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三虎治疗血管瘤经验1900字.docx
2页王三虎治疗血管瘤经验1900字 名医经验;王三虎;血管瘤;犀角地黄汤;归脾汤;一贯煎 毕业 血管瘤是由于血管组织的错构、畸形、瘤样增生而形成,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临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其中以原发性居多,这是由于人体胚胎时期血管网异常增生而形成,出生时就有;继发性多数在婴儿时期出现,病因尚不明确目前,中医对血管瘤的辨治尚缺乏系统认识广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广西柳州市中医医院肿瘤科王三虎教授从医多年来,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师古而不泥古的原则,不但对恶性肿瘤的辨治有独到见解,对许多良性肿瘤的治疗也有丰富经验笔者现举其治疗血管瘤验案3则,以期给读者以启发 毕业 1 犀角地黄汤治疗耳血管瘤 毕业 案例1:患者,女,16岁,2002年7月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皮肤红紫,且颜色逐步加深,多家医院诊断为“血管瘤”,并建议激光、手术等方法治疗,但患者因惧怕遗留疤痕而拒绝,故慕名前来试用中药治疗刻诊:右耳皮肤色黯红,无肿胀、发热、疼痛等不适,喜冷饮,舌绛,苔薄黄,脉弦微数证属血热血瘀治以凉血活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30 g,生地黄20 g,赤芍15 g,牡丹皮10 g,紫草12 g,大青叶20 g,槐花12 g,茜草10 g,柴胡12 g,黄芩12 g。
每日1剂,水煎服用药1个月后复诊,患者右耳颜色变浅,舌红,脉弦效不更方,嘱服原方半年后来述,前后服药150余剂,右耳皮肤几如常色 毕业 按:血行脉中,循环往复,全赖气血冲和血热既能使脉道受损,又能煎熬津液而致血液粘稠瘀滞,终使血行受阻,横生枝蔓王师抓住右耳皮肤色黯红和舌绛这两个主要证候,从血热血瘀立论,以犀角地黄汤为主方,加紫草、大青叶、槐花、茜草增强凉血活血之力,柴胡、黄芩引药入少阳经至耳全方药证相符,使血热得清,血瘀得化,从而血行顺畅,脉络通利,疾患自消 毕业 2 归脾汤治疗颈部血管瘤 毕业 案例2:患儿,女,9岁患者右颈部包块3个月,经某医院穿刺活检为血性物质,B超示“血管瘤”,建议手术治疗,家属要求保守治疗,于2006年4月2日前来就诊刻诊:右颈部拳头大肿块,质软,皮色不变,触之不痛,面色萎黄,平日进食偏少,余无不适,舌淡,苔薄,脉细弱细询其学习刻苦,结合面色和舌脉象,乃劳心思虑,损伤心脾,脾不统血,加之脾虚生湿,湿聚为痰,痰血互结,脉道迂曲,日久成团治当健脾益气,引血归脾,兼化痰浊予以归脾汤加减:党参12 g,炙黄芪30 g,白术10 g,当归10 g,炙甘草6 g,木香6 g,龙眼肉6 g,生姜3 g,大枣10 g,半夏10 g,白芥子10 g,川芎10 g。
每日1剂,水煎服2006年8月2日其父来,诉服药90剂,肿块消失 毕业 按:脾主统血,脾气虚则血失统摄,进而溢出脉外,往往引起多部位出血,临床上常用归脾汤收效本案以面黄、食少、舌淡、脉弱以及学习刻苦为依据,用归脾汤健脾益气,引血归脾,加半夏、白芥子化痰,川芎引药上行,终获显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