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口发展情景分析与政策取向.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88021405
  • 上传时间:2021-07-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7M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人口发展情景分析与政策取向 2014年与2015年可以说是新一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年人口要素的长期性、持续性变动,是经济基本面因素的根本变化,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动因,规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趋势准确把握人口现状,正确分析人口发展态势,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取向,是科学规划未来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要求一 当前生育水平把握真实的人口状况特别是妇女生育水平,是科学预测的基础我国人口统计数据总体质量较高,较好地发挥了服务决策、制定规划、指导工作的作用但受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人口统计调查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低龄组人口和出生人口的漏报例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0~4岁人口6898万,对应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2010年的10~14岁人口为7491万,不考虑死亡影响,增加了593万当期出生的漏报直接导致了生育水平的低估普查数据直接汇总的2000年和2010年全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22和1.18,明显偏低一个时期以来,有关专家对实际生育水平的估计值并不一致(见表2-1)为此,我们需要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根据教育、卫生、计生等多方面的人口统计数据,综合分析当前妇女实际生育水平。

      表2-1 学者对2000年和2005年中国总和生育率的估算(一)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及普查结果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总人口和出生率数据推算,2010~2013年总和生育率约为1.5据“六普”公布数据,2010年40岁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为1.6个(见表2-2)40岁以上妇女继续生育比例很小,在婚育形势没有发生大幅波动的情况下,这个水平与时期总和生育率水平大体相同表2-2 1990年、2000年和2010年30~49岁妇女平均曾生子女数续表(二)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沿用2004~2005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方法(翟振武、陈卫,2007),根据教育部门近几年小学分年龄在校生统计资料(例如,2012年、2013年7岁在校学生分别为1639万和1609万,反推2005年、2006年出生人口应在1700万左右),推算2001~2006年总和生育率为1.60~1.65卫生统计显示,近年来儿童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率达到99%,高于发达国家96%的水平;根据近几年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人数估计,2010~2013年总和生育率约1.6三)政策生育率推算利用“六普”1‰抽样数据汇总推算,平均每对夫妇按照政策规定可生育孩子接近1.5个。

      剔除生育间隔不够、非婚生育等政策外出生,出生政策符合率实际约88%,据此推算当前总和生育率约1.6(见图2-1)图2-1 2010年全国人口按不同生育政策类型的分布情况(四)联合国评估数据据联合国人口司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2修订)》报告估计,中国2005~2010年、2010~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63和1.66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看,当前全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实际约为1.6考虑到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的法定权威性,可认为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5~1.6进一步分析表明,“六普”数据在低年龄组存在较多漏报的同时,青壮年人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报,重报与漏报相抵,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总人口数是可信的,2013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61亿人,可以将此作为未来人口预测的基础二 人口发展情景预测起点为2013年末2013年全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是根据“六普”和2011~201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调整推算的[1]为对2014~2050年我国人口总量和结构进行多情景分析,我们设计了宏观、微观仿真(见专栏2-1)相结合的预测方法其中的人口宏观仿真,直接使用我们1994~1996年自行研制的人口预测软件包CPPS进行,使用分要素总和生育率预测方法,基于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等数据进行测算。

      其优势在于,计算原理简单明晰,所需数据量较小,预测基数和参数便于控制,目前被广泛用于国际社会和各国的人口预测实践本研究使用的微观仿真方法,以我们2005~2007年设计的“四二一”微观仿真模型(郭震威,2007)为基础,考虑各省份生育政策的差异,进行了必要的修改专栏2-1 宏观与微观人口仿真方法按照基本分析单元的不同,可以把人口预测模型分为宏观预测(或仿真)和微观仿真两大类宏观预测方法是把人口细分为若干类子群体(如按单岁或5岁分组的人口数),以子群体为单位进行测算微观仿真方法则是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比例(如1%)的代表样本,根据事件按一定概率分布随机发生的原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抽取样本中的每个人的生育、死亡、婚姻、迁移、家庭状态变化等的复杂过程一一进行模拟,然后,汇总得出人口的整体特征和分布它特别适合于研究组成系统的微观个体是决策的主体,并且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非常复杂,因而难以通过其他的数学方法获得确定解的系统这种方法在社会经济系统的解释方面也具有独到的优势,通过相对简单的微观个体行为,凸显宏观层面的复杂行为,以此理解社会和经济过程,更符合经济社会系统的内在本质40多年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微观仿真模型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在人口、税收、社会福利、卫生、教育、收入分配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正如曾毅(2004)指出:“〔微观仿真〕模型非常复杂,计算量极大……使不少研究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者望而却步考虑影响妇女生育率的主要因素,得出三种生育水平变化的情景(见图2-2)以及三种人口预测方案:①方案一:由于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今后妇女总和生育率在目前1.6左右的水平上提高约0.1②方案二:妇女总和生育率短期内提高到2.21,高于更替水平,然后逐步下降到1.8③方案三:妇女总和生育率温和上升到2.08,略低于更替水平,此后逐步下降到1.8图2-2 总和生育率变动的三种方案具体预测方案另文论述,以下是主要预测结果一)总人口变动情景方案一:总人口将在2028年达到峰值14.25亿,到2050年,总人口将缩减为13.31亿,大致相当于2008~2009年的规模方案二:总人口在2031年达到峰值14.55亿,2050年为13.94亿方案三:总人口在2031年达到峰值14.50亿,而后缓慢下降,2050年为13.85亿(见图2-3)据联合国2012年预测(中方案),我国人口于2030年达到峰值14.53亿人与上述方案三的预测结果比较一致,两者仅相差2.1‰。

