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谜团无答案解读有方向-且评说重临亚洲的沙滩上的爱因斯坦)X-).docx
9页谜团无答案解读有方向且评说重临亚洲的“沙滩上的爱因斯坦)X-) 文 周凡夫看完比正常表演时间要长得多的、今日已被视为现代演艺舞台经典的歌剧《沙滩上的爱因斯坦》(Einstein onthe Beach,简称EOB),大多数观众都会留下一大堆谜团:单由歌剧名引来的便有如下问题:“爱因斯坦”是指提出“相对论”的Albert Einstein(1879~1955)吗?歌剧中的爱因斯坦在乐池中突显起来的座位上演奏起小提琴,他是位小提琴家吗?(“相对论”的爱因斯坦的小提琴也确实拉得不错沙滩并没有在歌剧中出现过,为什么歌剧的名字不是“在乐池中的爱因斯坦”而是在沙滩上的?爱因斯坦虽然是主角,歌剧中也有大量唱词,但为何只有在第三幕第一场“审讯一监狱”中的“目击者”的唱词中,才能找到一两句和他有关的信息?其中一句意义并不明确的唱词:“So that was one song thi.s what it could inthe Einstcin On The Beach witll a trial to jail.´’(节目单中译为:“所以那是一首歌这个它能在沙滩上的爱因斯坦加上审讯,然后是监狱。
又是否为这部歌剧的故事情节(审讯爱因斯坦并判入狱)呢?而另一句“And now thc Einstine Trail islike inEinstein on the Bcach而现在爱恩斯汀审讯就像沙滩上的爱因斯坦)中的爱恩斯汀和爱因斯坦又有何关系?在这连串“爱因斯坦”的谜团以外,整个制作的四幕内容,两场舞蹈,五段膝剧(Knee Plays),还有自始至终便没完没了的菲力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的音乐,即使找来负责导演、布景及灯光设计的罗伯特.威尔逊( Robcrt Wilson),负责编舞及文本的露仙达查尔特斯( Luci11da Childs),甚至另外两位文本作家塞缪尔约翰逊( Samuel M.Joh!nson),和患了自闭症的克里斯托弗.诺尔斯(Chl-istophel- Knowles),都难以为观众的种种谜团提供答案!也无法提供任何说明来帮助大家理解这部必然会在20世纪现代歌剧版图中留下丰碑的作品当然,也有人以诺尔斯、威尔逊的“非常人”背景,用“非常人”的方法来将这些谜团“合理化”但对20世纪现代艺术发展有所理解的观众自然会明白,无论是视觉艺术、表演艺术,还是文学,发展到20世纪,追求“现代”创新突破,产生的普遍特质,便是力求颠覆传统,产生的是那种不稳定性、模糊性、多变性、晦涩性,特别是经常存在着多元性的诠释理解,这看来便是没有人来解答谜团的原因。
不过,此次作为今年香港艺术节重点节目,安排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的三场制作(3月8日至10日),事后却留下了一个其实应该是可以找到答案的谜团由此谜团却又多少能找到解读EOB的方向在演出当日,剧场外的告示牌和节目单的扉页,都很清楚地以中英文明确地写着“节目长约4小时30分”笔者观赏最后一场,下午二时开演,结果六时零二分已谢幕完毕,少了差不多半小时!香港已是该制作201 2年第四次搬上舞台的第十站,演出时间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出入,心中实时升起的谜团是“幕后发生了什么呢?”为解这一谜团,特别向有关人士打听个中原因,很快听到一个说法第四幕第三场“宇宙飞船”(Spaceship),由于舞台上的技术问题遇上困难无法解决,其中的“飞人”等一两个场景只能取消然而,就这一消息向香港文化中心场地管理方面求证,后台人员却又证实并未发生过技术困难,也没有出现未能解决的问题!甚至直接向香港艺术节市场公关部门查询,也表示未有所闻同时,如果只是一两个场面取消,也不可能缩减长达半小时可以说,越是去探查,谜团反而越大在未有进一步消息确证前,综合各方的数据加以分析,却能找到这一谜团的部分真相首先,EOB演出时间为四个半小时的计算是从正式开演时间前20分钟,让观众进场时算起。
