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家】汉语面积表达与面积标指的演变.docx
11页汉语面积表达与面积标指的演变以“方”、“方圆”和“见方”为主干,汉语中形成了一个表示面积的词族这些词在与表示长度或面积的数量短语组合时,都能表示面积,它们即是李宇明先生所指出的汉语空间量表达之中的面积标指{1}方”是面积标指,辞书一般把它解释为“古代计量面积用语《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无疑是正确的例如:“方一里者,九百亩之地也汉赵歧注《孟子》卷五)“方十自乘,其积有百唐李淳风注《九章算术》卷四)“方千里者,纵横各一千里,积实得一百万里清《王制井田算法解》)这些都是“方”用于面积计量的确凿证明但对于“方圆”和“见方”,辞书上一般不认为它们是面积表达用语例如《汉语大词典》“方圆”的第4条义项是“范围;周围见方”的释义是“用在表长度的数量词后,表示以该长度为边的正方形本文就“方圆”和“见方”等词的面积标指地位和功能展开,着重论述汉语面积表达系统的演变和“见方”的成词与词性等问题一、面积标指的确认面积标指“方圆”是先秦的面积标指“方”在汉以后的双音化结果,证据有很多例如“方圆”与“方”交替使用:“(圆台)高九尺,方圆三丈所,有两陛人不得从,上从东陛上台上有坛,方一丈二尺所《后汉书》卷二十九)以“方圆”解释“方”:“方寸之中――下关元,在脐下三寸,方圆一寸。
宋《云笈七签》卷十六)“方圆”与“亩”合用:“(台)高六丈余,方圆二亩宋《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二)“方圆”与“广阔”和“顷”合用:“(东钱湖)方圆广阔八百顷元《宋史》卷九十七)“方圆”与“大”合用:“这个宝镜方圆就有三丈多大明《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十九回)“方圆”与“面”合用:“(水面)各方圆四尺已下清修《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一)从语法角度看,面积标指“方圆”与“方”的分布是基本一致的,两者与数量短语组合在一起,都是常作谓语、定语和宾语例如“方”与数量短语组合作谓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周礼》卷四十一)作定语:“方百里之地《管子》卷十二)作宾语:“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孟子》卷十二)“方圆”与数量短语组合作谓语:“天心之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宋《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作定语:“以内方圆一尺之器中而不逼迮后汉《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作宾语:“亦可预作坛于盛处,使方圆一丈宋《云笈七签》卷四十九)“方”、“方圆”与数量短语之间都可以插入“仅”、“有”、“达”、“可”等成分例如:“(水亭)高才一寻,方仅五尺清修《唐文续拾》卷十六)“(堂中)方有一丈,足开两席清《花月痕》第二十九回)“方圆可三十里,上常有黄云覆之。
清修《唐文拾遗》卷五十)“城垣卑小,方圆才四里许元《辽史》卷三十九)“方圆”词族成员有“广袤”、“方广”、“广方”、“纵广”、“广纵”、“纵横”、“幅员”、“员幅”、“面方”、“方面”、“平方”、“见方”等例如:“从某至某,广袤六里《史记》卷四十)“于都君山上有玉台,方广数丈晋《南康记》)“制颇朴陋,广方寻丈明《农政全书》卷二十三)“睹大池水,纵广三十里三国《六度集经》卷八)“夫南山有大木,广纵覆地数百步汉《太平经》卷三十七)“(赤光)纵横一尺余,紫绿相间唐《广弘明集》卷十七)“其后信安王?t更筑羊马城,幅员十四里唐《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其地枕秦跨楚,包络险阻,员幅数千里明《湖广通志》卷一百九)“天墉城,面方千里”(六朝《海内十洲记》)方丈方面各五千里六朝《海内十洲记》)“春程人功,平方六十尺”(宋《数学九章》卷一下)这些双音节词与“方圆”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以“方圆”为常它们既可以指“邑”、“畿”、“甸”、“丘”等大块土地面积,多为约数;也可以指“沟”、“屋”、“坛”、“?