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石门颂》临习要点.doc

22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32696136
  • 上传时间:2023-12-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5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石门颂》临习要点(绝对实用 )导读 :《石门颂》摩崖就是汉隶之上品 ,用笔圆浑劲挺,体势纵逸多变 ,有“隶中草书”之誉杨守敬评曰 :“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 ,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康有为云:“《杨孟文碑》 (即石门颂 )劲挺有姿 ,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 ,皆具深趣为便于逐步深入学习 《石门颂》 ,本篇将临习分为实临与意临两个阶段讲解实临 01 所谓实临 ,即对着帖实实在在地临习 ,力求写像原帖 , 第一步必须如此作 下笔之前最好认真读读帖 ,找找点划、 结字得规律 ,做到心中有数 ,以减少盲目性 ,提高临写得效率下边就《石门颂》得点划、结构及临习时应注意得主要问题 ,分别予以剖析02 一、点划得特征及书写要领《石门颂》虽为东汉刻石 ,但其用笔基本为篆法 ,除个别撇捺外,大多以中锋行笔 ,逆入平出,无明显提按,也无一般隶书之“蚕头燕尾” ,因此 ,其点划乍瞧起来并无显著特征 ,而此却正就是 《石门颂》 得特征及妙处所在若进一步观察,不难发现无论横、竖、撇、捺、点、钩、折 ,很少雷同,这种不同不就是其自身形态得不同,而就是其势得无穷变化 ,这种千变万化得“势”无处不有,随字而生,又极其协调统一,从而造就了《石门颂》得独特风貌,而这种独特风貌决定了它得独特得用笔方法。

      031、横划:《石门颂》得横划并不完全平直 ,常有起伏变化, 大多就是极细微得,难以尺度衡量 ,也无法用言语恰切描述 ,所谓妙不可言者也学者须细心琢磨, 慢慢体会 ,时间长了自可悟得个中三昧起笔要注意逆入藏锋 ,所谓欲右先左 ,不必顿笔即可接着右行 ,即起笔与行笔在纸上得着力相近个别横划起笔稍有顿驻 , 形近于方 行笔要稳 ,做到管竖锋正, 不可偏欹, 要迟送涩进 , 以增加线条得内涵与力度,免生流滑收笔不必笔笔回收敛锋,大多将锋慢慢离纸即可 ,除个别主笔外 ,一般不必顿笔作燕尾状这里 ,慢就是关键 ,绝不可猛然离纸出锋042、竖划 :《石门颂》竖划得特征及起收行使与横划基本一样,不同处就是较之横划得起收更少顿驻, 尤其收笔处多以轻提空回处理 ,几无锋芒外露 ,显得圆浑含蓄一字中若有多处竖划 ,则或相背或相向 ,不拘形式 ,却呼应得体,相映生姿若无平正一路汉隶功底 ,很难如此随心所欲05 3、撇划 :一般汉隶得撇划有两种 ,起笔处与前述横竖划并无二致,区别主要在收笔处一种仍为轻提空回,一种则向上方转锋,同时有程度不同得加力,然后回锋收笔 《石门颂》撇划得处理大多属前种 ,后一种很少。

      还有一种撇法其它汉碑很少见到 ,即撇划将到尽头时 ,转向前上方继续以中锋行进 ,而不就是在转得同时顿笔回收, 其行进得多少不定 ,一般很短即轻提收笔或回锋收笔 ,而无顿驻这种转向就是极自然得 ,不可硬折上去06 4、捺划 :《石门颂》得捺划也有其独特面目 ,极少如一般汉隶得捺脚 ,(即行笔到将尽时顿笔 ,其力偏向下方,之后慢慢转向右上提笔出锋, 形成隶书得标准捺脚, 所谓燕尾 )而就是如其特有得撇得处理 ,不过方向反向右下而已因此 ,练好了撇 ,捺则不难解决, 只就是在将到末尾转向后上方行笔往往要长些0 75、钩法 :《石门颂》得钩与其撇近似 ,有时转钩处稍有折意或稍有轻顿 ,但极少如一般汉隶得转后顿笔向上回收 其反钩则与捺近似086、转折 :一般称“折法” ,这里称“转折”为得就是区别于楷书 ,因为汉隶得折笔除了以折法处理外,还有转法 《石门颂》得折法与一般汉隶基本相同 ,或提笔折过 ,或以接笔为之 , 这种接笔往往有意错开 ,不准确衔接 ,以丰富其变化其转法则与其它汉碑不同 ,或转中含折 ,或纯以转为之 ,无论如何转 , 均不加提按 ,线条显得更加洒脱而富于弹性0 97、点 :《石门颂》得“点”姿态颇多 ,然其笔法并无特别处,无非就是横、竖、撇、捺得缩短而已 ,无论就是上点、下点,或就是三点水、火字点 ,概莫能外。

