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普通本专科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docx

2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88024333
  • 上传时间:2021-07-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2MB
  • / 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普通本专科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 一个国家或地区妇女受教育的水平或程度是衡量该国家或地区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占国家人口一半的女性群体在中国社会中的教育发展状况,标志着中国女性解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历经百年的历史,经历了坎坷的、不平衡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和广大妇女的不懈努力下,女性高等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报告以社会性别分析的视角,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和分析;考察30年以来女性高等教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建设的成果、取得的成就;分析女性高等教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展望女性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其进一步的发展提出预测和建议一 改革开放以来普通本专科教育发展的性别视角审视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对高等教育战线进行了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了高等学校通过高考统一招生、择优录取新生的办法在新时期,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女子的教育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都对妇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做了专门规定,保证和推动了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

      1995年,在中国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提出的《北京宣言》更加推进了女性教育权利发展的进程,促进了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一)1979~1993年普通本专科教育的发展状况1.女大学生的入学状况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科教改革全方位的启动和深化,女性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女大学生的人数迅速增长(参见表1)表1 1979~1993年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人数及在校生比例从表1可以看出,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高等学校在校女学生数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例如1980年,女学生只占到在校生比例的23.4%,甚至低于“文化大革命”中的水平这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结束后,1979年国家开始恢复高考制度,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耽误的一代人还无法从长期“不学无术”的影响中恢复过来,其中对女性的影响更为深重面对高考制度的改革,女性从理念、追求到学习、工作状态的方方面面都有一个较之男性更大的阵痛期和恢复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从观念到体制都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平稳期,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教育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中国高等教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奠定了基础,也激发了女性进入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女性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比例逐年提高。

      从表1中可看到,从1985年开始,高校在校女学生数超过了50万,占在校生比例达到30.1%以后每年以平稳的速度逐年增长1990年,全国高等学校达到1074所,拥有在校生人数206.36万人,其中,女大学生为69.51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3.7%;1993年,全国普通高校达1552所,在校生人数达到253.55万人,女大学生达85.22万人,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增加了60.65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3.6%,15年间增加了9.5个百分点这个阶段女大学生人数的变化趋势,说明女性参与高等教育受着国家政策、教育体制和社会文化观念的深刻影响但由于自身因素的制约,女性在应对社会体制变化的冲击下,显示出比男性更为缓慢的适应性2.女大学生的学科分布女大学生的学科或专业选择具有一定的定势或规律女大学生对高等教育学科的选择多为教育、医学、外语、财会,而男大学生则更多的选择理工、政法、农林等这主要与男女性别在社会上的就业传统与趋势相关例如,从1993年男女大学生在不同类别高校的分布来看,女大学生选择院校在同类性别中的比例分别为师范院校28.6%、医学院校11.1%、理工院校26.4%、综合院校13.1%,而男生相应为师范院校19.2%、医学院校7.75%、理工院校41.8%、综合院校11.4%。

      [1]据上海市调查,上海女大学生期望的专业类别如下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女大学生选择学科类别的重点相对集中于文学语言、财会、教育、医学类,选择理工类的相对较少女大学生认为最不适合的第一专业是机械类;其次是电气、地质矿产、建筑、数理等学科,集中体现为“重文史轻理工”的倾向这与男女性别在传统生理及心理上发育或发展的趋向有密切关系上海市的这个调查在全国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00年北京大学各系科本科生招生分性别统计数据》也说明了这个趋向在2000年北京大学招收的新生中,女生在语言文学、历史、法学、外国语和经济等学科专业中的比例远远高于男生,女生比例分别是72%、61%、61%、60%和57%;而在物理、力学与工程、数学、计算机技术、化学和化学分子工程等学科专业中,男生的比例则远远高于女生,分别是85.6%、78.3%、73.1%、65.4%、65.3%[2]从国外的情况看,各国女性对学科的选择倾向存在很大的共性有学者研究了1988~1990年间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女大学生的学科分科,发现芬兰、日本、波兰、美国和中国等国在女子高等教育的科类分布上具有很大的共性,即女生比例仍以人文、教育、医科等传统女性领域居高。

