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运动的养生特点概述论文.doc
4页导引运动的养生特点概述论文 导引运动的养生特点概述论文预读: 摘要:作者:俞峰 徐海朋 杨大鹏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体育部 淮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1前言导引运动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促进健康的思想体系,是历代著名养生家所倡导的养生观念和方法,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实践中证明的有效手段.与现代文化不同,导引运动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主要特征.通过文献分析与归纳,发现导引运动文化在传统的文化中多有所见,本研究按专家调查结果和意见,将导引运动文化分为医家导引运动文化、道家导引运动文化和儒家导引运动文化三部分,同时通过大量的归纳,总结出传统导引运动文化具有的文化特征,有利于为导引运动文化对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提供必要理论依据.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主要为历代有关导引运动的相关文献.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相关网站检索,(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国期刊题录数据库),中国传统文化网站查阅近30年的相关的研究文献.同时,在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重要图书馆内查阅相关的导引运动方面的历史典籍.2.2.2专家调查法对中医学、气功学、体育学等国内外著名的养生学学者、教授进行调查.2.2.3逻辑推理法首先,将相关历史典籍进行分类整理,挖掘不同养生流派代表著作的养生学观点,然后,对不同的养生观点特征进行分析与归纳,得出不同流派养生的文化基本特征.3研究结果与分析3.1中医导引运动文化的文化特征在几千年的实践过程中,中医思想里面运用了通过运动方法来达到促进健康,祛除疾病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从中医学看待心理健康的资料来看,中医导引运动文化含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并呈现出独特的特征.3.1.1心理平衡特征中医认为人体的各种器官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状态,人体的五脏功能处于平衡的状态,任何一个脏腑功能的异常都会引起其他功能的改变,引起疾病的发生.同样,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各种情绪也是处于平衡的状态,任何一种情绪的失衡都会导致整体功能的失衡.比如,中医认为七情等情志因素是导致人体疾病的重要因素,而人们在社会中生存与交往,不可避免地遇到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各种情感.在中医养生理论里面,中医以“喜、怒、悲、思、恐”作为情绪代表,认为各种情绪与脏腑联系密切,过度心理变化对于人体的健康影响重大.“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忧伤肺、过恐伤肾”.“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逆,脉满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中医的这种养生思想为导引运动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土壤和理论基础.3.1.2形神兼备特征除了“平衡”理念以外,“形神兼备”是中医导引运动文化具有的的另一个文化特征.中医导引运动文化认为,外在的身体和内在的心理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形的过度变化、损害、疲劳等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同样,如果心理经常受到不安、焦虑、恐惧、忧愁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对身体的健康造成威胁.医学家陶弘景指出“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是以为道务宝其精.”这里的“神明”应当是指精神意识的清净、明了、积极等心理状况.认为,只有良好的心理状况,人们才能够得到长生.《存神练气铭》是医学家孙思邈的代表性著作,论著中涉及到很多的养生观点.比如,孙思邈认为“不思”加以“导引”是获取健康长寿的重要手段,认为过度忧虑是害生的重要原因.“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形勿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巳,亦可得长年,……凡人不可无思,当以渐遣除之”.由此,研究可以归纳出,古代医学家从未将身体和心理分开来谈,认为身体和心理应当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通过调心来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而通过调形来达到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3.1.3动宜适度特征中医导引运动文化认为,身体要适度的运动,这是保持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但是无论是身体的运动还是情志的运动,都不宜过度,否则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华佗是导引运动的集大成者,在导引运动方面提出了“过犹不及”重要的思想理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华佗认为人体应当参加适度的运动,但是却不应该过度,否则适得其反.并且,华佗根据“象其形,取其意”的方法、原则创编了“五禽戏”.这其中“取其意”的思想方法应当是人的情智活动,要向虎一样威猛,向鹿一样奔放,向熊一样敦厚,向猿一样机警,向鸟一样飘逸.这种导引运动文化既锻炼了外在形体,同时又锻炼了情志,从而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功效.现代医学也证明,身体的过度疲劳会导致机体免疫力的下降,从而导致病毒、细菌侵入人体.体育运动如此,意识运动同样如此.3.2道家导引运动文化特征除了中医思想外,道家是传统导引运动文化的另一个源头.道家对于人体心理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导引运动方法贯穿导引运动发展的整个过程.历代著名导引运动养生家大多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几乎成为导引运动文化的主线.因此,道家导引运动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内容和特征也就更加丰富和独特.3.2.1清净无为特征老子非常重视人体心理调节在生命健康、行为方式、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老子的思想理论带有很大的清静无为的心理特征.“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由此可见,老子的养生观念非常重视心的修养,即现代所说的良好的心理健康.老子对此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对以后导引运动中的“精神内守“”排除杂念“”意守丹田”等方法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大养生家,同样重视“神”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由此可见,庄子“清、静”的思想观念对于当代人们正确认识自我,保持良好的情绪,培养良好的品德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庄子除了重视“神”的保健以外,更难能可贵的是提出了导引等相关导引运动概念,更加重视外在形体的锻炼以及内在心理的锻炼相结合.