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化遗产领域的新媒体应用与研究.docx
27页国外文化遗产领域的新媒体应用与研究 桂榕摘 要:新媒体与社会同步发展、相互影响,是集媒介技术、工具形态、传播生态为一体的复合性概念20世纪末以来,新媒体在国外文化遗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及影响主要表现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技术及体系的创新和博物馆等文化遗产机构社会教育与服务模式的发展变革新媒体应用相关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及综合性研究的特点,研究议题主要涉及数字媒体与数字遗产及遗产本体的关系、新媒体应用的社会效应、新媒体应用问题及对策三方面与国外相比,中国文化遗产领域的新媒体应用与研究具有中国自身的发展基础和特点,但在数字遗产基础理论及深层社会文化问题的研究探索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参考借鉴角度,展望中国文化遗产领域的新媒体应用发展,可以加强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在内的遗产全方位数字化科学保护管理为基础;以推进和完善以社区(社群)为基础的新媒体社会应用实践为抓手;以强化社会公众层面的数字遗产宣传教育和参与体验,使文化遗产融入大众生活为关键内容;以发挥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为目标任务;将建立和加强数字遗产国际合作,推动跨国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互鉴,作为国家文化外交重要工作内容。
Key:国外文化遗产;新媒体应用;数字遗产;科技传媒:C958 :A :1674 - 621X(2021)06 - 0060 - 13伴随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面世,长期以来建立在物质(有形)文化遗产基础上的遗产原真性观念和历史的、文献学的遗产态度得到修正,文化遗产不再被简单地理解为静态的、僵化不变的文化遗留物,而被理解为是活的、创造性过程[1]而遗产实践所推动的遗产观念转变,与科技传媒的发展息息相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建立全球通信网络和快速收集、传输和共享数据和思想的手段[2]20世纪末,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率先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领域一系列数字工具、通信技术和交互技术被用来解释和重现文化遗产,并对遗产观念构成技术、操作和参与三方面的实质性挑战[3]对世界范围文化遗产领域的新媒体应用及研究现状的梳理,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现代传媒科技影响下的人类文化遗产观念及实践的发展变化,对探索解决数字遗产所带来的深层社会文化问题及推进中国文化遗产领域的新媒体应用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一、国外文化遗产领域的新媒体应用新媒体是与社会同步发展、相互影响的概念。
1953年,麦克鲁汉最早使用新媒体一词而当下的新媒体主要指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移动传播)和数字媒体,涵盖传播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各种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4]Lev Manovich认为,新媒体的逻辑与后工业社会重视个性而不是整合的逻辑一致[5]翁秀琪强调互联网是当今新媒体应用和发展的基础设施与平台[6]Allan H. K. Yuen认为,新媒体以数字代码和超文本作为技术手段,涵盖了大众媒体、媒体、平板电脑和社交媒体等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和新媒体正在促成人类交往和社会联系新机制的出现[7]新媒体使传播信息的流通结构从垂直传递式转变为水平网络式,融合了新旧媒体的个人化传播生态[8];尤其是微博、等社交网站的出现和流行,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格局,提供了更方便的表达方式和更丰富多样的内容[9];新媒体体现出实时性(real time)、异步性、全球化、信息空间无限、数据库、多媒体、超文本、互动性、个人化、分众化等传播特质[10]如魏然所言,可将其视作从系统、内容、平台、传媒管道到终端的媒体生态系统;也可将其视作从内容生产、加工、平臺传送、网络服务、到终端产业的价值链[11]。
综合以上观点,新媒体具有媒介技术、工具形态、传播生态、价值链等多重属性,是包容性极强的复合型概念,数字技术是其根本属性20世纪末以来,新媒体在国外文化遗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及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技术及体系的创新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项目(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是利用新媒体对珍贵历史文献进行保护利用的标志性事件[12]同年,美国17所知名大学和州立图书馆合作的“俄亥俄图书馆和信息网络计划”逐步发展为电子信息检索网络1993年,美国国家图书馆实施“美国记忆”数字化平台建设计划印第安纳大学利用数字技术建立了传统音乐档案库,内布拉斯加大学数字人文中心建立了惠特曼文本数字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视觉媒体中心开展了系列文化遗产收藏和虚拟艺术品展示教学实践美国一些大学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展了系列考古文化遗址数字化保护项目[13]1995年,法国国家图书馆开始构建数字化图书、检索、图像数据库法国、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7国成立G7全球数字图书馆项目1999年,欧盟启动以文化遗产数字化为核心的项目,芬兰、意大利、波兰、立陶宛、塞尔维亚等多国制定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战略[14]。
