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镇基础资料汇编.doc
11页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目 录第一章 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2(一)地理位置 2(二)历史沿革 2第二章 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 2(一)自然条件 2(二)自然资源 2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发展条件 3(一)经济发展现状 3第四章 城镇工业 4第五章 人口构成 4(一)人口分布情况 4(二)人口增长率 4第六章 集镇建设 5(一)城镇建筑 5第七章 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5(一)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5(二)卫生事业发展状况 6第八章 基础设施 7(一)道路事业发展现状 7(二)供电及农村电网建设 7(三)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规划 7(四)给水 7(五)排水 7第九章 环境保护 7第一章 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一)地理位置桂林镇位于林州市区东南部约15公里处,东与东姚镇接壤,南与临淇镇、茶店镇相连,西与原康、合涧两镇相接,北依采桑镇,全镇南北最长约13公里,东西最宽约14公里,镇域面积96平方公里,占林州市面积的4.8%,现有耕地3.2万亩,总人口40474人林(州)三(宗庙)公路从镇域西部南北向穿越全镇与新河公路交汇,葛嘴公路(即合东公路)东西向贯穿全镇,向西经合涧镇通往山西省,全镇交通极为便利,地理位置极其优越。
桂林镇镇区位于镇域中部,现为镇政府所在地,全镇的经济、政治中心现状包括桂林村,镇区建成区面积3.4平方公里,总人口7613人二)历史沿革桂林镇原名小店镇,1998年3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小店镇撤镇建镇,因人民政府位于桂林村,所以更名为桂林镇下辖33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撤镇设镇之后,桂林镇党委和政府驻地桂林村逐渐发展成为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工业、农业、交通、商贸、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第二章 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一)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特征桂林镇位于太行山脚下,境内中部为盆地,盆地中心地形较平坦,略有高低起伏,镇域四周为太行山余脉,多由石灰岩组成,山势平缓,山中有较宽平的谷地和小规模平地2.气候条件桂林镇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因受当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影响,构成了独特的山区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总的特点是:春暖、夏热、秋凉、东寒在各气象要素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寒暑变化差距大,春季十年九旱,夏季暴雨成灾,秋季天高气爽,冬季雨少雪稀桂林镇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51.6小时,年平均气温12.8℃,历年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25.8℃,历年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2.5℃;年平均无霜期为192天;年降水总量为672.1毫米。
桂林镇四季历年平均气温: 冬季 ,-0.7℃;春季,13.7℃;夏季,25.0℃;秋季 ,13.1℃桂林镇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夏季通风 48%,冬季通风 60%,最热月平均 77%最大冻土深度 42cm;最大降雨量 1081.0mm/日;最大积雪厚度 180mm桂林镇主导风向:全年主导风向及频率 南风6.6%,东风6.4%,静风40.8%;夏季主导风向及频率 南风6.6%,东风5.3%,静风39.6%空气质量指数 Ⅱ级,地震烈度按7 度设防3.土壤桂林镇位于太行山脚下,被第四纪地质所覆盖,下伏岩层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镇域四周为太行山余脉,多由石灰岩组成,中部为盆地,出露的主要地层为黄土状亚粘土,土层承压强度一般为12—15吨/平方米以上,地质较好,但对于多、高层楼房以及大跨度工业厂房、大型公共建筑、大型仓库、重要桥梁等进行建设时,必须以正式地质 勘察结果为依据 (二)自然资源 1.河流与水资源桂林镇地处太行山东麓,中部的淅河为境内主要河流,该河发源于山西省岭川县,在合涧嘴上村西入林州市境,过合涧镇、原康镇、桂林镇,到临淇镇河口村会入淇河淅河在枯水季节潜入地下,到桂林镇千家岗村潜水出露,流域内地形复杂,降水是地表径流的主要来源,多集中在汛期。
淅河纵坡差很大,两岸多山谷,每逢大雨,山洪陡涨陡落,水势凶猛,行人涉度困难,当地群众有“淅河不过膝”之说据现有机井观测资料分析,桂林镇地下含水层较薄,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依靠自然降水的渗透,单井涌水量为75吨/小时左右,埋深多在200米以上,且地质结构复杂,开采难度较大2.土地资源据林州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桂林镇土地利用现状特征为:①土地利用类型较多,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该镇均有所体现②桂林镇境内南、北、东三面外围为大面积的山地,中部为少部分盆地,可利用土地有限,境域面积9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2万亩,人均耕地0.8亩;③耕地面积有限,适当的从未利用地中可开发耕地,弥补用地的占补平衡;同时注意节约耕地,严禁乱征、乱建现象的出现3.农业资源镇域地处太行山区,气候温和,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其中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红薯、大豆等种植量最大;经济作物以棉花、花生、芝麻、油菜种植历史最长;蔬菜以白菜、萝卜、葱、蒜、瓜类等为主;林果业中盛产山楂、柿子、花椒、核桃等;畜牧养殖业以猪、牛、鸡为主4.文物资源镇域内文物古迹主要有望仙桥及吕祖庙,其中吕祖庙始建于赵吉年间,望仙桥始建于康熙年间。