原因是当观众踏入剧场,见到舞台上已“开演”,已在进行前奏“膝剧1”的演出如此算来,到六时零二分演完,估计实际缩减的时间只大约8分钟左右其次,节目单封面的照片,正是“宇宙飞船”的场景,该剧照可以清晰看到场景半空有一位伸展双手,凌空自左下向右上“飞翔”的“飞人”在节目单内所刊登的同一场景另一张彩色跨页照片,除了清楚看见“水平电梯中舞者”和“升降机中男孩”,还可以更清楚地看见该位“飞人”,不同的是“飞翔”姿态改为由右下向左上但无论是哪一种飞翔姿态,这位“飞人”,并未有在香港的制作中出现,是毫无疑问之事另一方面,EOB剧中每一场戏的时间长度,大部分都限定在20分钟左右,但当日“宇宙飞船”这场戏却只有12分钟!这两方面的资料证据可推断在香港“消失了”的8分钟便是“宇宙飞船”中的“飞人”宇宙飞船”是第四幕第三场,也是作为尾声的“膝剧5”之前的一场,全剧的最后一场,也可以说是整部歌剧的高潮现在“飞人”没有了,留下的却是细小飞机模型在钢丝的牵扯下,自右下面斜斜地向上横越舞台的画面,颇有点儿“儿戏”的荒诞感觉,有点儿“反高潮”但无论如何,这几分钟的缺失,确是难以补救的遗憾,对于怀抱着“朝圣”心理入场的香港观众,那就更可不是味儿了。
永远不知道这个缺失的真相,当然不会有遗憾感觉,但真相难保会到某一天知道,那就只能向“阿Q”学习,自我解嘲:“这样就可以有理由有机会时再看一次了话说回来,要有机会再看一次EOB那可不是容易之事这个制作于1976年在法国艾维农艺术节(Festival d´Avignoon)诞生后,第一轮的巡演包括威尼斯、贝尔格莱德、布鲁塞尔、巴黎、汉堡、鹿特丹,最后回到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此后,EOB便只曾在1 984年和1 992年两度搬上舞台1 984年于布鲁克林音乐学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作为下一波艺术节(Next Wave Festival)节目时,安德鲁,德格罗特(Anclrexv cle Groat)的舞蹈改由文本作者之一的查尔特斯重新编排1992年在美国新泽西州(New Jersey)皮斯顿(Princeton)的麦卡特剧院(McCarter Theater)预演后,继续搬上德国法兰克福歌剧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国家剧院、西班牙巴塞罗那Liceo剧院,和马德里Vaguarcla剧院,并首次搬演到亚洲,在东京环球艺术(Artsphere)演艺中心登台,然后再回到纽约布鲁克林音乐学院和法国巴黎的舞台。
此番四度制作的版本,于去年1月在美国密执安州(Michigan)安阿伯(Ann Arbor)预演后,3月于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 Montpelliel-)世界酋演两场,随即搬上意大利雷焦艾米利亚一罗马涅区(Reggio Emilia)舞台,继而在伦敦(5月)、多伦多(6月)、纽约布鲁克林(9月)、加州伯克莱(Berkeley,10月),墨西哥城(11月),到今年1月在阿姆斯特丹演出六场后,3月在香港的三场表演,是该制作隔别29年后第二次在亚洲的演出香港演出后,下一站要到了月底至8月底才登陆澳大利亚墨尔本,10月11日至13日在洛杉矶为这次长近两年12个城市的巡演写下句号要追看这部至今仍具有让人感到震慑力量的现代经典歌剧,可说仍有机会EOB演出不多的原因,相信最大困难是制作费用在香港的演出最后上台谢幕的人数已有60多人,加上舞台上要动用大量科技含量颇高的技术,都是在财力保证下才能成事的要求为此,这次巡演便要经由九个组织机构来携手合作“投资”,才能成为事实同时,在香港三场演出,虽然很快已一票难求,但艺术节当局仍要作出补贴,不然每张门票的票价便非要提升到一两干港元,较现时最低200、最高780港元要高得多。