欧盟开展了一系列文化遗产领域的新媒体应用项目,如应用于土耳其萨加拉索斯考古遗址的3D MURALE项目、创建3D虚拟展览的Arco项目、解决文化遗产信息标准化问题的CHIOS项目和推动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与观众互动的COINE项目[15]日本国会图书馆从1994年开始实施数字化建设2003年,韩国政府颁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基本计划”,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综合服务管理系统2004年,“加拿大文化”计划启动,推出拥有数百家博物馆收藏品的虚拟博物馆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维多利亚历史档案馆、澳大利亚图书馆、国家电影和音响档案馆等应用数字技术进行运行管理[16]2005年,英国宣布实施“欧洲文化和科学内容数字化协作行动计划”2010年,欧盟发布构建整个欧洲文化遗产数字化共享资源平台的eEurope计划,英国、法国、瑞士、德国、瑞典、希腊、意大利、匈牙利、荷兰9国共同创建“欧盟文化遗产”(ECHO)近年,亚太地区文化中心(ACCU)建立“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17]除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系统及共享平台的建设,新媒体技术在考古遗址保护方面成效显著,实现了对吴哥窟遗址考古数字信息的绘制、阿尔蒂纳姆港城市环境的可视化数字重建、古埃及帝国的空间考古研究和意大利罗马剧院的数据重建[18]。
可见,国外的新媒体应用同时覆盖了文物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和传统艺术等非遗领域,并建成世界区域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合作共享体系二)博物馆等文化遗产机构社会教育与服务模式的发展变革以博物馆领域的表现较为突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博物馆通过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极大提升了博物馆藏品保管、展览展示和社会教育等基本功能1998 年,“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概念提出后,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兴起,欧洲虚拟博物馆(European Virtual Museum)、谷歌艺术计划(Google Art Project)等较具代表性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在20世纪后期开展了“全球数字博物馆计划”(Global Digital Museum) 韩国等国家于2009 年启动了“智慧博物馆”项目[19]]118 - 119新媒体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造就了博物馆新的数字化服务运营模式,也改变了观众和博物馆的互动关系模式互联网技术普及之后,利用网站和虚拟展览的方式能够更加便捷地传播展品信息智能的出现使得移动访问和超级链接成为可能在法国,各大博物馆纷纷投身开发能够于 Apple 和 Google 平台下载的参观应用程序。
最新被应用于博物馆的技术赋予了场馆和展品在虚拟领域更多可能性[20]2000年以来,包括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和混合现实(MR)技术在内的沉浸式技术应用于非遗领域,在虚拟博物馆建设和公共教育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21]人们利用博物馆的方式也在转变,多数观众通过移动设备和互联网获取来自世界范围的知识和资源,利用网络提供的内容和知识进行自我教育和学习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特征[22]新媒体为观众与博物馆创造了更加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和新的文化体验,使文化遗产不断融入社会总体看,新媒体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文物遗址、文献影音资料、民间艺术等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管理、教育传播及社会服务等领域,在实现世界遗产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使文化遗产通过博物馆等社会平台与普通大众有了广泛多样的接触可以说,世界范围文化遗产领域的新媒体应用,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并引发了学术界持续的研究探讨二、国外文化遗产领域的新媒体研究笔者借2019年在美国访学之际,进行了相关英文文献资料的收集检索发现,新媒体与文化遗产相关的英文成果大都发表于21世纪以来,这与新媒体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始广泛应用的时间段吻合。
由于跨学科的缘故,相关研究成果散见于遗产研究、媒介研究、文化研究、人类学、博物馆学、传播学、社会学、计算机通信等多个学科领域,未见专门学术刊物,涉及的学术期刊主要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e、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Digital Libraries、Popular Communication、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等。
目前,专题探讨新媒体与文化遗产的著作有New Heritage : New Media and Cultural Heritage(Yehuda E. Kalay, Thomas Kvan &Janice Affleck,2007)和Theorizing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A Critical Discourse(Fiona Cameron and Sarah Kenderdine,2007)两本,另有部分著作也有所涉及,如Uses of Heritage(Laurajane Smith,2006)、Global Indigenous Media(Wilson P and Steward M.,2008)、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rizpe and C. Amescua, 2013)、Heritage in Action:Making the Past in the Present(Helaine Silverman ,Emma Waterton,Steve Watson,2017)、Searching for Sharing: Heritage and Multimedia in Africa(Daniela Merolla, Mark Turin ,2017)等。
这些著作多为汇集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集,研究对象和案例涉及西方发达国家及第三世界的国家和族群总体看,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新媒体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特色,研究议题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