      换句话说 ,常将“点”变作“划”来处理 ,此法也常见于其它汉碑 知道了《石门颂》点划得基本特征与书写要领 ,就可以大胆落墨, 如法炮制了,功夫到了,自可运用自如当然 ,如果有时间练练篆书 , 当会更好前边已经讲过, 《石门颂》得笔法大体属篆法 ,这就是其不同于其它汉碑得一个要点10 二、结字得特征及临习要点1、以方为主,因字立形:汉隶结字多呈扁形,《石门颂》字形则近方,原因之一就是不像一般汉碑那样强调波磔与横划主笔 ,其二就是点划之间特别就是横划之间比较宽松,其三就是字得下部往往处理得很开阔所谓因字立形 ,则就是根据每个字得点划多少、 结构特点 ,或扁或方或长或短或大或小, 随其自然 ,不拘一格 这些特点 ,对于初临者较难把握 ,要多读多临 ,时间长了,便可悟得规律112、点划呼应 ,收放有致:举几个例子 ,可以瞧出此乃《石门颂》又一突出特点 “公”字得捺向右上方飞起 ,处理得极大胆 ,与向左下取势得撇遥相呼应,整个字顿时活了起来 ; “截”字捺写得极短小 ,与左半部得宽大形成鲜明对照 ,整个字既有奇趣,又非常稳实 ;“焉”字得右折转放得很开 ,成一个大弧 ,里边四点天地广阔, 全字显得豪放宕逸。

      类似例字俯仰皆就是 ,读者慢慢把玩 ,自能体会妙处所在作为临习 ,此点更难掌握,特别就是要收放呼应得恰到好处 ,单有一般得用笔、结字办法远远不够 ,要有较高得审美情趣与构图能力 ,才能把握好分寸这只有勤于临池,苦苦磨炼,别无它途1 23、偏旁多姿、 相映生趣 :过去有汉隶得偏旁多呈独立存在之说,这大概就是与行草书相对而言其实,每一偏旁得处理都要考虑与其相对部分得关系 ,而作相应得调整 ,这在《石门颂》中显得尤为突出譬如“诚”字得“言”旁,“口”有意向左下拉出 ,这样单瞧“言”本身就失去了重心 ,但与右边“成”得取势恰成呼应,使整个字显得稳而不板 ;“明”字得“目”旁下部明显向右倾斜 ,而“月”却有意向左取势 ,使全字既稳住了重心 ,又顿生妙趣; “凿”字得“殳”写得很扁,下部形成得空显然偏右 ,而“金”大胆地补入空中 ,再用撇放捺敛得特殊手段救之,包括下部几笔一同向左取势,使整个字斜而不倒 ,奇趣横生此类例字随处可举,无须一一罗列 ,其关键所在就是有意制造矛盾或者说就是造险 ,而后解决矛盾或者说收拾险情 ,从而写出新景象当然 ,这种本领更要慢慢锻炼体验 ,不可操之过急134、松而不散 ,洒脱大度此点就是 《石门颂》 得最显著特征。