当然,即使该制作有机会再搬上舞台,观赏过的观众也不一定愿意再进入剧场去接受四个半小时的“折磨”长时间困坐,的确并不好受尽管整场演出可设半场小休,却仍采用现时异于一般演艺制作的方[来自Www.lw5u.coM]式,各幕之间采用有如“间奏曲”般的“膝剧”,将各幕串连起来,务求将整个制作一气呵成地,不间断地演出然而,在开场(指暗灯后正式演出)后经过七八分钟才让迟到者进场,此后即容许观众随时在剧场内进进出出如此设计,确是有异于正常的演艺节目,这便多少让人担心,这种“随时自出自入”的安排,会否引发“混乱”?会否干扰了观众的观赏呢?这同样是一个让人感到疑惑的谜团如就最后一场观赏所见,在开演后一个小时,第二幕最后一场(第二场)结束,第二个“膝剧”开始,有观众退场,有没有重返便难以印证个人做足“准备”,只在第三幕演完,为免患上“经济舱综合征”,曾起立离座,走到剧场走道边“舒展肋骨”看完全长十分钟的第三个“膝剧”,才在暗灯下坐回原座位该十分钟细心观察堂座的“空凳”,大概只有十多张,楼座情况便无法“报告”了同时,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中途离场,或如笔者离座于场内“舒展肋骨”的观众为数不多,堂座估计只有数十人吧,离场后未有重返的人数便更少了,所以演出过程的干扰不多。
如此看来,如果这个制作采用这种独特的“随时进出”设计,只在于“考验”观众的耐力,香港观众绝对能取得很高的分数,但相信这并非这一谜团的答案,就现实的情况来看,出于“生理”要求,当然不可能四个小时不让观众退场,但制作者显然是鼓励观众一口气看完,这样的目的以香港的情况来说是达到了其实,这个颠覆传统习惯的“场规谜团”,格拉斯在节目单上刊载的访谈中谈到今日观众对EOB的反映时,却可以找到点儿“蛛丝马迹”,他是这样说的:“我觉得他们的反映会跟1976年我们在艾维农演出时人们的反映一样:他们看完演出,说:‘这是什么鬼东西?’话说回来,我们也不知道这是什么鬼东西但人们坐在那里看了四个半小时你在看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去看,作品本身教你如何去看、如何去听这是一个专注的状态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是精神病学的一种形态作品和我们平时看待逻辑的方式迥然不同,它不需要任何强加的路数——最好不要有任何路数别忘了我们的文本作者之一,克里斯托弗.诺尔斯,是个有自闭症的聪明年轻人,没有什么套路能助你理解他的作品新的观众通常难以相信《爱因斯坦》是多么的新颖由此可见,EOB从创作、构想,到搬上舞台,不仅是欣赏指引无法提供,也全无观赏“套路”可循,要采用与观赏传统歌剧甚至一般演艺节目都不同的方式,要全身去感受,既然如此,观赏场规也刻意来个不一样的设计,加强观众抛开“正常”剧场观赏的心态,进入“一个专注的状态”,也就应是最主要的目的了。
当然,这个目的有没有达到,对观众的观赏心态发挥多大观赏效果,那也难有确切答案话说回来,罗伯特.威尔逊的舞台制作,对香港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他导演的歌剧、舞剧都曾在香港舞台上出现过说真的,单是威尔逊的导演、舞台上强烈独特的意象,给人的感觉往往“强烈多于谜团”,但这次加上格拉斯的音乐和查尔特斯的舞蹈,舞台上的意象尽管仍然是无比强烈,但由此掀起谜团也同样多且浓了尽管现代歌剧的谜团,往往可以多方面解读,多角度观赏,也不应给予“答案”,但却大可分享一下个人的观感,尝试找出解读的方向首先,观众如果能在剧场暗灯正式开演前便进场,便能看到舞台上已在开演作为“前奏”的第一个“膝剧”舞台右前方特别规建出来,连接到乐池边的方形小演区,便是第一至第四个“膝剧”的演区一男(黑人)一女(白人)歌唱演员,唱出有如念诵的简单重复有变化、持续不断的“歌曲”,此时剧场内亮着大白光,可专注细读节目单内提供的内容,包括中英对照,有七页篇幅的格拉斯访问,这对了解格拉斯的“简约音乐”(Minimalist)和EOB这个制作,肯定有所帮助其次,节目单中更列出其中多个场景的文本歌词,包括第一幕的“火车”、“审讯”,第三幕的“审讯/监狱”,和膝剧1、膝剧2及膝剧5。
这些文本歌词的内容看似“意识流”多于逻辑性,但仍可以触摸得到其中一些含义不过对观众观赏最有帮助的,却应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