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56例.doc
5页1辨证治疗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56 例【摘要】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治疗后痊愈 36 例,显效 12 例,无效 8 例,总有效率为 85.7%结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辨证论治;四妙勇安汤;五根汤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6 例病例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其中男 30 例,女 26 例;年龄最小 38 岁,最大 72 岁,平均 52 岁;病程未超过 1 个月者 24例,超过 1 月者 32 例;未使用西药治疗者 36 例,已使用西药治疗者 20 例1.2 诊断标准2所有病例诊断均参照《皮肤病诊疗常规》 [1]中关于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的诊断标准,但应与淤积性皮炎及过敏性紫癜相鉴别中医诊断根据其病程和临床特点,从血从络辨证分为血热妄行和血瘀阻络两种证型血热妄行证:病程短,起病急,表现为双下肢群集性瘀点、瘀斑,似辣椒粉样,新的瘀点陆续出现,部分有痒感,舌红苔黄,脉弦血瘀阻络证:病程长,表现为双下肢辣椒粉瘀点瘀斑,日久不退,少有新的瘀点瘀斑出现,舌黯红,脉细涩。
2 治疗方法血热妄行证患者治宜清热凉血安络,予四妙勇安合凉血五根汤化裁,药物组成:炒槐花 30 g,银花 30 g,玄参 12 g,当归 12 g,甘草 10 g,茜草 12 g,紫草 12 g,白茅根 15 g,板蓝根 18 g,丹皮 12 g,生地 25 g每日 1 剂,水煎服血瘀阻络证患者治宜化瘀通络,药物组成:水蛭粉 2 g 吞服,地龙粉 8 g 吞服,黄芪 25 g,茜草 12 g,紫草 12 g,白茅根 12 g,当归 12 g,川芎 15 g,红花 12 g,赤芍 12 g,鸡血藤 30 g,川牛膝 10 g辨证加减:瘙痒明显者,加荆芥炭 10 g,白鲜皮 30 g;伴下肢浮肿者,加汉防己 12 g;皮肤粗糙者,加首乌藤 20 g,麦冬 12 g每日 1 剂,水煎服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均未服用其他药物3 结 果33.1 疗效标准痊愈:双下肢瘀点、瘀斑,色素沉着全部消退,随访 3 月未复发显效:瘀点、瘀斑大部分消失,未见新发,仅留少数色素沉着无效:瘀点、瘀斑虽减轻,但瘀点、瘀斑色素沉着未明显消失,仍有新的瘀点、瘀斑出现3.2 疗效观察所有病例治疗后痊愈 36 例,占 64.3%;显效 12 例,占21.4%;无效 8 例,占 14.3%,总有效率为 85.7%。
4 典型病例患者,女,42 岁,主因双小腿多发辣椒粉样瘀点瘀斑 2 w,于2005 年 6 月 10 日就诊诊见:双小腿皮肤针尖大小瘀点,呈群集性,渐密集成片,似辣椒粉样,陆续出现新的瘀点,压之不褪色,偶有痒感,舌红苔黄,脉弦中医诊断:血瘙,证属热迫血行;西医诊断: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治宜清热凉血,处方:银花 30 g,炒槐花 30 g,玄参 12 g,当归 12 g,甘草 12 g,茜草 12 g,紫草 12 g,白茅根 15 g,板蓝根 18 g,丹皮 12 g,生地 25 g,白鲜皮 30 g日 1 剂,水煎服连服 10 剂,辣椒粉样瘀点瘀斑明显4减少,未出现新的瘀点瘀斑上方去银花、板蓝根,加水蛭粉 2 g吞服,地龙粉 8 g 吞服,川芎 12 g,红花 12 g,日 1 剂,水煎服,连服 15 剂,紫癜全部消失,遗留少数色素沉着观察 3 个月未复发,色素沉着全部消退5 讨 论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有别于过敏性紫癜,属淋巴细胞围管性毛细血管炎,所包括 3 种疾病的临床形态及组织病理均相类似 [2] 徐宜厚教授认为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属中医“血瘙”的范畴,此病名出自清代《血证论》 ,原文称:“癣疥血点,血疙瘩,一切皮肉赤痒,名色不一,今统称之曰血瘙,皆由血为风火所扰。
”我们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本病初起为热入血络,迫血妄行所至,久则血瘀阻络因此,急性发病以清热凉血为治,不可早用活血化瘀之品,以四妙勇安合凉血五根汤化裁,方中银花、板蓝根、甘草清热解毒;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丹皮、生地、茜草、白茅根、炒槐花凉血止血,当归和血,共成清热凉血安络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炒槐花能改善毛细血管的脆性,不可或缺病久则瘀血阻络,血不归络,溢于肌肤,则治宜活血化瘀通络,重用虫类通络之品方中地龙性寒下行,清热通络,凉血活血,泻热解毒;水蛭破血逐瘀;当归、川芎、红花、赤芍活血化瘀通络;茜草、紫草、白茅根5凉血活血;鸡血藤行血补血活络;尤用川牛膝性善走下,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引药下行;黄芪益气,助上述诸药化瘀通络,诸药合用共成化瘀通络之功为防止热邪恋络,在选药时,选用活血化瘀通络兼有清热凉血之功的药物临床根据热毒消退,血瘀阻络明显,或者是血瘀阻络,但热毒又反复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换上述两类方药治疗,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参考文献】[ 1]王宝玺. 皮肤科诊疗常规[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7.[2]赵辨. 临床皮肤病学[ 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