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略论和声与钢琴作品的音乐情感表现.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3024894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53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略论和声与钢琴作品的音乐情感表现    唐昌菲张俊【Reference】和声作为组织音乐作品的理性法则,直接关系到作品的音乐形象的塑造及作品音乐情感的表现在面对一首钢琴作品时,要想对作品的音乐情感表现有较理性的把握,对作品的和声加以全面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Keys】和声;音乐情感和声是研究音乐语言内在逻辑体系的科学;是研究音乐创造规律的法则之一;是抽象性的音乐艺术的理性法则于是,欲从音乐的自身规律和发展逻辑出发,来探讨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情绪意味,自然离不开对作品和声因素的考查在钢琴作品中,和声增强了作品的质感与立体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同时,和声的功能性质及和声节奏的处理,更对音乐的发展起着向前推动的作用就和声与钢琴作品的音乐情感表现的关系而言,和声的因素既反应在对作品总体情绪基调的把握上,亦流露于音乐发展的具体“情节”中一、对作品总体情绪基调的把握在创作钢琴作品时,作者首先必须根据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来确定作品的情绪基调围绕这样的情绪基调,作者都会做出和声选择上的相应安排,并以之作为营造作品总体情绪基调的重要手段1.体现在和声性质的选择上例如:选择功能性较强的和声来表达坚强、有力的音乐形象。

      如贝多芬的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在被称之为“音乐的《新约全书》”的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暴风雨》属其早期作品,是贝多芬的钢琴代表作之一该曲和声语言简洁,手法多样其和声进行以大小调功能体系为基础,多用t(T)、S(S)、D、D、DVII、SII(sll)、副属和弦、重属和弦及那波里和弦(N)等,副和弦应用较少(一般围绕着主要和弦进行)这样的功能结构框架,使音乐结构清晰,个性鲜明,强有力地支撑了戏剧化的音乐形象又如:选择色彩性较强的和声来烘托细腻多变的、诗意的音乐性格以德彪西的《月色满庭台》(前奏曲第19首)为例曲中,作者使用了和声的明暗对比等色彩性手法,使音乐格调高雅、充满诗意特别是从28小节至30小节,只用了属七和弦,且着重强调了它的色彩性因素,这一色彩性因素所造成的各种细微的音响变化,增加了乐曲的柔和感和纤细感2.表现在对和声织体的处理上和声织体是指和声的结构形式与运动形态在钢琴作品中,它既可强化旋律的表现作用,又可补充旋律所无法充分表现的某些方面,使乐思内涵更深化,音乐形象更丰满就和声织体的特点而言,一般地说,舒展的和声织体组合适于表现舒缓的、深情叙述的情绪;节奏紧凑的组合表现欢乐、热情、跳跃、奔放、紧张等情绪;节奏紧凑且稳定的组合表现坚定有力、兴奋激动等情绪;不规则的组合则表现出不安、忧虑、惊慌失措等不稳定情绪;缓和平稳的和声织体表现温暖、安详、宁静等情绪等,不一而足。

      当我们将视线投向钢琴作品时就会发现,在众多作品中,作者对于选用何种和声织体来表达何种音乐情绪皆有缜密安排以肖邦的降D大调圆舞曲(作品64之3)为例曲中,作者以洗练明快、轻松跳跃的和声织体为重要表现手段,将小狗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快乐情景刻画得生动而形象,因此,这首乐曲也被称为《小狗圆舞曲》再看看肖邦的《“雨滴”前奏曲》这首前奏曲是肖邦在梅杰凯岛上瓦德莫萨的卡休西安修道院创作的曲中,作者用舒缓平稳的分解和声织体营造出修道院屋顶上“雨滴”的声音,这种代表着“雨滴”的织体贯穿全曲,将音乐定格于宁静、多思的情绪中关于和声之与作品的情绪基调,以上所罗列的只是一般现象也有作者在和声的选择上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抑或为了表现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的音乐形象,也需要作出和声的特殊安排,但不管怎样,他们在和声性质的选择与和声节奏的处理上的诸多考虑,一定是建立在对作品情绪基调的总体设计与考量的基础上的二、和声在音乐发展的具体“情节”中的体现和声对于音乐情感的表达体现于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任何音乐作品音乐都是以过程来展开的,这样的过程展开,承载了形象的意义其间,和声作为组织音乐的重要元素,跟踪着音乐发展的各个环节——从音乐的开始到音乐发展中的矛盾冲突直至音乐的终止,和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任何钢琴作品从开始起便会将和声与作品的音乐形象联系起来在某些作品中,作曲家常常会优先考虑和声因素,以和声为主体来烘托作品的情绪例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在乐曲开始的引子部分,旋律在中声部隐约穿行,而音乐里的和声则前后相连,不绝如缕,夹着微风吟唱,潺潺涌到耳边,徐缓轻柔地拢住了聆听的心灵,眼前如有幻境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矛盾的发展,体现为在音响动态中提出不平衡,再解决这种不平衡,以此来展现音乐的形象——表现不同的动态象征、描画不同的心理状态、比拟不同的客观性格、说明不同的社会力量借助和声因素来制造矛盾冲突,从而求得音乐的动态发展的例子,钢琴作品中可顺手拈来如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该曲描绘了夏夜泛舟的场景,音乐从轻柔舒缓的旋律开始,优美而恬静到第二部分结尾处,音乐打破平衡,一连串离调和弦造成了音乐的紧张,仿佛小船忽遇了湍急的水流,行速加快,并颠簸起来在钢琴作品中,直到音乐走到尾声或结束句时,和声终未能退出舞台,相反,此时它们担负了更重要的任务,比如完成全曲调性上的回归;构架出音乐形象在结构逻辑上的完满;或者用对于和声色彩或进行模式的意外处理来获得音乐表达的特殊意味等。