望仙桥古时为淅河上唯一桥梁,重要通道,远近闻名,其结构为三孔古石拱桥,用青石建成,石拱中间大、两边小,造型独特,气势雄伟,虽经历百年沧桑岁月,多次重修,仍非常坚固,极具文物价值,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镇域内其它文物古迹主要是一些庙宇,包括七泉村的龙泉寺,王街村的盘龙山龙王庙,南马巷的盘龙寺佛爷庙,千家岗村南庙及二龙洞等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发展条件(一)经济发展现状第一:2009年全镇GDP总量12.3亿元,人均GDP达到3.37万元,财政收入达到8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60元高速发展的镇域经济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全镇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深入实施“工业强镇、开放带动”战略,努力打造工业强镇、畜牧大镇、文明和谐村镇,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第二,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2009年,我镇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招商引资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投资1.2亿元的中农颖泰林州生物科园有限公司抗菌肽项目该项目是我镇引进的首个超亿元项目,自3月份奠基动工以来,进展顺利,目前所有厂房建设基本完工,设备安装正在紧张进行,2010春节前计划完成调试工作。
预计年可实现产值10亿元,新增利税1亿元二是投资2000万元的林州市银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技改项目,已完工运行年可实现产值3000万元,新增利税200万元三是投资2000万元的华帅集团化工技改项目,已完工运行年可实现产值4000万元,新增利税400万元四是投资1000万元的林州市振晨煤机厂皮带机项目,钢结构厂房已经建成,部分设备已经订购投产后年可实现产值7000万元,新增利税100万元2006-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年 份2006200720082009国民生产总值(万元) 6100073000 113135 129194财政收入(万元)471553 775 8182006-2009农民人家纯收入增长情况表年份2006200720082009农民人家纯收入(元)54005900650072002006-2009城镇产业构成统计表年份第一产业(万元)第二产业(万元)第三产业(万元)国民生产总值(万元)产值比例产值比例产值比例20065520 9%5176284.9%37186.1%61000200756307.7%6090183.4%64698.9%73000200857405.1%9954488%78516.9%113135200958024.5%11647690.2%68985.3%1291942006-2009城镇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口调查年份国民生产总值(万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万元)从业人数产值(万元)从业人数产值(万元)从业人数200661000552041055176263063718958200773000563036986090165896469101120081131355740359299544731678511189200912919458023648116746786868981290(二)发展条件分析1、优势条件(1)良好的地理位置与交通区位条件。
桂林镇西依巍峨雄伟的太行山麓,东临风景秀美的旅游景点万泉湖镇政府驻距林州市东南17公里,S302从集镇南部穿过,林(林州)三(宗庙)从镇域西部穿过,对外交通十分方便 (2)发展建设空间(土地)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优势桂林镇的可建设用地空间大,可扩展的土地资源相对比较丰富镇区建设用地依山傍水,可营造出良好的视觉环境区域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为新时期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3)上层次区域(城市)发展战略关注重点和相关的政策性优势(倾斜)――林州市的投资招商优惠政策和重点建设项目落实林州市发展建设战略中对桂林镇的重点关注将成为本镇大力发展建设的契机并起重要的指引作用从2004年开始,桂林镇党委政府已经组织编写了桂林镇总体规划,本一轮修编将延续上一轮的规划思想,重视旧区改造更新,加强对新区发展建设的构思,大力发展镇域工业经济 2、不利因素(1) 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基础较差工业化刚起步,传统农业仍占绝对优势,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自己壮大能力弱集镇规模较小,发展建设资金缺乏,自主扩张发展建设能力差2)城镇综合经济实力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主导产业不太突出,产业链条不完善,经济运行的综合效益较差,经济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
从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来看,仍没完成传统工 业积累的阶段,要想在新的时期进—步扩大规模,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必然要在调整结构的基础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四章 城镇工业桂林镇从1998年撤镇建镇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建设得到空前发展,经济实力和增长速度均居林州市上游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扶大扶强、培育龙头企业,巩固壮大了机械铸造、碳素制品、农药化工、玻璃制品、彩印包装等几大主导产业,培育了圆通铸业、华帅化工、光裕实业、四通玻璃制品等一批龙头企业2008年,工业总产值完成26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8.7亿元;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3.4亿元;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1亿元;招商引资完成2.5亿元2009年投资1亿元的抗菌肽项目,建成后可新增产值10亿元,新增利税5亿第五章 人口构成(一)人口分布情况1、全镇共有33个行政村,共有人口40474人,大部分人口为汉族,其中农业人口38030人,非农业人口2444人2、镇区人口构成为:镇区常住人口总共7613人(包括桂林村1137人和镇直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685人,非农业人口563人,在校学生(镇区中学、小学)及暂住人口(进镇居住、经商、外来人口)2365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