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ppt
34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主要内容主要内容l 1、 基础知识l 2、 道路横断面设计l 3、 道路平面设计l 4、 道路纵断面设计l 5、 道路交叉口设计l 6、 道路附属设施(停车场库、停车港、标志与标线、等) 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l1、城市交通形式(客运、货运)l2、道路交通流特征(流量、密度、速度)l3、道路通行能力(理想、可能、设计)交通量l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上某一地点的车辆或行人数l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 pcu/dl(月、周)平均日交通量(MADT、WADT) pcu/dl年最高小时交通量l年第30位最高小时交通量 高峰小时交通量 高峰小时流量比l高峰小时系数( PHF ) 交通量的方向分布(方向不均匀系数) 交通量的车道分布(车道分布系数)车流密度与速度 交通密度交通密度 单位长度路段上,某一瞬间的车辆数或行人数l地点车速地点车速l 车辆通过道路上某一地点(断面)的瞬时速度l 时间平均车速、空间平均车速l交通流中各参数的关系:交通流中各参数的关系:Q=VS.D 密度与速度成反比关系。
V大时、D小, V小时、D大 道路通行能力l基本通行能力(理论通行能力)l 理想的道路、交通、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最小车头时距连续行驶,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l可能通行能力l 通常道路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l设计通行能力l 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断面的通行能力城市道路分类 1、国标分类(4类):l 快速路(交通功能为主)l 主干路(交通功能为主)l 次干路(集散功能为主)l 支 路(生活性功能为主) 2、道路功能分类(2类):l 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l l 3、道路分类系数:快速路 0.75、 主干路 0.80 次干路0.85、支路0.90车辆视距及视距限界la. 种类l停车视距: 车辆遇前方障碍物或行人,及时停车保证安全的l 驾驶员最小视线(行驶)距离。
l会车视距: 同一车道上对向会车,及时停车保证安全的最小l 视线(行驶)距离lb. 长度l停车视距: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安全距离l会车视距:2倍停车视距lc. 视距应用l 平面:l 弯道上的视距包络线及最大横净距,要求清除其范围内大于驾驶员视线高度内的障碍物l 纵断面:l 通过限制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保证视距l 横断面:l 选择会车视距、停车视距l 交叉口:l 视视 距距 三三 角角 形形 ——由 最 靠 右 的 一 条 直 行 车 道 与 相 交 道 路最靠中的一条直行车道的停车视距组成的三角形视距包络线限界纵向视距限界视距三角形限界二、道路横断面设计二、道路横断面设计1、道路通行能力l 机动车道l 理论通行能力 3600/车头时距(2.2秒)l 约1800辆 小汽车/小时.车道l 可能通行能力: 1600辆 小汽车/小时.车道l 设计(实际)通行能力 l 小汽车 500~1000 辆/小时.车道l 公共汽车 50~100 辆/小时.车道l 混合交通 400 辆/小时.车道l 多车道通行能力折减系数l 中央车道 1.00、第二条 0.80~0.89、l 第三条 0.65~0.78l 自行车道 800~1000 辆/条.小时l 人行道 1800~2100 人次/米.小时l2、道路宽度的确定l a .车道宽度:车道数×每条车道宽度(3.0~4.0米)l 车道数=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设计通行能力l 双向一般不超过4~6条l 机动车道宽度l 一条3~4 米,双车道7~8 米,四车道14~15 米l 非机动车道宽度l 两条2.5米、三条3.5米、四条4.5米 ……l 专用非机动车道最小宽度为2.5米。
l b .人行道宽度:满足人行交通需要(每条步道0.75~1.0米)l 满足绿化需要(绿化加路灯:最小1.5米)l 满足地下管线要求(管线与绿化最小水平净距要求)l 最小宽度 :l 大城市3米,中小城市2米 c. 分隔带(分车带)宽度 2米以上l ld .道路绿化l 绿化宽度(含行道树、分隔带等)占道路路幅宽度的比例一般为 15~30%l 一排行道树最小宽度 1.0~1.5米l le. 道路横坡及路缘高度l 道路横坡:中高级路面0.3~3.0%(超高除外),常见为1~2%l 路缘高度:10~20厘米l3、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择与组合l a . 形式l 一块板:混合式l 两块板:分向式l 三块板:分车式l 四块板:分车分向式l l b . 选择依据l 道路性质l 交通特征l 用地条件l 管线综合l 远近结合l 三、道路平面设计道路平面设计l1、道路平曲线(园曲线+缓和曲线)l 园园曲曲线线最最小小半半径径::保证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时不横向滑移、不倾覆;l 包括: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半径 l 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最小半径l 设超高的推荐半径 l 设超高的极限最小半径l 机动车的受力情况机动车的受力情况l 平直路段基本受力:牵引动力、阻力(空气阻力、地面摩阻力)、 l ( 重力、地面支撑力)等。
