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 历史 高考冲刺二轮 --板块提升(一)(京津).doc
23页板块提升(一)线索1 君主专制下中枢机构的演变时期演变历程历史结论秦朝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集权于皇帝(1)演变脉络: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并走向顶峰2)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西汉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隋唐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两宋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清朝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对点训练】1.“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欲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
中宗时,权宠用事,常由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 )A.君主权力被削弱 B.用人机制较完善C.宦官专权已出现 D.行政规则受干扰解析 君主权力被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斜封官的任命不符合正式程序,反映出用人机制不完善,故A、B两项错误;“权宠用事”不能等同于宦官专权,故C项错误;斜封官的任命是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冲击,反映出行政规则受到干扰,故D项正确答案 D2.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廷化解析 据题干“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信息,可知效率得到提高,故选C项材料反映是一种效率,不是执行力,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规范,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答案 C线索2 君主专制下地方体制的变革时期表现历史结论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1)实质: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2)趋势: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派转运使管理财政,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明朝废除行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事和监察【对点训练】3.(2019北京东城区模拟)下图是中国古代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分布比例示意图其变化的原因是( )A.中央管制的变革 B.政治中心的转移C.经济格局的变化 D.统治疆域的扩展解析 据图文材料可知唐宋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北方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分布比例在不断下降,故选C项材料强调经济发展给行政区划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经济中心的南移而非政治中心的转移,排除B项;材料中不能体现统治疆域,排除D项答案 C4.(2019江苏扬州调研)王袆在《送申巡检之官序》中记载:“至正十一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省以镇外服,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这说明元朝行省( )A.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 B.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C.一直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 D.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解析 据题干材料“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
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可知元朝行省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故选B项元朝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排除A项;据题干材料可知至正十一年行省才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排除C项;行省制下,行省是绝对服从中央,排除D项答案 B线索3 古代选官和监察制度的完善时期选官制度特点监察制度历史结论夏商周世官制贵族子弟世代承袭权力(1)选官模式和依据的变化:世官制(爵位、血缘)→军功爵制(军功)→察举制(名望、品行)→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才学)(2)监察制度:古代监察制度范围从中央扩展到地方,加强了皇权,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十分有限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按军功授爵中央: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两汉察举制以品行为依据举荐人才地方:汉武帝设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及诸侯王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依据品行、门第作为选官依据隋唐至明清科举制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央:唐代御史台;明清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地方:唐“道”宋改为“路”;明清实行密折制度【对点训练】5.《汉书》、《后汉书》及主要汉碑中现在所能找到的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
这一情况说明当时( )A.察举制不能有效选拔人才B.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C.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加强D.中央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解析 据题干中“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可知出身的孝廉大多是名门大族,故选B项察举制初期能有效选拔人才,排除A项;贵族政治在秦朝被官僚政治取代,排除C项;材料中孝廉反映的察举制,看不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答案 B6.汉代中央最高监察官御史中丞和京畿地区的监察官在朝会中都有座位;元世祖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这表明监察官( )A.自古以来就位高权重 B.监察内容覆盖面广C.受最高统治者的重视 D.专门维持朝廷纲纪解析 根据题干汉代监察官在朝会中有座位以及元世祖的言论,可以看出古代的监察官受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故选C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一是以轻制重,监察官大多地位较低,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监察的内容,排除B项;京畿地区的监察官,不能起到维持朝廷纲纪的作用,排除D项答案 C线索1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历史结论生产工具的改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唐朝的筒车和曲辕犁等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精耕细作。
其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业经验的积累等耕作技术的进步成熟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从西汉的二牛抬杠到唐代的曲辕犁、隋唐时期南方两年三熟耕作制等农作物的推广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明朝棉花推广和引进新品种甘薯和玉米等水利工程的兴修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汉朝西北地区的龙首渠、隋朝修大运河等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代的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开始征收茶税、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等【对点训练】1.汉代《汜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 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 D.生产资料投入很多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农业耕作技术的采用,目的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出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排除B项;材料农业耕作技术的采用,没有与前代的对比,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资料,排除D项答案 A2.“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
这表明中国古代( )A.区域农业比较发达 B.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C.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D.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农民依据农时种植相应的农作物,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农业的区域化,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的提倡,C项错误;材料小麦、大豆都属于传统农作物,种类没有明显增加,D项错误答案 B线索2 古代商业与外贸的发展时期表现历史结论先秦“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1)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要素主要包括:商人、市场、货币、城市商路和国内外贸易等(2)每一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水平和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秦汉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隋唐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宋元出现纸币“交子”;市坊界限打破了城市布局;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对点训练】3.商朝王室设置“多贾”一职,为王室购买奇珍物品,管理王室商业,并允许多贾参与祭祀祖先的仪式;唐宋时期,设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 )A.重视对商业的管理 B.工商皆本思想发展C.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商朝王室设置机构管理王室商业,唐宋时期,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均体现了对商业管理的重视,故选A项;工商皆本思想是在明清时期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商人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是加强对商业管理,并未说明是对外贸易空前发达,排除D项。
答案 A4.1683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具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第二年,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 )A.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 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康熙开海设关管理对外贸易,说明了清政府放宽了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故选C项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不等于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是开海贸易,排除D项答案 C线索3 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阶段表现基本特征历史结论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对点训练】5.山越分布于闽浙等地的山区,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孙吴政权建立后,山越不纳赋税,并不时出山掳掠。
孙权派兵征讨,将其迁至平原,纳入郡县编户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将中华文明扩展到江南地区B.抵御落后民族维护中原文明C.迟滞了南方地区的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