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前期科学家徐寿.doc
7页1近代前期科学家徐寿近代前期科学家徐寿 第一节研读科技典籍,善制工艺器械第一节研读科技典籍,善制工艺器械 徐寿,字生元,号雪村,江苏无锡人清嘉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1818 年 2 月 26 日) 出生于江苏无锡县社岗里徐氏世居无锡, “力田读书”④,是一个比较贫苦的农民家庭徐寿 的祖父审发务农的同时兼作商贩,家境日渐富裕徐寿的父亲文标大概是徐家的第一个读书人, 但不幸的是年仅 26 岁过早去世了,徐寿时年仅 4 岁母亲宋氏含辛茹苦,将他和两个妹妹抚养 成人在他 17 岁那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在此之前,他已经娶妻,并有了一个儿子徐寿早年也习举子业, “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①显然,八股诗文无法解 决他一家人的生计问题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一面务农,一面经商,往上海贩运粮食难 能可贵的是,徐寿并没有就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生活的磨难和务农经商的实际经验,使他痛 感时文词章毫无用处,因此,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转向了经世致用之学那时正是鸦片战争前 夜,清皇朝已经走向衰亡,社会矛盾日益突出,青年徐寿立下了“不二色,不妄语,接人以诚” 和“毋谈无稽之言,毋谈不经之语,毋谈星命风水,毋谈巫觋谶纬”的座右铭②,抱定了经世 致用的宗旨,开始在经籍中学习研究有用之学。
他研读《诗经》和《禹贡》等经书时,将书中 记载的山川、物产等列之为表,研读《春秋》 、 《汉书》 、 《水经注》等历史、地理著作,则注意 古今地理的沿革变迁凡是有用之学,他无不喜好徐寿的家乡无锡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远近闻名的手工业之乡那里有许多能工巧匠 这种风气也影响了徐寿,他从小就爱好工艺制作, “少好攻金之事,手制器械甚多”①大概正 是由于这一爱好使他由博览群书逐渐转而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徐寿在科技方面的兴趣极为 广泛,举凡数学、天文历法、物理、音律、医学、矿学等等,他无一不喜,无一不好他不仅 潜心研究中国历代的科技典籍,对于明末清初从欧洲翻译过来的西方科技著作也认真加以研究 他认为工艺制造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而科学的原理又藉工艺制造体现出来,所以他总是 “究察物理,推考格致”②结果,这不仅使他的科学修养大为提高,也使他制作工艺器械的 水平日趋精湛据记载,他曾制作过指南针、象限仪,还会制造结构很复杂的自鸣钟,而尤其 善于仿铸墨西哥银元他还研究制造过好几种古代乐器,据说都一一符合乐理他善于制器的 名声逐渐传播开来,引起本县的学者兼画家华翼纶慕名探访,由此,徐寿与华翼纶之子青年数 学家华蘅芳(1833—1902)相识,成为终身不渝的朋友。
④ 蒋学坚:《李壬叔丈灵柩南还,诗以哭之》 ,原注:“公误饮冯了性药酒而卒 ”① 华翼纶:《雪村徐征君家传》 , 《碑传集补》卷 43② 华翼纶:《雪村徐征君家传》 , 《碑传集补》卷 43① 程芳:《徐雪村先生像序》 , 《格致汇编》第二年(1877)第 9 卷② 华世芳:《记徐雪村先生轶事》 , 《碑传集补》卷 43徐寿和华氏父子联络了几位对科技有共同兴趣的人,经常切磋讨论他们到处访书求友, 往往弄到一本科学书就相互传抄,每见新学新知,总是相互交流,遇到疑难问题,就反复研究, 直至大家都明白他们对明末清初的西方天文学、数学和技术之类的译书进行了认真深入的研 究这些书往往有理有法,不仅论述知其然,而且阐述其所以然,给徐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是在这些切磋交流中,徐寿从研究中国传统科技转而致力于西洋科技1855 年,上海墨海书 馆(英国伦敦布道会在中国的出版机关)出版了英国在华传教医师合信(B.Hobson,1816— 1873)编译的《博物新编》 不久,徐寿和华蘅芳到上海访书,读到了这部新书这是一部介绍 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的书,是最早向中国人介绍近代化学知识的一部书其中还论述了 蒸汽机原理,哥白尼和牛顿天文学等。