“吹呵呼吸,吐故纳新,此导引养生之人,彭祖寿考之士之所好也”.从而为现代对导引运动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对“神”做出要求后,庄子还提出了“德”的内容和作用.“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庄子指出倘不能做到恬静和愉悦,也就不能把握“德”.没有“德”而想长生的在天下是不存在的.针对此,庄子提出了一系列掌握“德”的要求和方法.“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从这方面的记载来看,道家提倡清静无为,使心理保持健康稳定.3.2.2顺其自然特征《道德经》记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是化生天地万物之母,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其本性是无为的.“道”的最根本的规律就是自然、无为.按照道家的理解,“自然”就是自己如此、自然而然,即事物本身规律的体现.“无为”就是顺其自然而不加人为;同时,“无为”还有“无意识”、“无目的”的含义,也就是说,“天”或“道”的活动,完全是一种自然过程,没有任何目的或意识.故“天”或“道”能够长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够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齐家治国如此,修身养性(命)亦是如此.如果违背自然的规律,人为干涉人或事物的发展进程,结果只会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自然无为之道来养生,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自然无为”是道家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同样贯穿于道家导引运动理论之中.3.2.3调心养性特征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太平经》在养生方面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并且为后来的导引运动文化提供了指导.对其记载的重要养生观点进行归纳后,不难发现,个人主动地进行身体和心理的调养贯穿整个著作的始终,即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在看待人身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上,《太平经》指出“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由这些养生观点不难发现,导引运动重视心理意识的运用.河上公在《太平经》的基础上对养生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阐述“:……贪好淫色,则伤精失明.好听五音,则和气去心,……人嗜五味,则亡失于道味.人精神好安静,驰骋呼吸,精神散亡……”另外,他的这种养生思想理论逐渐的运用到导引运动方面,形成了有意识的对心理进行调养,或者通过控制本体感觉来控制心理.3.3儒家导引运动文化的文化特征道家思想对导引运动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中国文化的另一个源头———儒家思想对导引运动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儒家思想非常重视精神调养,倡导合理的饮食卫生,注重身体的保养.要求人们以“礼”为原则,规定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欲望,不可有过分的要求,最好减少对于物质的欲望.同时要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讲究卫生,并根据四时不同合理的安排食物.儒家虽然并没有专门的养生典籍著作,但仍可以从《论语》、《礼记》、《孔子家语》等文献所记录的孔子言行和其价值取向里面中感受到他关注生命、重视修养、崇尚健康的思想.对其主要著作进行归纳总结后,也不难发现儒家导引运动所具有的独特性特征.3.3.1人社合一特征与佛家的出世思想不同,孔子要求人们积极地入世,这也是中国现实主义的文化的源头.孔子充分肯定认识人的客观存在,并且最大限度的对身体加以保养,对心理加以关怀.“天地之心”“天地之德”“阴阳之交”“五行之秀气”强调“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9]由此可见,孔子对于生命的高度重视.“身体发肤,受之以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孔子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他对身体的保养和珍爱.孔子对于生命的高度重视促使儒家养生思想的形成,并且被逐渐的扩展到导引运动领域.在以后的众多导引运动家中,其中有许多将导引运动作为修身的方法.“人社合一”是儒家导引运动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影响到了导引运动的价值取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首先强调了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必须通过修身的方法来解决.而修身贵在“正心”,正心同时修要“正形”.这种思想理论对于导引运动的规范化,制度化,传承方式影响深远.儒家导引运动文化的这种特征与现代健康指出的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谋而合.3.3.2重修品德特征“智者乐,仁者寿”.儒家养生首先重视道德修养,认为仁德之人必定长寿.这是因为以“仁”和“理”所确定的道德内容,使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都符合社会特征,能够做到胸怀坦荡荡,不忧不惧.孔子对“智者”、“仁者”进一步分析指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意思是说:有学问的人,好像水一样,不停地流动,不断前进,前途无量;有仁德的人,好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庄严肃穆,巍然屹立.为人们树立起榜样.而这样的结果,有学问的人,时时会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仁德的人更能长寿.“故仁人之士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心静,心平和而不失中心”.孔子的这种“仁”的养生思想扩展到导引运动领域,要人们对自然界同样抱有“仁”的态度,这对于导引运动文化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就有明显的方法论基础.同时“礼”对于体育养术的规格、内容、传承方式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儒家思想除了重视通过道德培养来养生外,同时非常重视心理调节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也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显示了孔子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孔子主张:不怨天,不尤人;在家无怨,在邦无怨.指出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人生中面临的困难.孔子的这种思想对于传统养生术中的导引、存思、坐忘都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