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名师专家谈备课.pdf

22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2879693
  • 上传时间:2018-06-0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44.59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名师专家谈备课于永正:我这样备课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徐州市教研室于永正关于备课的重要性不必说了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做法和体会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 ——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 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 朗读是活的, 是跃出纸外的, 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 我力求把课文读 “活” 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

      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 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 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 ),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 ”这里“究竟”当“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但词典里讲,“究竟”还当“追问”讲, “因有疑问,而追问” 。

      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 便有了底儿了, 于是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此外,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专门翻看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章节;教《海洋——2l 世纪的希望》 ,我在网上搜集到了不少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如潮汐发电站等),受益不浅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历史老师讲课,很感动,问他是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老师回答说:“备了一辈子 ”一个好的教师,随时随地都要为备课做准备观点三:要思考教法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 “备学法”上边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观点四:教案一定要写隐形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但我认为, 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

      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教学目标要记, 过程要记, 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 我以前书写较工整,为的是校长检查能得到好评现在写得较随意,底线是自己必须能看懂 有些课文考虑得比较周密,我只写个大体教学过程对已经教过数次的课文,我只写新的体会、新的处理方法我还喜欢在课本上写“教案”,美其名曰 “备课于书” 我把隐形备课称为“备课于心” 我是每课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 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观点五:讨论与自读尤为重要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特别是上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 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听别人上课, 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我的好多教学方法,是在听别人的课的时候想出来的人教版小语课本第八册有一篇课文叫《全神贯注》,我读了一遍,就被罗丹的全神贯注的精神所感动。

      当我又读了两遍后,教法一下子就产生了:我打算一开始把文章最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两句话“那天下午, 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提出来讲这一课,我备课的时间不过一个小时,教案写得很简单只是个过程,重点记下了要抓的关键词语,记下了怎样指导朗读的办法以及自己读了之后写下的“名言”教案虽然写好了, 而且自己也较为满意,但出于习惯, 我又查找了有关罗丹和茨威格的资料,这些东西虽然上课不一定用得上,但作为老师很有必要了解一下我之所以举这个课例,为的是想具体说明我到底是怎样“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的写到这里,关于备课的话题似乎可以画个句号了但意犹未尽,我就写“教后记”(即写所谓的“反思”)说几句话我把我为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的《教学反思集》上的题词抄录下来,作为文章的结束:“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 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特级教师窦桂梅备课经验谈( 《现代教育报》2006 年 2 月 13 日)设计课堂就是设计人生窦桂梅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和理想效果,必须在此之前精心设计。

      教学也是如此有时候,教学的一个开头,虽然短短的几句话,或者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环节,也是精心雕琢;课上的一句话,也是集腋成裘所得下面,我就以《秋天的怀念》一课的开头为例,说说自己备课时九易其稿的感受:第一稿我拿出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一段——这是我大量阅读了史铁生的文字精选出来的: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瘫痪了的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 只要儿子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 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活着,儿子得有一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 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此设计的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带着和作者一样的自责和内疚走进课文;二是为了体会“好好儿活”而做铺垫;三为引导学生去读《我与地坛》抛下“诱饵”细琢磨后,我感觉这样开头明显有先入为主之嫌第二次设计时,我引入一位叫游珍的儿童写的一首诗:我不喜欢的这个日子真的每逢这个日子我的眼泪就不听话每逢这个日子老师就要我们画妈妈,,每逢这个日子我就更想念睡在荒野中的妈妈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入手,感觉到儿童对妈妈的怀念与中年人对母亲的怀念内容不同但情感相同。