l 弯道路段:基本受力+离心力l 坡道路段:基本受力+ 重力分力 2 2、道路平曲线要素、道路平曲线要素切线长度、曲线长度、外距、(半径、偏角)切线长度、曲线长度、外距、(半径、偏角)3、小半径平曲线的处理l 超高超高l 城市道路一般2~6%l 加宽加宽l 半径小于250米时设置,其值为0.28~3.5米l l 超高、加宽值大小与曲线半径、车型、车速有关l 设超高与加宽时,两端设过渡段,长度不小于15~20米l 缓和曲线缓和曲线l 直线与较小半径之间的过渡曲线l4、曲线的衔接l 复曲线:l 包括:同向复曲线、反向复曲线l 如不设复曲线,曲线间的直线段一般不短于3秒行程四、道路纵断面设计四、道路纵断面设计l1、纵坡确定l 最大纵坡l 影响因素 l 道路等级与速度l 自然条件(海拔、地形、气温)等 机动车(与设计速度有关)l 快速路4%—5%l 主干路 5%—6%l 次干路 6%—7%l 支 路 7%—9% l 非机动车 2.5~3.5%l最小纵坡l 排水需要,其值为0.2~0.5%。
l 一般情况下0.5%,困难情况下0.3%,特殊困难时0.2%l 当小于0.2%时,应设锯齿型街沟l2、坡长限制l 最大坡长限制:坡度大于5%时,需考虑限制最大坡长 l 最短坡长限制:为保证纵向线形平顺而要求,长度为60—290米(与速度有关),并应大于相邻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l3、竖曲线l设置目的l 凹型:平稳(离心力)l 凸型:视距及平顺l设置条件l 变坡角大于零时为凸型竖曲线、小于零时为凹型竖曲线l线形l 圆曲线l半径大小l 保证平竖曲线协调,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l平竖曲线关系l 分开或平包竖,避免小半径竖曲线设在长直线段l曲线要素l 曲线长、切线长、外距五、五、 道路交叉口设计道路交叉口设计l1、交叉口交通组织方式l 无管制交通:小流量路口l 渠化交通(含环交):中等流量路口l 交通控制(信号灯):较大流量路口l 立交:大流量及要求快速、连续交通的路口l2、交通特征点l 分流点、合流点(交织点)、冲突点。
l 对交通的影响程度( 由小到大):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l 3、4、5条相交道路下的交通特征点数量l3、减少或消除冲突点的方法l 实行交通管制l 渠化交通l 修建立体交叉l4、立体交叉的基本类型l分离式l 互通式l 部分互通式:菱形、部分苜蓿叶型、l 完全互通式:定向、苜蓿叶型、喇叭型l 环行立交:2层、3层、4层l l5、环行交叉口l 中心岛形状l 圆形、椭圆形、异形等l 园形环岛半径:20~50米l 环岛宽度:l 3条机动车道+弯道加宽:14~16ml 交织角:l 车辆沿最短距离方向行驶交织时的交角,20~40度度越小越安全l 交织长度:l 车辆进出交叉口在环道上交换车道所需的距离,为相邻路口进 l 口道中心线与环道中线相交两交点间的距离 。
l 最大通行能力:l 2700辆当量小汽车/小时l6、平面交叉口l 路缘石半径l 主干路20~25m、次干路10~15m 、支路6~10m 米; 小汽车6~9m、 载重汽车9~18m、大型公共汽车12~18ml 人行横道 l 宽度4~10米;l 交叉口拓宽l 设左转专用车道: 一个信号周期内左转车>3~4辆l 设右转专用车道:一个信号周期内右转车>4辆l 车道宽度:3.0~3.5米l 进口段长度、出口段长度:与车速及候驶车辆数量有关、 一般进口段50~70米,出口段20~40米l7、立体交叉l设置条件l 快速道路与其它道路相交l 主干道交叉口高峰小时流量大于6000当量小汽车l 具有用地和地形条件l 其他特殊要求(如安全等)的路口、桥头l组成l 跨线桥或隧道、匝道、 加速道、减速道 、集散道l分离式立交l 要求净空、视距、排水l互通式立交l 最小净距(匝道口间距离)要求l 1000米、900米、800米、700米,分别对应干道设计速度 80、60、50、40公里/小时l 市区立交间距最小一般为1~1.5公里l立交的纵坡l 最小纵坡 0.2%l 最大纵坡l 主车道 3.5%l 匝道 4.0%l l六、城市交通设施l1、停车设施l1)、车辆停车与发车方式l 前进式停、后退式发;l 后退式停、前进式发;l 前进式停、前进式发;l2)、车辆停放方式l 平行式、垂直式、斜置式(30度、45度、60度)l3)、停车指标l 露天停车场l 25~30平方米/小车位l 室内车库 l 30~35平方米/小车位l 路边停车带l 16~20平方米/小车位l 自行车l 1.5~2.0平方米/辆2 2、加油站、加油站l 城区加油站服务半径不低于0.9公里,中间设有隔离带或黄色标志线的道路不低于2公里;3 3、公交车站、公交车站l 间距一般为500~800米。
有港湾式、划线式等4、交通标志l主标志:l 警告标志、 禁令标志、 指示标志、 指路标志l辅助标志l基本要素:形状、规格、图案、颜色等5、道路网络型式、道路网络型式l 方格网状、格网状l 放射环行l 自由式l 混合式l 组团式道路规划指标l1、路网密度(km/km2)l 干道网密度一般为2.0~2.5 km/km2l2、道路面积率 (%)l 一般城市为8~15%,200万人口城市为15~20%l3、人均道路面积(m2/人) 一般城市为7~15m2 /人考题类型l名词解释l填空l问答l作图题l计算l自带计算器、绘图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