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物200505-明代斗彩瓷器概论_吕成龙.pdf

12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43282882
  • 上传时间:2018-06-0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770.25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84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色釉瓷 ,一类是彩绘瓷 彩绘瓷简称彩瓷 ,主要有青花 、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 、五彩 、斗彩 、珐琅彩 、粉彩等 其中青花 、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属于釉下彩 ,粉彩 、珐琅彩属于釉上彩 ,而五彩既有纯釉上五彩 ,也有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 由于斗彩亦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 ,因此 ,如何给斗彩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 使之与青花五彩区别开来 ,是研究斗彩瓷器的关键 一斗彩的定义及其与青花五彩的区别斗彩瓷器创烧于明代 ,已为世人所公认 ,但斗彩之名却不见诸明代文献 遍查明代谈瓷之书 , 都把斗彩称作“ 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 如成书于明嘉靖四十年( 1561 年) 的谷泰撰《博物要览》云 : “成窑上品 ,无过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 ,式较宣杯妙甚 ……五彩 ,宣庙不如宪庙 ……宣窑五彩深厚堆垛 , 故不甚佳 ,而成窑五彩用色浅淡 , 颇有画意 ……”再如明末沈德符( 1578~ 1642 年) 撰《敝帚轩剩语》曰 : “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 , 为今古之冠 如宣窑品最贵 ,近日又重成窑 ,出宣窑之上 ”清代雍正 、乾隆年间的宫廷档案中仍无“斗彩”之称谓 , 档案中涉及成化斗彩时使用的是“成窑五彩”之名 。

      如雍正七年内务府档案载 : “五月十三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 , 四月十六日太监刘希文 、王太平交来成窑五彩磁罐一件 , 无盖 传旨 : 着做木样呈览 ,钦此 ……奉旨 : 将此罐交年希尧添一盖 , 照此样烧造几件 ……” ( 《活计档 ·清档》造字第 3323 号) 再如《活计档 ·清档 ·乾隆记事》载 : “( 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初二日) 太监胡世杰 、张玉交宣窑青龙白地罐一件……成窑五彩菊罐一件 ,成窑五彩荷花罐一件 ,成窑五彩罐一件 传旨 : 着交唐英各照样配盖一件 ……”考斗彩之名 , 最早见于约成书于雍正 、乾隆年间无名氏撰《南窑笔记》一书 ,该书在谈“彩色”时曰 : “成 、正 、嘉 、万俱有斗彩 、五彩 、填彩三种 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 ,复入彩料凑其全体 ,名曰斗彩 填者 , 青料双钩明代斗彩瓷器概论吕成龙(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85·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 , 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 ,名曰填彩 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 ”晚清 、民国时的谈瓷之书对斗彩的解释常常是以音相呼 ,望文生义 ,莫衷一是 除斗彩之名外 ,又出现了“豆彩” 、“逗彩”等名称 。

      约成书于 1906 ~ 1911 年寂园叟撰《陶雅》卷下( 十三) 曰 : “何以谓之豆彩 ,豆者 , 豆青也 , 谓釉色之青如豆青者也 豆之青者有深有浅 ,厥色以至有不齐 , 大氐淡于康窑之硬绿也 纯色曰豆青 ,杂以他色曰豆彩 康窑之仿明人物颇多绘画豆彩者 , 大氐杂彩花纹 ,独以豆青一色占其多数 ,故别其名曰豆彩 豆彩始于康熙 ,盛于雍正 , 而式微于乾隆 , 嘉 、道以后 , 殆未之见也……遂有曰豆彩为逗彩者 ,言其彩色碎点姘逗而成者也 亦名之曰斗彩 , 言其杂彩鳞比 ,若斗者之争竞激烈也 ”1912 年刊行的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 卷二十四) 曰 : “何谓豆彩 ? 盖所绘花纹以豆青色为最多 ,占十分之五 、六 ,故曰豆彩也 或称斗彩 ,谓花朵之攒簇有类斗争 或称逗彩 , 谓彩之骈连有同逗 实则市人以音相呼 ,辗转讹述 ,殊非正诠 ……”直至 20 世纪 70年代 ,日本出版的杉村勇造编《陶瓷大系 — — —清代的官窑》一书 ,对斗彩的解释仍沿用《陶雅》 、《饮流斋说瓷》中的说法 ,书中曰 : “斗彩 ,始自明代斗彩瓷器概论·86 ··2 0 05年 第 5期文物成化时期 ,这是一种柔润 ,实有光泽的五彩 ,其淡绿色彩与蚕豆相似 ,故亦称豆彩 。

