少奇摘 要:壮族手巾舞是云南壮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形式,兼具代表性与独特风格,是壮族人民优秀的历史文化缩影以当前壮族研究成果为根据,围绕“风格特征”进行探索,对壮族手巾舞因功能属性、审美情趣的变化而产生的个性化与共性化的舞蹈风格特征进行剖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壮族手巾舞的规律特征Key:云南壮族;手巾舞;风格特征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与民族长期以来的居住环境、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民族性格息息相关云南省的壮族主要聚居在滇东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聚居在红河州、曲靖等地壮族是百越族群的后裔,距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壮族文化的丰富性促成舞蹈形式、内容的多样性不同的地域、支系、舞蹈功能、审美情趣的差异,影响着手巾舞舞蹈风格的呈现特征笔者围绕女子手巾舞、男子手巾舞和铜鼓手巾舞三种类型进行风格特征的分析,透过个性化的舞蹈形式,探寻“壮文化”精髓积淀下的共性化风格特征一、云南壮族手巾舞个性化风格特征(一)女子手巾舞风格特征女子手巾舞是流传于壮族民间最为普遍的传统舞蹈艺术,每逢喜庆活动、劳作之余,村村寨寨均可看到穿着民族服饰的女性手持白色绣花巾,载歌载舞,场面热烈,富有感染力与观赏性。

      受稻作文化的影响,舞蹈动作多模仿壮族女性“拔秧苗”“插秧”“薅秧”“割谷”“打谷”“挑担”“纳鞋”等劳作动作,在舞蹈中呈现出质朴无华、坚韧不拔的劳动者形象从舞者的心理角度分析,壮族女性有着温柔细腻、热情大方的民族性格,内心的喜悦洋溢在脸上与肢體动作中,反映在手巾舞动作中,展现出轻盈、活泼的舞蹈特点如“薅草步”动作模仿民间薅草的动作,以脚与腰部为发力点,身体悠然摆动,将女性柔美的腰肢与脚下的灵动展示得淋漓尽致随着社会的发展,壮族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这种变化同样体现在手巾舞中过去农事繁重,农民日夜劳作于田间地头,舞蹈多以弯腰、弓背等辛勤“劳作”的状态呈现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有了更多的业余生活,壮族群众有了昂扬向上的面貌,舞蹈体态更加挺拔、舒展二)男子手巾舞风格特征男子手巾舞起源于壮族传统祭祀活动,是集唱念经文、打击乐器为一体的仅男性可跳的民间歌舞艺术受传统祭祀文化的影响,舞蹈具有庄严、肃穆的风格特征对演员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男子手巾舞展现了壮族男子禀礼虔诚、对先祖无比尊重的心理状态,因此,舞蹈动作在保持壮族手巾舞“踮”“颤”“绕”“摆”的基本动律时,着重表现“膝部”的下沉,其伴随呼吸下沉,吸气时腿部肌肉发力,呼气时肌肉放松,将膝部的震颤发挥到了极致。

      与此同时,动作体现出以“圆”为美和“绕”的审美特征抬绕步”,“绕”是男子手巾舞最大的特色之一重拍双腿屈膝,右脚踮脚,同时左手叉腰,右手持巾向上做逆时针抛物线动作;右脚向四点钟方向,做顺时针抬绕步动作,双手胸前做顺时针立圆绕手巾动作,左腿向五点钟方向抬绕,依次往复舞步大气粗狂,将手巾交替“立绕”与脚下的“抬绕”结合,形成男子手巾舞独特的“外旋内绕”、三维一体,动作轨迹为曲线,与追求“圆”的观念吻合,舞步具有稳健、粗犷的风格特征围腰甩巾”,右脚向两点钟方向迈步,同时右手从跨前、左手从跨后做围腰甩巾动作;左脚跟右脚跺步,双腿同时屈膝,以此重复此动作以手巾的甩动带动腰间的旋转,形成一个以腰为轴、以手臂与手巾为半径的“平圆”舞蹈风格流畅大方,同样突出“圆”的和谐之美三)铜鼓手巾舞风格特征铜鼓手巾舞的动作与壮族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最初跳铜鼓舞是在祭祀活动与丧葬仪式中,只有成年男性可以表演,禁忌事项较多表演时上身直立,稳步屈膝,重心下沉,形成“一步一颤”的动作节律在体前、体旁、体上三个区域做抛物线甩巾动作,动作风格淳朴稳重,端庄大气在铜鼓舞中跳跃步路线多为横线上的单腿交替跳跃,重心在两腿间灵活地转换,胯部及上身形成悠然的摆动,加之手巾的抛物线甩动,展现出跳跃的轻盈与怡然自得。

