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_以诗为词_莫砺锋.docx
35页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_以诗为词_莫砺锋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01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0莫砺锋提 要 对苏轼/以诗为词0的倾向,学界论之已详然而以往的论著根本上都是以苏词或苏轼词论为考察对象,却忽视了苏诗这个最重要的参照对象本文认为,只有把苏词与苏诗进展全面的比拟,才可能对苏轼的/以诗为词0得出较为清晰的相识和较为公允的评价以此为逻辑的起点,本文从写作年限、题材走向、风格倾向等方面把苏词与苏诗进展参照,从而得出了苏词的写作年限远远短于苏诗,苏词的题材范围也比苏诗狭隘,而苏词的风格那么比苏诗更倾向于优美和婉等观点本文的结论是,苏轼在词的创作中的确有/以诗为词0的倾向,但是他并没有把词当作与诗毫无区分的文体,相反,苏轼对词体自身的特征有相当清楚的相识,所以他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把诗体的题材走向与风格倾向导入词体,苏轼的/以诗为词0并未泯灭词体与诗体的界限,却扩大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并增加了词体的抒情性质,从而对词的安康开展作出了奉献关键词 苏轼 苏词 苏诗 以诗为词 写作年限 题材走向 风格倾向 词史意义在古今学人关于苏词的评说中,/以诗为词0无疑是最为流行的一个命题当名列苏门的陈师道最早以此来评论苏词时,这明显是一个带有几分贬义的说法:/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0¹稍后,女词人李清照更明确地把苏词贬为/皆句读不葺之诗尔0º对此,南宋初的胡仔大为不满,他在引了上述陈师道之语后反对说:/余为后山之言过矣子瞻佳词最多,其间出色者,如,,凡此十余词,皆绝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假设谓以诗为词,是大不然0»其实假如苏轼本人听到/以诗为词0这个评语的话,他多半不会以为忤的,因为在他看来,词原来就是/古人长短句诗0¼,他还说张先的词作是:/微词宛转,盖诗之裔0½而晁补之和张耒两人也曾当着苏轼的面评价其词:/先生小词似诗0¾到了后代,随着苏¹º5后山诗话65苕溪渔隐丛话6后集卷三三引5苕溪渔隐丛话6后集卷二六187;¼5与蔡景繁十四首6之四,5苏轼文集6卷五五,第1662页,北京中华书局11016年版按:下文凡引此集者,皆简称5文集6189;5祭张子野文6,5文集6卷六三,第1943页6625中国文化探究62002年夏之卷轼在词史上地位的凸显,人们越来越多地从表扬的角度来阐释/以诗为词0这个命题,今人叶嘉莹教授的观点较有代表性:/始终到了苏氏的出现,才起先用这种合乐而歌的形式,来正式抒写自己的怀抱志意,使词之诗化到达了一种顶峰的成就。
0¹当然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例如刘石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就认为:/惋惜的是,苏轼选择的提高词格、提高词的地位的途径,并不能使其真正到达目的,相反,他引诗入词,以诗为词,循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对词这种文体的破坏0º我认为,上述各种说法都是以苏词或苏轼的词论为考察对象的,但是既然它们对苏词的评论皆集中在/以诗为词0这一点上,那么就不应无视苏诗这个重要的参照物否那么的话,不但会对苏轼到底如何/以诗为词0不甚了然,而且会影响我们对这个命题作出精确的评价本文拟对苏诗与苏词从写作时限、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三个方面进展比拟,盼望能对苏轼/以诗为词0这个命题的理解稍作深化一相对于诗文来说,词的编年是相当困难的虽然宋人王宗稷5东坡先生年谱6、傅藻5东坡纪年录6及清人王文诰5苏诗总案6中已涉及局部苏词的系年,但真正对苏词进展全面编年的工作那么从近人朱祖谋编5东坡乐府6才起先其后龙榆生5东坡乐府笺6、曹树铭5苏东坡词6又有所补充11018年,薛瑞生撰5东坡词编年笺证6出版,撰者在卷首代序的5论苏东坡及其词6中自称:/余撰是书,于编年用力最多,搜罗最广,费时最长0»我对此书中详细作品的系年并不完全认同(详见下文),但的确认为它是各种苏词版本中在编年方面做得最好的一种。
为了使读者一目了然,我依据孔凡礼校点的5苏轼诗集6卷一至卷四五和5东坡词编年笺证6中卷一至卷三对可编年的苏诗、苏词进展每年作品数的比拟,列表如下:宋代年号嘉嘉嘉嘉嘉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公元1059106010611062106310641065106610671068106910701071苏轼年龄24252627382930313233343536苏轼行迹舟行出峡,适楚三月至汴京十二月离汴至凤翔正月还汴京六月护父丧还蜀二月还汴京七月离汴,年底至杭州诗作数量403713522444400041149词作数量0101310100026治平元年治平二年治平三年治平四年熙宁元年熙宁二年熙宁三年熙宁四年¹º»5论苏轼词6,载5唐宋词名家论稿6,第11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1017年版5苏轼词探究6,第151页,台湾文津出版社11012年版第,:,56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03诗作数量105133964865641149657473937108101398663446211893516982437819178348词作数量110466138168161929102215343512238257351122宋代年号熙宁五年熙宁六年熙宁七年熙宁八年熙宁九年熙宁十年元丰元年元丰二年元丰三年元丰四年元丰五年元丰六年元丰七年公元1073107310741075107610771078107910801081108210831084苏轼年龄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在杭州。