      图2-3 2014~2050年总人口变动情况预测(二)劳动年龄人口变动情景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于2011年达到峰值,2013年为9.3亿,预计2021年为9.21亿2050年,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的预测结果分别为6.88亿、7.23亿、7.18亿(见图2-4)图2-4 2014~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变动情况预测(三)人口老龄化变动情景图2-5 2014~2050年老年人口变动情况预测未来一段时间老年人口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增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从2013年的2亿提高到2025年的3亿和2034年的4亿(见图2-5)方案一:2020年、2050年老年人口比例分别为17.6%和34.5%;方案二:分别为17.4%和32.9%;方案三:分别为17.5%和33.1%(见图2-6)图2-6 2014~2050年老年人口比例变动情况预测(四)出生人口变动情景方案一:出生人数在“十二五”期末为1770万,此后稳步下降,2050年为1180万方案二、方案三:出生人口分别于2017年、2019年达峰值2207万和1938万,2050年约1360万(见图2-7)图2-7 2014~2050年出生人口变动情况预测三 经济社会含义(一)我国人口问题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口结构性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口数量增长不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这集中体现为三个标志性的事件1.人口惯性负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生育水平开始低于更替水平(约2.1),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人口内在增长率由正转负进入21世纪以来,总和生育率继续下降,目前已接近国际公认的超低生育水平(1.5)2011年,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达到3.8亿的峰值,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达到1.1亿的“小高峰”,之后趋于减少,人口增长惯性进一步减弱2.生育政策平稳过渡遵照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中发〔2013〕15号),2014年开始,各省份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启动单独两孩政策到2014年第三季度,31个省份全部启动实施该政策据媒体披露的统计数据,政策实施几个月来,全国总体上没有出现单独夫妇突击大量领取二孩生育服务证的情况(见表2-3)鉴于各省份实施时间和统计时点各异,为便于比较,我们假定单独夫妇在领证时间选择上没有偏好(即领证人数的时间分布大体均匀),大致推算政策实施1年内单独夫妇领证人数及所占比例汇总20个省份的情况显示,预计1年内单独夫妇领证比例为12.1%另据2014年10月18日央视网报道,截至8月31日,全国提出再生育申请的单独夫妇约有69万对,如按照这种趋势,全年获批人数最终可能不到120万,占符合条件总数的11%左右[2]。

      两组数据一致表明,全国政策实施总体较为平稳表2-3 2013年部分省份单独两孩政策实施情况上述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育龄夫妇的生育行为越来越理性了这与此前第三方调查结果是一致的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0年4月进行的“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生育意愿调查”(姜健健,2010),未生育子女的受访者中,不论城市、县城还是农村,都普遍认为“有一定经济基础”“有自己的住房”是生育子女的两大前提条件[3]先行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妇女生育水平很难再回升到更替水平,人口低增长成为社会常态3.卫生计生机构改革2013年2~3月,中共中央十八届二中全会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先后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决定在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撤并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务院同时要求(马凯,201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要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合理设置相关机构,充实工作力量,确保这项工作得到加强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31个省份卫生计生委全部成立这与中共中央1980年9月发布《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布、提倡“一孩政策”,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981年3月通过关于设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决议,形成了鲜明对比。

      时也,势也,三十年分分合合,人口形势之变迁毋庸讳言应当指出,人口低增长成为常态,并不意味着人口数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减轻了事实上,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生态环境容量相对不足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据联合国预测,印度总人口将在2028年超过中国此后,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仍稳居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之列,人口总量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比发达国家的总和还要多达沃斯论坛公布的2014年环境表现指数[4]显示,中国在178个国家中总体排名第118位,其中,空气质量10年来下降14.15%,排名倒数第3位今后十几年,人口总量还将增长0.9亿,人均收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不会改变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也不能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