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谭嗣同的评价.doc
3页对谭嗣同的评价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湖南浏阳人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189年5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袁佯为应允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9月21日,政变遂起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时年33岁谭嗣同虽然以身殉法,但他那一往无前冲击封建旧秩序的激进变革观,是任何暴力所无法遏止的.谭站在改良立场思变,却又超越康梁等维新派所允许的范围,倾向激进与革命,深刻影响后世,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滥觞,具有广泛的传承性,体现较为全面.在民族观方面谭嗣同反清排满思想只是一种萌芽,还没有从义愤发展到理智.但到20世纪初年,却争相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推崇,形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排满浪潮.仅仅十几年时间,这股浪潮便吞噬满清王朝.在外交观方面,谭朦胧意识到"师夷制夷".辛亥前后革命志士发扬光大,突现出反帝与救亡这一当时紧迫的时代主题.在教育观方面,谭提出"通则必尊灵魂"的重要命题,孕育着改造国民精神的种子.国魂说又把它与共和国方案和革命手段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中国加快近代化进程的最佳催化剂.在民权观方面,谭主张"兴民权",拉开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封建专制皇权思想激烈较量的帷幕.经过革命派斗争,二次帝制复辟以失败告终,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
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人们对于谭嗣同之死大多给予的是肯定的评价但我不这样认为的确,他的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所值的但我个人认为他并没有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程度在那个年代,国民的麻木与无知是仅靠他一个人的血便可以唤醒的吗?他就这样“光荣”地逝去便真的说明他在为自己的事业做最大的努力吗?如果我把自己想成谭嗣同的话,我真的会怀疑选择死究竟是因为爱国还是没有生的勇气了人活在世上,难的不是死去,而是坚强地活下去他们都义无反顾地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而毁灭,这是否只是一种书生意气呢?课本上择录了谭嗣同的一句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前半句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但后半句,每读一次,心里就有一种凉飕飕的寒意与悲壮的感觉因为,这句话中的所体现的忠君思想是如此地明显,但在当时清廷极度腐败之时,像谭嗣同这批有识之士尚且仍为之效劳,何况其它读书人?我想,这或许就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吧,他们是有思想的,却又没力量,所以只好妥协了客观些说,虽然我不赞成谭嗣同、陈天华的死,但对于他们的正直还是相当敬佩与景仰的。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要活,就要活得潇潇洒洒,如果有一个很难实现的信念,就应为之拚搏一辈子,那种在人生班车上逃票的人才是最最懦弱而不堪一击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