恰钡热斯ぶ破返拿婊?,多为确量和小量方”与“方圆”都可以表示“范围”,这是二者表示面积的引申例如《汉语大词典》“方”下附录的例句:“今又不雨,自秋至冬,方数千里,麦不入土。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该例中的“方”并不是像该义项注释的表示面积,而是表示范围表示面积和范围的区别很明显:“方”或“方圆”与数量短语组合,用于陈述前面的体词的,表示面积例如上文的例句“匠人营国,方九里圆台)高九尺,方圆三丈所不用于陈述前面的体词,而是表明话题的,则表示范围例如上文的例句“方数千里,麦不入土又如“方圆七百里,水苦不可饮宋《册府元龟》卷九百六十一)“见方”形成于明代,在“方圆”族词中成词最晚最初仅用于科技文体,清中后期进入口语由于成词历史短,“见方”没有“范围”义,用法也没有“方圆”多但仍有证据表明它属于“方圆”族词例如“见方”与“大小”合用表面积:“只见他拿筷子把蹄子一块一块夹碎有一寸见方大小清《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见方英里”表面积:“十二见方英里合中国之地,得横十二里、纵九里清《伦敦与巴黎日记》卷十)“见方里”与“方里”、“亩”交替使用:“(地球)通体有一千三百三十七兆八十三万零一百见方里,每方里计六百零四亩二分有余清《海上尘天影》第二十九回)“见方”与“亩”合用:“地基见方二十亩清《品花宝鉴》第三十回)“见方”与“大”合用表面积:“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二章)“见方”与“面积”合用:“柔嘉打个面积一寸见方的大呵欠钱钟书《围城》第八章)从语法上看,“见方”与数量短语组合的主要功能也是作谓语、定语和宾语例如作谓语:“钉头石五百个,每个长三尺,见方八寸,银六分明《三吴水考》卷十一)作定语:“盖宫殿所用,皆见方一尺二寸之澄泥砖清《谏书稀庵笔记》)作宾语:“(玻璃)足足有四尺见方清《老残游记》第一回)如果“方圆”和“见方”等词不是面积标指,那就很难解释它们为何能与表示面积的“方”、“大小”、“亩”等连用、合用或交替使用,也不能解释它们何以形成具有共同语义特征和语法分布的词族和系统二、面积表达系统的演变汉语面积表达系统中的数词有表示面积和表示长度的两类,依此可以区分出抽象型和临摹型两种面积表达式抽象型面积表达式中的数词是面积数,有无标记和有标记两个小类无标记的结构为“面积数+面积量词”,例如“十亩(之间)先秦《诗经》卷三)有标记的结构为“面积标指+面积数+长度量词”,例如“(今有)积五万五千二百二十五步汉《九章算术》卷四)抽象型面积表达式从古至今变化不大临摹型面积表达式中的数词是长度数,结构为“面积标指+长度数+长度量词”例如“方圆”族词与表示长度的数量短语的组合。
抽象型面积表达式直接表示面积数,不包含对象的形状、边长等具象信息临摹型则与之相反,都包含有边长{1}、形状等信息戴浩一先生提出了汉语句法结构中的“时间顺序原则”,认为汉语的语序对客观事件有临摹性{2}谢信一先生进而提出,汉语是临摹程度较高的语言③语言事实表明,临摹型面积表达式的存在也是汉语临摹性的表征之一临摹型面积表达式早期用于建筑工程面积和方国面积计量,这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关,汉人典型的城池是正方形,形状和边长得以凸显,投射在汉语中,就形成了强调形状和边长的临摹型面积表达式方国面积计量方式则是受此类推,而方国并非一定是正方形,因而此式渐渐失去“正方形”的具象信息,抽象度有所提高临摹型面积标指在汉以后各发生了两次重要移位和替换方”后置于数量短语的年代不晚于唐代例如“邦国千里”,唐注有两种方式:“千里之方”和“一千里方”(唐《周礼注疏》卷十八)宋代时“方”前移至数词和量词之间,例如“谁知天壤间,眇然一方寸”(宋《云溪集》卷四)该例中的“一”为长度数,这种表达并不多见{1},具有过渡性但“方寸”类结构却作为本次变化的一个成果保留下来该类结构适合汉民族的“参照物+目的物”的认知特点,形状“方”相对于长度单位“里”,显然后者是表意的重心和目标。