尽管《博物新编》不过是一部科学常识书,但它介绍的2却是近代科学常识,已经远远地超越了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士介绍的西洋科学的水平徐寿 和华蘅芳他们一读到这部书,就好象一下子跨越了 200 多年,猛然间发现近代科学的新知新理 这种新鲜和敏感,如果不是对科学精研有素,是难以想象的回到无锡,他们按照书中所论自制器具,验证书中的一些科学理论和实验徐寿因陋就简, 自制了不少仪器如他曾用水晶印章磨制成三棱镜,以检验光的折射定律在三棱镜中的特殊现 象和光分七色的原理为了搞清楚光在三棱镜中的折射问题,他和华蘅芳多次通信讨论更为 难得的是,徐寿还触类旁通, “引伸其说”③,试做了《博物新编》中还没有加以讨论的实验, 并将书中的结论推而广之,得到了某些新的结果可惜的是,这些实验和研究的笔记后来毁于 1860 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无锡、苏州之时这一时期,徐寿还研究了轮船的制造他认真研读了 《博物新编》中的有关论述,并考察过停泊在上海的外国轮船,所以在 1860 年之前,就传说他 能够制造轮船,称他“登西人火船,观其轮轴机捩,即知其造法”①1861 年秋冬之际,两江总督曾国藩向清廷特片保举 6 人,徐寿和华蘅芳作为江浙的“才能 之士,能通晓制造与格致之事者” ,名列其中。
清朝中央政府即命江苏巡抚薛焕将他们护送至曾 国藩军营次年三月,徐寿和华蘅芳抵达安庆曾氏军中,成为曾国藩军中的技术幕僚,在安庆 内军械所着手试制轮船 徐寿等人白手起家,自制了必要的工具,然后用这些工具制造出一系列零部件,仅用 3 个 月的时间,船用蒸汽机的模型就制造出来了该机汽缸直径为一寸七分,引擎速度为每分钟 240 转1862 年 7 月 30 日,徐寿和华蘅芳等将该机试演给曾国藩及其幕僚观看,一试即获成功 曾国藩对此极为满意,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 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随即令徐寿等正式开始制造轮船这项工作以徐寿和华蘅芳为主,徐寿负 责总体设计和制造,华蘅芳负责有关的测算工作此外还有吴嘉廉、龚芸棠等徐寿的次子徐 建寅(1845—1901)虽然才 17 岁,但在造船过程中也“屡出奇计”②,帮助徐寿解决了某些疑 难问题1863 年 11 月,徐寿等人试制出一艘小型的木质轮船,该船使用暗轮,长约三丈可 是试航时,它只行驶了一里左右就熄火了徐寿等很快就查明了问题之所在,原来是由于锅炉 中没有设置锅炉管,因此汽锅无法连续供给蒸汽他们很快更改了设计一个多月之后,该船 又在长江上进行了试航,获得圆满成功。
该船身长近三丈,航速为每小时 12 至 13 里曾国藩 随即指示制造更大的轮船③ 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 , 《格致汇编》第三年第五卷① 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 ② 《王韬日记》1859 年 3 月 9 日1864 年 7 月 19 日,湘军攻占天京(即南京) 不久,曾国藩从安庆移驻南京,内军械所 也从安庆迁至南京徐寿等人也搬到南京继续造船由于船大,零部件的加工制作耗费时日, 而人手有限、工具简陋,所以进展不快直到 1865 年底,一艘明轮式的木质蒸汽船才终于完工 该船后被命名为“黄鹄” ,船身长 55 尺,载重量为 25 吨,引擎使用高压蒸汽机,淘汰了先前 的低压蒸汽机其蒸汽机为单汽缸,倾斜装置,汽缸直径为 2 尺,长为 2 尺主轴长 14 尺, 直径为二寸四分汽锅长 10 尺,直径二尺六寸锅炉管有 49 支,各长 8 尺,直径二寸船舱 设在主轴位置之后,机器部分占去了船体的前半部分推进器为设于两舷的腰明轮1866 年 4 月, “黄鹄”号在南京下水试航,其顺逆水平均船速为每小时 22.1 里总的说来, “黄鹄”号轮 与当时国外制造的内河航行的轮船在设计、性能上都是很相似的。
