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诗题流变课件整理.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7731091
  • 上传时间:2017-09-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名词解释:1、近体诗唐代诗人在五、七言诗的基础上,接受了六朝文坛崇尚骈偶和渐讲音律的风习,从而创造了篇章、句式、对偶、音律都有严格限定的格律诗这是中国古代诗体自五七言定型后的最大变化为了与之前的诗体相区别,当时人称这种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而把之前的诗歌体式称为“古体诗” 2、古风3、颔联4、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5、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这一时期的沈约、周顒 、谢眺、王融等人提出的四声八病之说,用以规范诗歌创作,形成了与古体相对的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称“永明体” 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也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二、简答题:1、有关平仄的(其中有一字是错字,找出并说明原因) (这题自己看相关材料或上课笔记)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2、唐人对齐梁诗歌的形式改造齐梁时代已有声律的发现,并形成了某些规则,因而形成了齐梁体诗歌。

      (但历史上一般并不就称齐梁时代的诗为“律诗”, 这是因为中国诗歌讲究格律虽由齐梁体开始,到唐代才 发展完备并定型下来一般所谓“律诗”,以及检阅一首诗是否合律, 实际是以唐代律诗为标谁 )被唐代人称为“近体诗”的律诗,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到乐府诗都是合乐的,由于诗乐相配合,只要乐调优美动听,抑扬有度,诗自然也就节奏鲜明但后来诗歌脱离了音乐,那么它的节奏和抑扬顿挫之美,就要靠诗歌本身的声调变化来解决齐梁体诗正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第一步这一需要在齐梁时存在,在齐梁以后当然也存在但齐梁时代,这一问题只得到了部分解决,他们对诗律的探索,已经有了一个值得称道的开始,但并不完善到了初唐以后,随着声韵学、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在永明体和宫体诗歌的基础上,产生了一次飞跃,这就是具有严密格律和固定形式的律诗出现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是沈、宋对于唐代近体律诗的形成来说,沈佺期和宋之问的功劳不可掩,但其源流有自确也是不容忽视的总的说来,唐代近体律诗是在中国传统五言、七言古体诗的-句式和用韵的习惯的基础上,再加上对齐梁诗歌的改进和补充,从而定型下来的当然,最主要的,是在齐梁体诗歌基础上的演进。

      唐代近体律诗对永明体和宫体的改进,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重点部分)1.声律规则的简化自从沈约倡言声律以后,自六朝至初唐就形成了“盛谈四声,争吐病犯”的局面四声指每一个汉字有声调的不同,可划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四声的发现为诗律创造了条件,但四声过于繁复了,按照四个声调来排列诗律,是相当困难的沈约等人最初用四声配制诗歌的声律,本来是由音乐有宫商五音以构成乐调得到启发的但当他们把每个字都企图用四个声调加以分别并按规律组合时,就遇到很大的障碍既把字分四声,又规定各种“病犯” ,这是很繁难而不易被掌握的因此,很快就有人提出反对,钟嵘在其《诗品序》中就加以非难……(作品略)沈;约等人的“四声病犯”之说,有一定的缺点是不容否认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加以简化,在不失声律本质特征的情况下,删繁就简其解决的方法就是把四声二元化,并把“拘忌”减少到最低限度作理解参考用 (◆所谓“四声”的平上去入虽不同,但简捷地看,实际上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不升不降不促,读时可以延长,其调不变,上、去、入,则或升或降或促,读时都不能延长,延长即变调◆把汉字的音调归为两类,实际上齐梁时代也已有朦胧认识,但由于当时对汉字四声的发现不久,故明而未融,讲得还不具体,并不曾把四声归为平仄两大类。