方圆”在汉代开始替换“方”宋代时移至数量短语之后例如:“(虫+宅)纵广数尺方圆,生气物也宋《尔雅翼》卷三十)清后期移至数量短语之间,例如“(南极)广袤二千七百四十五方圆里,居民七百万清《海国图志》卷十四)但该例中的数词已经不是长度数,而是面积数见方”从明代时开始替换建筑、数学等科技语体中数量短语之前的“方”,例如“金箔九千贴,各见方三寸六分”(明《工部厂库须知》卷三)清中叶进入日常口语,并置于数量短语之后,但仍与科技语体有联系,例如“里面装着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红楼梦》第三十五回)同书中口语语体表达面积的一句话是“那玉有三寸方圆《红楼梦》第一零九回)可与此对比晚清时“见方”前移至数词和量词之间,例如“(地球)通体共有一千三百三十七兆八十三万零一百见方里清《海上尘影天》第二十九回)“新嘉坡得见方英里二百三十六清《伦敦与巴黎日记》卷二)两例中的数词也是面积数抽象型和临摹型面积表达式在宋以后各自截取一部分,组合为糅合型面积表达式糅合型面积表达式的数词都是面积数,不再含有形状和边长信息,本质上属于抽象型面积表达式,但形式上具有临摹型面积标指该式有新旧两种旧糅合型产生于宋代,结构为“面积标指+面积数+面积量词”。
例如“台高六丈余,方圆二亩宋《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二)新糅合型产生于明代,结构为“面积数+面积标指+长度量词”例如“二百四十方步为一亩,合阔八步,长三十步明《同文算指通编》卷一)旧糅合式有很多用例,能进入的面积标指也较多例如“冢茔田方百亩宋《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蛎屿)方圆数十亩宋《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二)“盖州境多山,惟此地方千亩元《元一统志》卷一)“(东钱湖)方圆广阔八百顷元《宋史》卷九十七)“(石池)方圆可三四亩明《西湖梦寻》卷一)“忽平畴活壤,方广千亩明《麻姑山志》)“(太湖)广袤十数亩明《宛署杂记》卷四)“此地方圆有十亩之大明《禅真逸史》第十三回)“地基见方二十亩清《品花宝鉴》第三十回)“(鱼池)方圆约有二三亩大清《锦香亭》第一回)“(大场院)方圆足有二亩地《青春之歌》第八章)“方圆163亩的河沙地《人民日报》1995年1月29日)“方圆49公顷的城隍庙《人民日报》1995年1月31日)该式中的面积标指完全失去了形状和边长信息,语义值很低有人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此类表达为病句,原因就在于忽视了该式的历史来源和并不是很低的使用频率新糅合型是现代汉语的“一平方米”结构的前身,此结构出现于晚清,例如“每平方尺折合工校平方十尺八寸九分以上。
清《伦敦与巴黎日记》卷十一)其中的“平方”是宋以来《数学九章》、《四元玉鉴》等传统数学中的常用术语,其科技语体的色彩和字面上较少形象暗示的特征是它较之其他“方圆”族词胜出的原因它优于“方”的原因在于它能对边长、面积和体积做出区分例如在《四元玉鉴》中,就有“平方”、“立方”、“平圆”、“立圆”、“平方面”、“立方面”的对立新糅合型与旧糅合型也在进一步糅合例如“方圆110平方公里的风景区《人民日报》1995年3月23日)“方圆一平方英里的大名鼎鼎金融区‘伦敦城’《人民日报》1995年3月19日)现代汉语中留存的临摹型面积表达式主要有“方圆”位于数量短语之前和“见方”位于数量短语之后两种,从现代到当代,两者每百万字出现的频率已由7个下降至2个,而全能的“一平方米”式则由零增加到8个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由临摹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临摹型的表达方法会渐渐被抽象型所取代{1}三、“见方”的成词与词性“方圆”、“广袤”等面积标指的构词语素一般都与“长”和“宽”相关,唯有“见方”,与此不同陆俭明先生曾指出:“见方”一词,用在表示长度的数量短语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