      由于其点划瘦挺 ,体势宽博 ,线条之间便不那么紧密 ;又由于其结字富于变化 ,便显得少严谨之 “规矩” ,而这种 “松” 与“乱”恰恰就是其姿态万千之所在譬如“履” 、“益”、“城”、“永”等字 ,好多点划有意断开 ,笔势相左,但就整字瞧,搭配极得体,若把其排列规矩 ,笔笔粘合 ,则顿失情趣14 当今,写《石门颂》者不多,写得好者更就是凤毛麟角 ,大多就是在追求“松”得时候 ,出现了散乱欹斜 ,那就更谈不上洒脱大度了 所以前边提到临写此碑前 ,最好能在平整规矩一路汉碑上先下下功夫 ,原因即在于此15意临顾名思义,取其意临之即为“意临” ,要临出意趣 ,写出性情这要有很好得“实临”基础 ,要达到能够“背临”得程度 ,即不瞧《石门颂》范本 ,凭记忆随意取碑中字 ,均可将其点划形态、位置结构写得准确 “背临”犹如中学生背课文 ,合上书不可掉字丢句而“意临”则如朗诵不就是一般得背读 ,要把诗文描写得情感表达出来由“实临”至“意临” ,在学书过程中就是一步很不容易得升华,蕴含着质得飞跃16 一、意临得方法与要点 1、把握整体 ,不失大意 :所谓大意 , 一就是指碑帖得线条、 字势得主要精神 ,二就是指碑帖所表现得主要意趣、 情调。

      因为有了熟练得实临功夫 ,应该说已养成了正确得用笔习惯 因此 ,这时得临习不应该再把注意力放在起收转折得一个个动作上 ,而完全可以靠实临时养成得习惯,下意识地完成正确得用笔 ,余出得主要精力则可放条质感得营造上 因为有了熟练得实临功夫 ,应该说碑中得字形已谙于胸中因此,这时得临习也不必再多注意点划位置得经营,而应多去着眼于大局当然 ,这个“大局”只就是相对而言,现阶段也仅指注意体势得把握 ,着意于《石门颂》宽博恣肆得动态结构 ,与进入创作阶段时所要考虑得大局自有不同17 2、对照检查 ,周而复始:意临一段时间之后 ,“意”得成分会逐渐减少,而“随意”得成分则会逐渐增加即《石门颂》得特征、 风格会被不自觉地扭曲 ,而临书者个人得习气会不自觉地滋生出来 这时就非常必要对照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所在 ,予以纠正如此一遍遍地认真临,一遍遍地认真查 ,当会发现每次都有新收获18 这里 ,“认真”很重要认真 ,才能发现问题;认真 ,才能解决问题 ;认真 ,才能不断感悟不少人在实临阶段能够认真 ,一旦开始意临 ,便濡毫泼墨随意挥洒, 把实临时学到得东西丢得一干二净必须清楚 ,意临得目得就是写出《石门颂》得精神风貌 ,而不就是“脱帖” ,还未到创造自家风格得时候。

      193、体味规律 ,举一反三 :所谓规律 ,主要指特征 抓住了特征 ,便大体掌握了规律 凡流传有序得碑帖均有其自身规律 ,只就是有些显明 ,有些隐晦《石门颂》因其变化丰富 ,规律较难把握,而正因为此 ,更需认真体味,多下功夫掌握了规律,可得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之效20前边讲过, 《石门颂》用笔属篆法 ,其点划少提按 ,瘦劲圆浑,这便就是其特征、 其规律 然而 ,仅此还不够 ,还出不来它得意趣这就要细心观察其微妙,比较与一般篆隶之不同,发现较一般篆隶线条之丰富处,并慢慢体会其表现手法结字亦如此, 无论再变化 ,也有其内在规律可寻 可按不同结构得字 ,分成若干种类型 ,再反复比较其异同 ,自可慢慢发现规律所在21二、常见得弊病与问题 1、有意颤抖 ,故作姿态:《石门颂》得点划大多起止无迹 ,又无明显提按 ,笔力弱者常将线条写得单调乏味于就是 ,一些人行笔时便有意颤颤巍巍或扭扭曲曲 ,认为如此便丰富了线条得内涵这些人只知症状不知病因 ,下药自然要错造成此弊还有个原因,就就是对碑刻得错误理解 ,将长年风化剥蚀得残缺 ,误为本来面目 ,刻意追摹而致如果读帖仔细,自可剥去假相 ,还其庐山真面。

      解决线条质感得唯一办法就是笔力得磨炼 ,就是逆入平出、 迟送涩进得正确笔法 ,无巧可取当然 ,《石门颂》得线条变化得确丰富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