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诗鉴赏100例(1-40).pdf
29页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梅花高启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注]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你自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4 分)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3 分)参考答案:1.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手法:比喻/烘托 /化静为动 1 分,结合诗句1 分,梅花品格 /作者襟怀 2分)2.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衬托手法2 分,解说 1 分)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龙潭夜坐王守仁①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注] 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
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分)2.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 分)参考答案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1 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 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1 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1 分)2.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每一点2 分,答 3 即可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日怀弟谢榛①生涯怜汝自樵苏②,时序惊心尚道途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注]①谢榛:字茂秦,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②樵苏:打柴砍草,代指日常生活1.诗的前四句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弟兄孤”的?2.颔尾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着怎样的效果?参考答案1.①生计(生活)上,弟弟“自樵苏”,我则飘泊在江湖;②时间上,“儿女大”,极言分别之久;③空间上,“望中千里”,极言相距之远每点 1 分)2.运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3 分);借秋日落叶、夜雨残灯烘托愁思之深,表现了对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和思念的痛苦(2 分) 5 分第一问答出“比喻”给3分,只答“对偶”或“夸张”给1 分)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春草杨基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1.简析颈联运用的表现手法3 分)2.尾联意境隽永,请作赏析4 分)参考答案1.虚实结合实写眼前的春景,春草和野花幻化成了旧时的歌扇和舞裙,历史与现实奇妙交织,构成梦幻般的图画表现对往昔繁华的追念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答“联想”和“想象”也可2.尾联通过描绘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平川十里,牧人暮归,草色茫茫,牛羊蠕动,晚风习习,笛声悠扬,营造了一个恬淡优美的境界,抒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或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黄氏延绿轩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参考答案1“葱葱”,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的特点;“靡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这里的“靡靡”,指风吹草伏的样子两个词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 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2.雨后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中来这句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春光的浓郁蓬勃,扑面而来而不可阻遏之势,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而诗人的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泛舟薛蕙水口移舟入,烟中载酒行渚花藏笑语,沙鸟乱歌声晚棹沿流急,春衣逐吹轻江南采菱曲,回首重含情1)这首诗歌记述了_______ (季节)泛舟的经历,表达了诗人______ 的情感 2分)(2)这首诗歌的颔联“藏”与“乱”字用得十分精警,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5 分)参考答案1.春日闲适安逸2.藏字写出了花之多花之密,写出了布满野花的水中小洲其间有欢声笑语摇曳;乱字写出了沙渚上飞鸟振翅鸣叫,表明鸟鸣扰乱了飘荡在水上的歌声,也写出了鸟儿之多(1 分)这里的藏和乱字,使本来静止的自然之物具有一种顽皮的动感,全诗动静结合( 2 分)人与自然交融,人在花丛笑,鸟鸣相和之,以至水面无法知道,是歌声乱了本来栖息的沙鸟,还是鸟声搅乱了人声,描绘出一幅欢快、灵动的画面(1 分)传达出诗人对江南美好风光与生活的热爱之情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秋望李梦阳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郡王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 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参考答案1.①对比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的肃杀景象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一鹭图刘羽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1.首句“芳草垂杨荫碧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2 分)2.第四句“叹”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参考答案1.(2 分)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萋萋芳草,依依杨柳,与清清溪流交相掩映(概括描述皆可)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2.(2 分)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山丹①题壁杨一清②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4 分) 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 (4 分) 3.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诗 (1 分) 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
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5.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4 分)参考答案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4 分) 2.示例 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示例 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4 分,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4.(1 分)边塞诗5.(3 分) B 6.(4 分)“迷”写的是渡口滚滚黄尘中难以看清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冷”写的是月下清冷、寒冷的战场,也隐约透出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月下清冷的古战场、以及练兵场的紧张共同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1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摄山秋夕屈大均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注]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32 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此诗写于北游途中,摄山,又名栖霞山1.这首诗颔联中的“疑”字特别精当,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3 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 分)参考答案1.“疑”是怀疑的意思,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侧面写出了落叶沙沙,一夜不曾停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极不宁静的摄山秋夕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描写树上的叶片纷纷坠落,使得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被频频惊起,渲染秋夜山林的不平静,正面衬托作者心绪的不平静颈联描写门外浓密的青松,通澈的潭水,这种安谧恬静又反衬了作者心中的波澜为尾联作者披衣上路继续远行,念念不忘联络反清志士做了充分的铺垫1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钱塘逢康元龙①谢肇淛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3 分) 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3 分) 参考答案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3 分) 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 (3 分,意思对即可) 1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又酬傅处士次韵顾炎武①愁听关塞遍吹茄 ,不见中原有战车三户已亡熊绎国②,一成犹启少康家③苍龙日墓还行雨 ,老树春深更著花待得汉廷明诏近 ,五湖同觅钓鱼槎[注]①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诗人明亡后,奔走南北 ,从事反清活动②语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 “楚法三户 ,亡秦必楚也 “③少康奔虞氏 ,依靠一成土地、一旅武装与同姓部落的帮助 ,恢复了夏朝的统治10.下列的诗句跟这首诗中的颈联意思最为相近的一项是(2 分) A.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睛苏轼《定风波》 ) B.老骥伏橱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曹操《观沧海》 ) C.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D.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 2.全诗所表达的内容,首联与后三联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你是如何理解的 ? (4 分) 参考答案1.B. 2.首联以“愁听”和“不见”,写出国家当时令人忧虑的形势1 分)接下三联,分别写明朝必复的坚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