      教后我仍觉得这样还是有些生硬且不自然到第七稿时,开场白已经修改为:清华附小有一位校友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 岁了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他随后引入史铁生在另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理太苦了,上帝看她忍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课的开头就这样定了课上得很成功,教师评价很高我心中明白——其实,我的整个两节课的过程环节设计,也都是像开头这样“精雕细刻” 而成的 正如有的老师评价的那样——哪怕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推敲课堂围绕“好好活”展开先体会母亲的“咱娘俩在一起要好好活”;再探究“我俩在一块要好好活” 为了更好体会“好好”这个字眼——我设计了一条暗线:“苦”母亲活得辛苦,自己的病让自己痛苦,儿子的病让她“苦上加苦”,可母亲告诉儿子的是要“好好活”——接受、承受人生之苦于是,字里行间体现母亲的“苦口婆心”、 “用心良苦” 以致史铁生活终于懂得人生“苦”的韵味——人生不是一个“苦”字了得有一次在课堂上,和孩子读开头《合欢树》中的一段时,忽然“发现”这一句:“母亲活得太苦了” 。

      于是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谈感受,而我则顺势板书“苦”,然后下面的暗线就以“苦”展开终于,有了第九稿:把开头的出现的“苦”,加粗、图黑,并注明——(当学生读到此处时,教师板书) 九次思考、梳理的过程是颇费心思和功夫的,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但这些都是一个教师必须经历的每一次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思路, 每一次授课后, 都会有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收获, 就应该用教案的形式记录下来,留待以后进一步地思考、完善, 这将是一件非常有益于终生教学的事所有的这一切累加起来——我们不就是在设计自己的人生吗?抓“课眼”是上好课的关键窦桂梅课例:《向命运挑战》这节课,讲的是霍金的故事课前,老师让学生搜集了许多有关霍金的资料由于准备充分,学生的发言给人的感觉是理解透彻,认识也具有一定的高度接下去, 老师会怎么做呢?也许会像“导读” 中所提示的 “如果在网上你跟霍金交流,要求你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准备向他提哪三个问题”,这样可以很好地检验孩子的表达及概括能力我期待这下面的精彩没想到,老师听了之后,一略而过:“好,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学习,请同学们就课题进行质疑于是学生们走进套路:“霍金为什么要向命运挑战?”“霍金向命运挑战的结果是什么?” ,, 教学回到了“零起点”——孩子们前面所做的都白忙了。

      再有,教师让学生体验胳膊和腿不能动的滋味——这样做我感觉也过于简单因为学生的小小体检怎么能够真正体会到霍金的感觉?最后, 让学生画画或为霍金写一副对联只见学生立刻拿起笔,瞬间就挥就而成: “上联:霍金顽强战命运;下联:人人努力创造辉煌”,横批是:精彩人生”——老师竟然鼓起了掌掌声,是否应该给学生课堂“生成”的果实?评析:没有抓住课文的“眼”霍金, 21 岁患萎缩性脊髓硬化症,医生说他至多能活两年——这是霍金的“命”教师可以先从这里入手,讨论霍金的话: “算了, 反正就是死, 命运的能耐再大最坏不过如此,随你的便吧 ”命运的打击,对于他确实到了最坏的程度:站立不住,坐上轮椅,肌肉一天天萎缩,的了肺炎之后不能发声,体重只有40 公斤;走路,吃饭,说话都由别人或机器帮忙,现在他仅用两个能动的手指敲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对此,我们应好好朗读体会,这样的命运是多么可怕在充分体会到霍金的命运悲惨可怕之后,从“运”字出发,讲到霍金凭着心灵的努力,走出“命”的羁绊,这就可以在文本中讨论他如何练习走路、上楼, 讲他怎样用两只手指指挥大脑飞出太阳系、银河系, 飞到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和那神秘莫测的黑洞,推论出一种科学的宇宙模型理论。

      在此基础上,是否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更平实更深刻的思考:他的智慧,是靠两只手传递给我们方法:发现教学的策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师生行走在课堂上的40 分钟,如何作出精彩?我个人以为,关键要抓住“课眼”抓住它,你的教学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紧紧抓住“毁灭”这样中心词进行如下建构:“圆明园的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不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秋天的怀念》一课在仔细阅读文本后,我发现“课眼”在文中两次出现“好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