      如此种种,皆是我们在面对一首钢琴作品时需要认真对待的为了对和声在音乐发展的具体“情节”中的体现有更清晰的认识,我们不妨再对肖邦“升C小调夜曲”加以全面分析该作品属肖邦的晚期创作,曲中和声色彩丰富细腻、和声织体生动且多变,极富表现力,烘托出一种思念的、带着淡淡忧伤的情绪引子(1-4小节)从主和弦开始,用和弦式的音阶下行写成,不断出现的休止构成阻碍,使音乐稍显压抑呈示部第一段在主调#c小调上写成,两个短句加一个长句的非方整性句式,使音乐在节奏上呈现出动态美进入主题段第二句(7-8小节).从该句第一个音的引入起,作者便渲染出其在和声色彩上的新鲜感,用向#f小调的离调造成与主题色彩上的对比同时,附点及三连音等不稳定因素的引入亦构成相对于主题句情绪上的替进关系第三句(9-12小节).音乐在模进下行中慢慢回落,最后停在属和弦的五音上,预示了对音乐进行的期待呈示部第二段(13-20小节)是对第一段的变化再现,在低声部织体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该段第一句(13-14小节)在装饰音的处理上已有变化第二句(15-16小节)开始的整小节装饰性下行经过音并没有将音乐引向没落,而是开始预示着一种悸动与不安第三句(17-20小节、谱例5),频繁的离调和弦造成了调性的不稳定,稍显悸动的思绪到19小节才通过对下属和弦三音“6”的强调得以整理,并最终在“V-I”的进行中归于平静。

      进入中部(21-33小节),大量十六分音符及附点的应用使和声织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音乐在明快的节奏中浮现出清新、快乐的气息中部在调性安排上亦有变化——在明朗的大调(A大调)色彩一卜展开,之后进行到A大调的关系小调#f小调上(25小节).到27小节,通过中介和弦,最终回到撑c小调此时,作者运用了大篇幅的离调和弦,音乐不再呈现出稳定的调性,中段的清新、明朗的情绪基调至此开始动摇进入连接句,作者用不断重复的固定音型模仿出吉它拨弦的声音,使音乐在长达14小节的“吉它声”中得以渐渐平静直至消失在和声处理上,作者用“重属”到“属”的频繁出现来强调“属”的概念,将音乐带入“属准备”在构思连接句时,作者除了在节奏与和声处理上匠心独具之外,更以隐藏在每小节分解和弦中的“#7-#1-#7-#6”的进行勾勒出音乐中充满逻辑的结构线条再现部(47-58小节)是对呈示部的变化再现58小节,再现部结束,并同时进入尾声:尾声(58-65小节)用属持续音的手法写成,右手不断出现的音阶式的装饰音仿佛是对全曲的回顾至62—63小节,作者在低声部安排了“3-#2”半音进行的多次重复,音乐中流露出徘徊、叹息的意味,尾声的最后(64小节),作者没有将音乐结束在主和弦上,而是不袭俗套,在同主音大三和弦上结束全曲,仿佛在终曲偶一闪现的明亮色彩中又看到了一线希望。

      总览全曲在和声上的安排与处理,诸多妙笔顺手拈来,不着痕迹,体现出作者在音乐创作上的属厚积薄发,亦表现出浪漫派音乐在和声处理上的典型特征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和声在音乐发展的具体“情节”中的体现有了较直观的认识同时更体会到,如果能领悟作曲家在和声上的巧妙安排,音乐中情感发展的脉络将变得有迹可寻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钢琴作品中,和声对于作品音乐“情节”发展的支持是贯穿始终的演奏者如果能立足于对作品的和声分析,必能更准确地抓住作品情绪发展的脉搏,从而使自己的演奏更准确地反映作品的精神对于一个演奏者来说,在艺术生产的过程中他担负的是二度创作的角色这就是说,他首先必须考虑的是如何去解析作品,然后才是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表现在演奏中要想把握作品的音乐情感,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钢琴作品的音乐的情感表现最终依靠对音响加以结构、组织来求得,和声便是组织、结构音响的重要的技术手法由此可以说,任何时候,和声分析都是把握钢琴作品音乐情感的重要依凭Reference:[l]周振亚.试论和声分衍在铜琴演奏(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百家.2004.(4).[2]雅各布·艾森伯格(美)编,钢琴家二十三首世界钢琴名曲及注释[M].莫嘉平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雷艳萍]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