      随着时代的变迁,铜鼓手巾舞没有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而是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自我,推陈出新如铜鼓手巾舞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演员性别有着严格的规定,讲求“传男不传女”,现如今的手巾舞形式多为男女齐舞;表演环境由以前的祭祀活动、丧葬仪式转变为各种节庆活动、文艺演出等;舞蹈队形不仅仅围绕铜鼓,只限于“圆圈”队形,有了更为丰富的队形变化;舞蹈动作省去了原始舞蹈仪式中繁冗复杂的程式,由庄严肃穆的风格转变为更加富有观赏性,符合节日气氛的轻盈、欢畅的舞蹈风格二、云南壮族手巾舞共性化风格特征通过研究民间舞蹈的动律特征、典型化步态,可更直观地分析出舞蹈的风格特征从壮族舞蹈的文化形态、表现形式探寻什么样的动态、动势、心理素质反应最符合壮族舞蹈的动律特征,从舞蹈形态学角度分析,总结出壮族典型的步态特征一)沉稳步走向型特征手巾舞源于壮族祭祀仪式,后衍生出多种类型的手巾舞形式因舞蹈文化的共通性,基本步伐、体态普遍保留了传统祭祀舞蹈“沉”“稳”“颤”的动律特征壮族群众有着虔诚的信仰,反映在舞蹈动作中,上身多保持直立端庄的姿态,将身体重心向下沉,膝盖伴随铜鼓鼓点有节奏的屈伸,形成一步一颤、沉稳有力的步态特征,表现在舞蹈风格上,呈现出质朴、庄重、大方的风格特征。

      二)抬绕步走向型特征“抬绕步态”在传统男性手巾舞中特征最为明显,在“珑链”“送门那”等套路中都有所体现祭祀仪式中,多以山路向前行进,或围着棺材绕圆而舞因此,舞者在上山下坡时,需颠跳、搓步抬腿,并顺势环动绕半圆,身体方向则转向落脚方向在做抬绕步时,“抬”需要舞者有稳固的底盘,双膝弯曲,重心下沉绕”则需要灵敏的方向感,动作更加流畅、灵活,充分反映出男性壮族舞的流畅与稳健抬绕步态”在女子手巾舞中也频繁出现,多体现为“薅草步”这个动作模仿劳动者在田间用腿将杂草拨开主力腿直立,动力腿抬起向外顺时针环动,与男子手巾舞不同的是,女子手巾舞中上体向后微倾随动,不需要大幅度改变身体的方向在“抬绕”中展现出“艮”的俏皮,身体随动而“绕”,展现出女性的婀娜柔美三)一顺边走向型特征“一顺边”在高原地区尤为普遍,它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特征壮族手巾舞中的“一顺边”特点鲜明,独具一格,形成了“线性”“环动式”的走向特征手巾舞的“线性一顺边”为手脚向同一邊方向运动的动作状态,结合手巾舞手部动作特征,多以抛物线式甩巾为主,加上胯部、肋部的“U”形摆动,形成了以臂、肋、胯、腿为点做弧线运动的“一顺边”体态,形成了“悠中有摆,摆中稳健”,悠闲质朴的舞蹈风格特征。

      环动式一顺边”,这一特征与抬绕步态互为共生,彼此促成以人体脊柱为轴,形成臂、肩、胯、腿同时回旋的环动动势,形成身体多个部位多维一体的“圆”的轨迹这种“一顺边”充分对应了壮族人朴素的宇宙观,追求天、地、水合一,融会贯通,体现了与中华民族文化相一致的“圆”文化的思想特征三、结语壮族手巾舞是壮族舞蹈文化百花园里的奇葩,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开在云南壮族这边沃土上哪里稻田飘香,哪里情意浓浓,哪里欢歌笑语,哪里虔诚祈祷,哪里就有一条条纷飞的手巾将人们的情感无限地抛洒、延伸在风格化探索中,一方面,我们牢牢抓住壮族舞蹈文化的根源,寻求手巾舞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共性化特征;另一方面,关注形成手巾舞风格迥异的个性特征个性化的风格演绎,结合壮族群众的心理状态去分析,透过舞蹈特征,感受壮族群众的人文精神Reference:[1]金秋.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3]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文化艺术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4]黄小明.从壮族舞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看其特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2).作者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