      ◆归为平仄二类,是经过齐.梁以后陈、隋之间的演进,而定于初唐◆齐梁体既论四声,又讲病犯,这是十分不易妥贴的,如所谓“八病”之一的“平头” ,按规定是“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又释曰:“上句第一、二两字是平声,则下句第六、七两字不得复用平声,为用同二句之首,即犯为病余三声皆尔,不可不避三声者,谓上去入也 ”(《文镜秘府论》 )其他声病也都类此这就无怪乎钟嵘说“余病未能”了实际上,有人特意察检沈约自己的诗歌创作,认为他也未能一一做到 )唐代则把四声二元化,分成平仄两类,把四声颠倒相配的问题,进展到平仄相配的问题,这实际上把由四声论诗转变为以二声论诗,这就简括得多了另外,唐代又把齐梁体的“病犯”或取消,或简化,把消极的防范,变为积极的声律规定,这样,既讲声律,又不过于繁复的律诗声律就确定下来了2.对律联规则加以发展齐梁体诗在声律上的主要成就,是创制了律句和律联格律所及的最大单位是一联,但一首诗总要在一联以上,而联与联之间又怎样发生关系呢?这在他们是没有解决的因此,就出现了用两个声调相对立的句子(一联)不断重复的现象。

      这是单调的,孤立的,就全篇诗来说,缺乏整体感要实现联与联之间的联系,就必须使前一联的下一句与后一联的上一句发生关系从全首诗来看,第一句与第二句声调关系已经是对立的了,第三句与第二句就不能继续再对立,也就是说,不能只是“悉异” 齐梁诗人在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中,平仄相对的理论要求下,找到了两类律联的格式,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当他们把两类律联交替使用的时候,在两联之间就出现了相粘的现象,即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在节奏点上,即第二字、第四字平仄相同、这在齐梁诗中不过是偶然性的排列,但它的优越性则被唐代所肯定,而成为律诗的一条规则被确定下来,即一联之中平仄不得失对,两联之间平仄不得失粘赵执信《声调谱》说:“齐梁体无黏联,有平仄,在本句本联中论平仄 ”由本句、本联中讲平仄,到联与联之间也讲平仄,这是唐律对齐梁体的改进和发展3.对用韵、篇章加以定型齐梁体诗有别于向来古体诗的地方,主要在讲究声律,即创造了平仄格式,这是它相较于古体诗的全新创造,而在韵式、修辞等方面,它的创新并不是很显著的,但也表现出某些新的趋势在押韵上,齐梁体诗由于是以一联为单位来安排格律形式的,而且又有避兔“上尾”病的规则,所以其中除少数例外,第一句一般是不用韵的,同时也以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为常。

      六朝时期,包括赋体和一般文章在内,讲究对偶的文风是很盛的,而且日趋于精巧工整,这在齐梁体诗歌中也有强烈表现,那就是它以大量运用对偶句为常在上述方面,唐代律诗都作了选择性的继承在押韵和韵式方面,唐代律诗将隔句用韵,一韵到底,押平声韵,作为必要的规则,只是对于首句不用韵一点,作了改变因为如果严格遵守“上尾”的病犯,首句不用韵,就限制了律诗格式的种类,而突破这一点,就会使格式加倍,而且在五言、七言古体诗中,本来是有首句用韵方式的至于在对偶句的运用上,唐代律诗只是规定了数目和位置;在篇式上确定了以四韵八句体为主要形式总之,格律诗完成于唐代、但它是在齐梁体的基础上去粗取精、顺势定式而来而这种根植于当时汉语语音、语调和修辞特点而产生的格律诗,一经问世,就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应用最广泛的诗体,它与其他社会条件相结合,刺激了我国诗歌创作的发展,在历史上出现了象唐代那样的诗歌艺术百花争艳的盛况3、鲍照对古体诗的革新七言诗历魏、晋而至南北朝时期,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七言诗由文人试作到长足的进步,起关键性作用的是刘宋时期的诗人鲍照鲍照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卓然不同于流俗的风貌特别是他积极向民间乐府歌辞学习,善于汲取民间诗歌营养而又加以创新。