其全部制造工作,无论是各 项设计,还是工具、机器、零部件的制作,完全由中国人一手完成,没有假手外人所用材料,3除了用于主轴、锅炉和汽缸的铁系进口货之外,其余均为国产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徐 寿等人克服了重重困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而终于大功告成,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当时在上海出版的著名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 (North China Daily News)就称道“黄鹄”号的 制造成功是“显示中国人具有机器天才的惊人的一例” 徐寿因此被曾国藩誉为“江南第一巧人” 在中国科技史上, “黄鹄”号的制造开创了我国的近代造船业 第二节一代翻译名家第二节一代翻译名家 在研制轮船的过程中,徐寿深感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迫切性早在 1863 年春,徐寿等技术 幕僚就向曾国藩建议设立一个采用西方先进技术的机器厂,后来容闳赴美采办机器即由此而来 容闳购买的机器于 1865 年秋运抵上海,被安置在李鸿章新设的江南制造局该局原来是一家美 国人经营的轮船修造厂旗记铁厂,有几位外国技师和一批修造轮船的设备留用因此,1866 年 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后,即着手在该局制造轮船为此,他很快就将徐寿父子和华蘅芳等人调 到制造局,襄助造船事宜。
1867 年 4 月,徐寿到该局就职,任江南制造局委员,负责领导和监 督造船工作在徐寿领导沪局造船之初,该局的造船工作主要依赖留用的原旗记铁厂的外国技 术人员他们利用外国轮船的现存图纸,按图制造,自己无法设计这些人大多不过工匠水平, 若要制造样式比较先进的船型就无处措手了有鉴于此,徐寿更觉必须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验,认识到必须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把西方科学技术各门类的著 作择要翻译过来,供人学习研究,自然能造就一批中国自己的科技人才那时,曾经在输入西 方近代科学知识方面起过重要作用的墨海书馆早已解散西方近代科学的绝大多数学科还没有 相应的中译本,至于学习西方制造技术所急需的技术科学还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情况,同方 兴未艾的求富求强事业的实际需要是太不相适应了可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却急功近利,急于 购买和仿造洋枪洋炮和轮船,还没有将科技知识的引进和科技人才的培养纳入其议事日程上来 经过慎重的考虑,徐寿建议在江南制造局设立翻译馆,专门翻译西方科学技术著作他的这一 设想得到了该局负责人冯焌光和沈保靖的支持为了争取曾国藩的支持,徐寿起草了一个条陈, 由冯、沈转呈曾氏徐寿的条陈内容有四点:一为开煤炼铁,二为自造大炮,三为操练轮船水师,四为翻译西 书,而其真意还是在第四事。
但是,曾国藩认为徐寿的建议都是“揣度之词,未得要领” 关于 译书一事他批复道:至外国书不难于购求,而难于翻译,必得熟精洋文而又深谙算造且别具会 心者,方能阐明秘要,未易言耳..该员等此番赴局宜遵谕专心襄办轮船,能于一年内赶速制造一 二只,乃不负委用其轮船以外之事,勿蘧推广③看来,曾国藩造船心切,对徐寿等人的能 力估计不足,将译书之事看得太难了幸而冯焌光和沈保靖是支持徐寿的,经过他们的请求, 曾国藩允许徐寿“小试”译书徐寿物色了上海英华学塾校长兼《上海新报》编辑英国人傅兰雅(J.Fryer,1839—1928)担 任专职口译,并聘请富有译书经验的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和美国人玛高温 (D.J.Macgowan,1814—1893)担任兼职口译于是,徐寿与伟烈亚力合作翻译《汽机发轫》 , 华蘅芳与玛氏合译《金石识别》 ,而徐建寅与傅兰雅试译《运规指约》 ,江南制造局的翻译事业 就此开始了这几部书都是由徐寿等中国笔述者赶到西人口译者的租界住处翻译的,来往费时, 很不方便,因此,制造局拨出房屋作为翻译之处1868 年 6 月,在中国近代科技史上产生过重 要影响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就这样成立了③ 孙景康:《仲虎徐公家传》 ,见杨模等编《锡金四哲事实汇存》 。
1868 年 8 月,在江南制造局制成第一艘轮船“恬吉”号下水的同时, 《汽机发轫》等四部 译书也均告译出,并呈送给曾国藩“鉴赏” 曾氏对轮船制成极为满意,对于四部译书也非常欣4赏要知道李善兰、伟烈亚力在墨海书馆花了七八年才译出七八部书啊从此,他对译书事业 的态度立即转变为大力支持,指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