在杭州苏轼行迹九月离杭州,十一月至密州十二月离密州四月至徐州三月离徐州,四月至湖州,八月被逮赴汴,十二月出狱二月至黄州四月离黄州,七月过金陵,十二月至泗州五月至常州,十月至登州,十二月至汴京四月离汴,七月至杭州三月离杭,四月至汴京,八月至颍州三月离颍至扬州,九月至汴京九月离汴,十一月至定州闰四月离定州,十月至惠州四月离惠州,七月至儋州六月离儋,十一月至韶州正月过大庾岭,六月至常州,七月卒元丰八年元元元元元元元元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九年1085108610871088108910901091109210931094109510961097101011010111011101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绍圣元年绍圣二年绍圣三年绍圣四年元符元年元符二年元符三年建中靖国元年从上表来看,好像苏诗与苏词的写作年限是几乎重合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问题主要出在苏词的始作年头遵照传统的说法,苏词中最早的可编年作品始于熙宁五年(考补入的然而那十三首词的编年其实都是依据缺乏的,例如薛氏系于嘉五年(1060)的5浣溪沙6一首,不但作年可疑,而且连是否苏轼所作都很成问题。
此词本文是:/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际月明千里照平沙0曹树铭先生以/东坡一生之行踪未曾到达湘水流域0和/此词用-南望.二字,当非东坡故园之所在0两点理由判此词非苏轼作,¹甚确可是薛先生却认为:/5地理通释6:-义熙元年,刘毅以为夏口二州之中,地居形要,控接湘川,边带沔,请荆州刺史刘道规镇夏口故知湘川既谓湘水,亦泛称古荆州地域0他又举苏诗5渚宫6中/谁能为我访遗迹,草间应有湘东碑0二句为证,说/既可称-湘东.,何不能称-湘川.耶?0º我觉得这个说明不能成立,检5晋书#地理志下6,荆州下辖诸郡中包括湘东郡,它与江夏郡同隶属于荆州而在5宋书#地理志6也明确记载说荆州领郡三十一,其中包括/湘川十郡0以及江夏等郡湘东或湘川既然是荆州下辖的一个郡,又非州治所在之地,安得以之来代称荆州?刘毅所谓/控接湘川0,只是说夏口位居要害,既能南接湘江流域,又能北控沔一带,所以必需派重兵把守怎么能从今话中得出湘川可以泛称古荆州地域的结论来呢?至于苏诗中所说的/湘东碑0,是指梁代湘东王萧绎而言,这也根本不能成为可称荆州为湘川的理由况且苏词/湘川风静吐寒花0句中的/湘川0,清楚是指一条河流,也不能解成/古荆州地域0那样一个广阔的地区。
对于曹书中疑心此词的其次条理由,薛先生认为苏轼自荆州启程前往汴京是往北行,/公既北行,词云-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际.那么有着落矣0»其实苏轼自荆州往北行,并不能说明他的故园是在南方因为苏轼此行的路径是先沿江东下,到了荆州后再折向东北,但无论他是在自荆州往汴京的哪一段路上,其家乡眉山都是在西方或西南,绝不行能在南方苏轼本人对此有清晰的相识,例如他在这段行程中所作的5阳早发6诗中就说:/我行念西国,已分田园芜0即为明证所以,我认为此词很可能是窜入苏集中的他人之作,至少没有证据把它系之于本年再如薛书系于嘉八年(1063)的三首5南歌子6,也是很成问题的因为第三首中有句云:/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0苏轼此年年方二十八岁,而且刚入仕途,正是意气风发之时,怎么会有如此的衰飒之语?薛先生举苏轼作于是年的诗5题宝鸡县斯飞阁6中/谁使爱官轻去国,此身无计老渔樵0两句为证,认为这与/老去才都尽0几句/意同而趣异耳0¼,其实它们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因为/此身无计老渔樵0是对将来的揣测之词,并没有说眼下自己已经年老,而/老去才都尽0几句却是对当下情境的慨叹,两者的语气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尽管薛书中对这三首词的系年花了许多篇幅,但是其结论与词的本意不合,故不能成立又如薛书将5减字木兰花6一词系于熙宁四年(1071),理由是此词下片说:/连天衰草,下走湖南西去道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0而苏轼/唯辛亥杭十一月过苏取道湖州至杭,与-连天衰草,下走湖南西去道.相符0½然而从湖州往杭州,明明是往东南走,怎¹º5苏东坡词6,第459页,台湾商务书馆11013年版5笺证6,第2、4页5笺证6,第3页187;¼5笺证6,第12页189;能说是/西去道0?所以这个结论也是非常可疑的又如薛书系于熙宁三年(1070)的5一斛珠6和5诉衷情6,其实并没有提出什么有力的证据,故都用/暂编0二字,当然不能视作定论所以我认为,薛书虽然在编年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是该书中系于熙宁五年(1073)以前的词大多比拟可疑虽然我并不完全认同曹树铭对苏轼在该年以前何以没有词作留存下来的说明¹,也不认为苏轼在熙宁五年以前必须没有写过词,但是在现存的苏词中,的确很难确指哪一首是作于其前的所以说,苏轼起先写词,或者说苏轼起先写比拟成熟的词的年头,就比他起先写诗的年头晚十三四年。
薛先生提出的/东坡词与诗文创作同步说0º,事实上不能成立»二从上表来看,苏轼作词数量较多的时期大约可分为下面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熙宁六年(1073)至元丰二年(1079)七月,即苏轼三十八岁至四十四岁时这六年半的时间里,苏轼共作词一百零一零七首其次阶段是从元丰三年(1080)至元丰八年(1085),即苏轼自四十五岁至五十岁时这六年时间里,苏轼共作词一百零一零一首第三阶段是从元五年(1090)至元六年(1091),即苏轼五十五、五十六岁这两年里,共作词三十五首假如我们把熙宁五年(1073)视作苏轼起先作词的时间的话,那么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