      他的著名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中就有五首通体是七言 (作品略) 《拟行路难》的其他许多篇章,以及《梅花落》 、 《代淮南王》等皆或以七言为主,或通篇七言,表现了鲍照有意识地努力于七、言的创制鲍照的拟乐府诗奠定了唐以后七言古体诗的基础 (革新的主要方面 提纲) 语言自己适当组织哈!(一) 鲍照突破了七言诗句句押韵的格律,改其为隔句押韵二) 五七言诗中三字尾的应用(三) 突破了楚歌体或柏梁体以平声韵为主的习惯,他写了一些仄韵的和平仄兼用的七言诗 (压平声韵便于曼声歌唱)最早的七言歌谣和文人仿作一般都是句句用韵,这大约因为七言句式较长,初始阶段不易驾驭,因而用句句押韵来调谐它的音律,缩小音韵上的回旋间隔而鲍照打破了这一原始状态,改句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充分发挥了七言诗容量大,风格流荡的特点鲍照用七言体写作所达到的高度成就,扩大了七言在文坛上的影响,到了梁代,用七言体写诗的人和所写的作品数量,都显著地增多了如梁代的萧衍、萧纲、萧绎父子就有七言诗近三十首,其他如萧子显、沈约、吴均等人,也均有数目不等的七言作品而且自梁以后的七言诗,逐渐越出了乐府范围,篇章句式日趋整齐,很少掺以杂言;在押韵上,或隔句用韵,或四句一小节,首句和第二句连韵,四句一换韵。

      可以说,七言古诗的体式,这时已经基本定下来了当然,七言体的真正兴盛时期,这时还没有到来后来在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岑参、韩愈、白居易等人的创造性的运用下,七言诗才充分发挥了艺术上的优越功能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说:“七言古虽肇自《柏梁》 ,在唐以前,具体而已魏文《燕歌行》已见音节,鲍明远诸篇已见魄力然开合变化,波澜壮阔,必至盛唐而后大昌 ”这是基本符合七言诗发展的实际的鲍照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1)他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和建安风骨的传统精神,用诗歌来反映现实2)他对诗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七言体的创制,为七言诗的发展树立了样板他是第一个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创作并取得高度成就的诗人变七言歌行逐句韵为隔句韵,又开创了杂言式七言歌行此外,鲍照学习南朝民歌所写的五言四句小诗,对后来五言绝句的形成颇有影响3)鲍照对古代诗歌的题材也有新的开拓,特别表现在边塞诗方面,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写出平仄拗救的几种格式,各举一例1、 “孤平拗救” “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的第一个字(七言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个字) ,平仄不能不论,必须用平声字 如果用了仄声字,则为“犯孤平” ,是写律诗之大忌。

      但有时根据诗意的需要,第一个字不得不用仄声字,或用仄声字于文意更好,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在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之后,把第三个字改用平声字这样整个句子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七言句则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 ,这是允许的这种变格,叫做“孤平拗救” 举例: 宠深还若惊(王禹称《五更睡》) 鸟鸣春意深(陈与义《寒食》)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总观唐、宋名家之诗作,犯孤平者极为罕见,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但孤平拗救的诗句则非常普遍,说明这是诗界历来公认的规则 2、 “三四字互救” 五言诗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 ,也是有变格的这个变格就是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换, 达到互救的效果 这样,这个句式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 如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举例: 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唐 (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愁来理弦管,皆是断肠声 (崔垣《春怨》)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 灭乱流中 (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 这种句式,是平仄格式的一种变格值得注意的是,它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五言的第四个字(七言的第六个字) ,该用仄声字 而用了平声字。

      这种句式虽然是变格,但在唐、宋以来的律诗中,用得非常普遍,甚至并不比正格用得少,连应试诗也允许用它 3、 “对句相救” 以五言而论,对句互救主要适用于下面这一联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也就是基本格式的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