      [3]表2 上海女大学生认为最适合女性学习的专业调查情况3.女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在学业成绩方面,研究发现,普通高校中女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处于较高的水平,不仅不低于男生,甚至普遍高于男生武汉大学的一项调查,以各科考试成绩平均80分以上为“上等”成绩标准,抽样9年进行性别间的比较,发现抽样中达“上等成绩”的女生所占比例平均数超过了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1993年有4684名学生达“上等成绩”;其中女学生1677名,占学生总数的35.80%,高于当年女生所占比例(33.6%)而1995年6月,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宣教处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女大学生英语、计算机等应用课程过级比例比男生高,学习成绩比男生好[4]但同时不可否认,男女生学习的特点仍然存在着差异郑新蓉教授从学科特点研究了女大学生的学术能力,发现当代女大学生的发展是与专业选择有密切关联的,例如,哲学研究和哲学教育领域仍然是一个突出的男性化学科,在这个领域男女性别意识有较大的差异[5]这个问题显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女大学生成才的直接相关关系,也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基本事实与数据同时,一些调查研究还显示了近年来,女大学生在学校中参与社会活动、担任班干部的比例也在增高,证明了女大学生包括学习能力、社会参与意识、组织活动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日益进步与提高。

      4.女大学生的就业女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引起社会较多关注的问题许多研究证明,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了“性别歧视”,即女大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因其性别遭受到的显性或隐性的区别对待或排斥,使女大学生正常就业出现了困难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暴露了出来,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深入,表现得日益突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前,由于女大学生人数较少而且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行统一分配政策,一般来讲不存在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8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社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变以及大学毕业生分配政策的改变,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究其原因,除了人们普遍认为的“女性的生理特点对日后工作的影响”、“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及观念的影响”、“女生视野比较狭窄、综合能力不如男生”等观点外,在社会方面缺乏人人平等的有效机制以及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不可否认,全社会依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偏见,而且对于女性的社会作用以及女性优于男性的优势方面重视不够,女性群体的社会关注度仍然需要加强二)1994~1999年普通本专科教育的发展状况1.女大学生的入学状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女性高等教育持续走高,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到1999年,全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女性高等教育得到了大力的促进和发展这一阶段,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宏观政策做出了战略调整,不仅开始启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而且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保障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自1982年《宪法》修订后,陆续出台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妇女权益保护法》这些法律的颁布,对妇女文化教育权利做出了保障性规定,对保证和推动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从表3可以看出,从1994~1997年,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人数平均以每年7万~8万人的增长人数逐年递增1998年比1997年的人数增加了12.1万人,启动了扩大招生的序幕;1999年,女大学生人数更比上一年增长了31.5万人,开始大幅上升女大学生的比例也基本按照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逐年递增从总数上来讲,从1994~1999年,五年期间,女大学生在校人数增加了近百万人,在发展规模上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一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男女在校大学生的比例呈缩小趋势,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性别公平化的进程正在加快表3 1994~1999年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人数及在校生比例2.女大学生的学科分布这一阶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女性高等教育的机会逐渐增多。

      由于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扩大,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也处于不断调整之中特别是第三产业科类比例的扩大,使教育、语言、财经、法律等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充,女大学生的入学机会得到增加,女大学生在学科的选择上更加广泛,不仅在传统女性领域继续保持优势,而且进入传统男性领域的女生比例也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例如,理工科教育,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理工科院校的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一直居于高等教育整个规模的30%左右,虽然从传统意义上来说理工科教育不是女性选择专业的首项,但实际上理工科女生的绝对数要远远大于其他科类的女性人数因此,可以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已遍及各科类,女子已具有与男子平等地选择各科类高等教育的机会,即使在国际横向比较的范围内,分布也还是比较均衡的但受女性身心特点、就业和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女子实际接受高等教育的科类分布仍呈现出明显的性别特点根据北京市任意抽取四所大学23个专业552名女生对专业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发现女生对专业的满意度较低在机电工程、音乐、地理、美术、教育技术、光电工程、中文、经济、机械工程等专业分布的女生中,满意有效百分比只有61.8%,不满意占38.2%。

      [6]关于专业不满意的原因,如表4所示:表4 最不适合女性专业原因排序表从表4中可以看出,最不适合女性学习的专业原因是:第一,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的专业,占总数的40.6%;第二,女性就业困难、竞争压力大的专业占32.2%;三是体力要求高和野外作业多的专业,占22.1%这个结果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学科选择的性别倾向,表现出男女在选择专业上所具有的性别差别但必须认识的是,这一点并不表现为男女教育机会的不平等3.女大学生的素质与就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教育与国际接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机制逐渐步入成熟发展的轨道收费学习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高等教育的突出特征这些对女子参与高等教育的自主意识与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从外部环境看,社会用工部门的职业性别歧视仍然存在据1999年第7期《大学生》报道,1996年1月召开的全国人才市场第二届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参加招聘的42家国家机关中,有27家标明限招或不招女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