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2篇 松树和小树教案.docx
19页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2篇 松树和小树教案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 一、设计反思 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识字写字是重点这次公开课,我特意选择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第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规范书写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两个任务,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堂容量已相当大只要有一个环节卡壳,就会造成本节课完不成任务但这不正是我们进行高效课堂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做是因为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学生已逐步了解了读课文、学生字的任务与方法为了让教学环节更紧凑,我在平时实验的基础上做了新的尝试,即:将自主学习任务的检查工作放在了小组里面进行 二、成绩反思 由于老师充分的备课,以及平时对学生扎扎实实的训练,一节课虽然紧紧张张,也算完成了应完的教学任务通过观课议课,总结出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导学案的设计侧重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学生训练有素,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无论是&ldqu;自主学习&rdqu;,还是&ldqu;合作探究&rdqu;,都能够有序地按照导学案进行学习。
3.组长组织到位,并能及时地发现小组内遇到的问题与错误 三、问题反思 课堂上,当把导学案发给学生时就出现了预料中的问题,学生识字量小,自主阅读导学案有困难只好老师读,让学生明白学习任务与方法部分学生能够边看边听边记要求,但只是部分再加上设计时又将将自主学习任务的检查工作放在了小组里面进行这就影响到有的学生不知所措,造成了学习时的内耗,导致&ldqu;自主学习&rdqu;与&ldqu;合作探究&rdqu;时间过长,影响了教学节奏当进行写字教学时,时间已经不多,只好蜻蜓点水似的挑选了两个难字进行了指导,造成了课堂上&ldqu;重识字,轻写字&rdqu;的现象 人们都说,教学时一种有缺憾的艺术正因为有缺憾,所以我们不断追求,不断探索,锤炼自己的教学技艺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是一篇拟人的寓言故事课文讲的是长在山上的小松树非常的骄傲自大得意忘形,就瞧不起嘲笑山下的大松树,而和蔼的风伯伯告诉了小松树不能过分的骄傲,要学会谦虚的做人道理本文主要通过语言的描写,来突出每个人物的特点这篇课文我已经讲过几遍,但是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对课文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想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教材,理解文本我精心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听取同事们的意见,与教研组长多次讨论本课教学中对各个人物语言以及性格特点深度挖掘,并积极贯彻学校以生命化的人文教学为主的理念,认真的修改教案,制作课件通过了这次的上课,我进行了总结,要发扬优势,并重视自己的不足 一、解读文本 一样的文字在不同的环境里和不同的学生面前有着它独特的意义通过对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更能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次通过对小松树语言的描写,我更透彻了解了一开始这是一个骄傲自大得意忘形,且没有礼貌的小松树一个“喂”字,在平时我们的生活中打的时候,不能说明是没有礼貌,但对于一个年纪稍大于自己的人来讲,确实显得不够礼貌你呢?”更能说明小松树不把大松树放到眼里,有嘲笑讥讽的意思这些孩子们说的非常的好,课堂上生成的部分越来越多,以后在课堂上更应该注意每个小细节,加深对文字的解读 二、问题设计 同样的问题,语言设计要贴近孩子们的内心谁愿意来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小松树?谁试着读一读?谁再来读读?”引导孩子的时候要亲切温和把问题真正的抛给孩子,让孩子以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课文,充分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上课时,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换多种方法耐心的去引导,相信孩子们更回答的更好 三、教学设计 一年级的低段孩子以生字词的教学为主,上课初,我带领孩子们读生字卡片,去拼音读词语,由易到难的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开展在一些问题的教学设计上,采用设问,追问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对于大松树的默默无闻,不予争锋我深入的挖掘大松树身上的品质,引申到社会上那些默默付出平凡普通,却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及我们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的这些可爱的人们告诉学生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 四、教学改进 通过课下的评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也看到了不足生字词的复习巩固,要更加的的重视,做到真正的扎实牢固课上一些重点的生字词的理解不够透彻,一年级以说一到几句通顺完成话为主,多创设环境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说话练习的同时,也充分的理解课文内容课文最后的引申升华部分,出示的图片不具鲜明色彩,不能更加直观的使学生明白理解,以后在制作课件时要更加的留心图片的应用课尾的练习背诵课文,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梯度稍高,应降低难度,使更多的孩子们想要去展示,多给予一些自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3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
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教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 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创设了孩子与小松树交朋友的情景,孩子与大山爷爷对话的场景,融入课文情境,教师稍作点拨和引导,即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2、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 “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
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与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老师出示小松树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简笔画)并进行情境描述:嗨,小朋友们好!我是小松树,我今年七岁了我今天来到我们班,想和小朋友们交个朋友,小朋友们愿意吗?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读书兴趣“愿意和小松树交朋友,首先对小松树有所了解小松树是怎样一个孩子?下面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 其次是巧用表情图,加深情感体验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表情?老师在黑板上三幅简笔画表情图:一幅得意洋洋、轻视看不起,一幅后悔、懊丧、要哭,一幅高兴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想象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神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读了“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后,让学生想象“惭愧”会是怎样的表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学完课文后,当孩子愿意与小松树交朋友时,再让孩子想象此时的小松树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孩子可能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什么叫“得意洋洋、轻视”或“后悔、懊丧”之类的词语。
但并不意味着在孩子读书时就不需要引导孩子去体会,当然孩子体会不到,也就读不出“情”来一年级孩子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寥寥几笔的表情图再现了对孩子们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本包含的情感,有助于帮助孩子进行感情朗读另外,大松树与小松树的简笔画形象直观,很好地帮助了学生读懂了课文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 1、“喂”字的解读——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如何紧扣“喂”字,激活学生经验,加深体验,进而提高感情;朗读的指导效率实际教学中,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师指着一个孩子说“喂,请把你的橡皮借给我使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
2、“摸着头“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4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 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我又让学生观看有关课文的动画,让他们自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个总体的印象接着请出生字词语,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读,再请小老师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在字词学习这快内容上花的时间偏少,最后发现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经常卡壳。
这学期开始,我强化了词语认读,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楚小松树与大松树与大山的位置,我提前做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贴画,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大山的简笔画,上课时让学生先“读”后“说”再“找”读”就是在文中找出它们的方位,“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找”就是到黑板上来贴图,给两棵松树找到家这样,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为后文的理解作出了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总体思路比较清晰, 通过师傅的精心指导与评讲,我意识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让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就问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可能有的学生还没有找准小松树的话在这儿,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小松树的话,让他们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再让学生回答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这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我再问是从哪看出来的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是句子,而没有具体落实到字词,这时我没有及时引导,而是用讲授的方法代替学生分析文本,这些这点是我这堂课中欠缺的地方,以后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引到放,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渔 虽然这节课还留有遗憾,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在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