      ”也有人认为江西方言中 ,“斗”与“凑”发相同之音 , 故斗彩即“凑彩” ,有“凑合”之意 考晚清 、民国以来的一些谈瓷之书之所以将斗彩说成“豆彩” 、 “逗彩” ,进而望文生义 ,妄加解释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明 、清官窑斗彩瓷器大多深藏于皇宫中 ,外人难得一见 今天 ,大量的明清彩瓷摆在我们面前 ,为我们深入研究斗彩瓷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究竟什么是斗彩 ? 它与青花五彩又有什么区别呢 ?明代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所产瓷器品种繁多 ,开一代未有之奇 , 各种彩绘瓷器相继诞生 为了便于研究 , 就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以示区别 18 世纪《南窑笔记》的作者按彩绘工艺从明代彩瓷中划分出“斗彩” 、“填彩” 、“五彩”三种 ,在当时的情况下已属难能可贵 ,也为彩瓷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今天看来 ,《南窑笔记》的划分缺乏严密性 例如《南窑笔记》对斗彩的解释是“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的半体 ,复入彩料 , 凑其全体” , 但仔细考察可以发现 ,这一过程的实现 ,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工艺途径 : 一种是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或局部 ,其余部分也以青料双钩轮廓线 ,·87·施釉烧成后 ,再在釉上按青花轮廓线填以各种釉上彩 ,凑其全体 , 成化斗彩使用的即是此种技法 。

      另一种也是先于坯体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或局部 , 但其余部分不用青料双钩轮廓线 ,而是施釉烧成后 ,再在釉上用钩线填彩或没骨画法凑其全体 , 嘉靖 、万历青花五彩使用的即为此种技法 彩绘工艺不同 ,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就不一样 对第一种技法来说 ,釉下青花在画面中起主导或骨架作用 ,诸多釉上彩色附丽于釉下青花 , 遂使整个画面具有鲜丽清雅之美 对第二种技法来说 , 釉下青花只是作为画面的一种颜色( 蓝色) 使用 ,同时为釉上彩绘起定位作用 ,因釉下青花与釉上红 、黄 、绿等彩色处于同等地位 , 故对画面热烈华丽的艺术效果无多大影响 今人一般对以第一种技法描绘的彩瓷称为“斗彩” ,而对以第二种技法描绘的彩瓷称为“青花五彩” 从彩绘工艺和所产生的效果看 ,《南窑笔记》所说的“填彩”可归入“斗彩”明代斗彩瓷器概论·88 ··2 0 05年 第 5期文物中 , 而《南窑笔记》所说的“五彩”概念应进一步扩大 , 即应包括纯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种 从现存实物资料看 ,“双钩填彩”是斗彩瓷器上最基本的装饰技法 , 根据所绘物象不同 , 再辅以“点彩” 、“染彩” 、“覆彩”等技法 鉴于上述原因 , 我们可以为“斗彩”作出新的定义和解释 : 斗彩是一种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 ,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彩瓷装饰新工·89·明代斗彩瓷器概论·90 ··2 0 05年 第 5期文物艺 。

      它是先在成型好的坯体上以青花料钩描图案轮廓 ,或在此基础上以青花料绘图案局部 ,罩透明釉经高温焙烧后 , 再在釉上以填涂 、渲染 、覆盖 、点缀等技法 ,按需要施以各色彩料 ,完成图案全样 复入彩炉经低温烘烤而成 ,从而产生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竞相斗妍的艺术效果 斗彩与青花五彩的主要区别是 : 在斗彩瓷器上 , 釉下青花是起主导或骨架作用 ,青花已构成整个图案的框架 ,或者说是白描样稿 ,因此 , 斗彩的半成品( 即未施釉上诸彩时) 是一件图案完整的淡描青花器 而在青花五彩瓷器上 ,釉下青花只是作为一种颜色来使用 , 同时为釉上绘画起定位作用 ,所以青花五彩的半成品 , 是一件图案不完整的青花器 应当指出 ,万历时有一种大葫芦瓶 ,外壁所绘图案有花鸟 、竹鹊 、狮鹊 、缠枝花等 ,通体以釉下青花描绘繁缛的纹饰 ,釉上只是见缝插针施以红 、绿等彩 ,此种器物在施釉上彩之前 ,已经是一件图案完整的青花器( 但不是淡描青花器) ,过去一直将这种器物定名为青花五彩器 ,但从其彩绘工艺及艺术效果看 , 与典型的青花五彩瓷器相比又有所不同 笔者认为 ,此类器物若定名为“青花加彩”似乎更妥 。

      二斗彩的起源与发展历史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囿于实物资料的限制 , 人们普遍认为斗彩瓷器始烧于明代成化年间 , 其后随着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遗址大量出土洪武 、永乐 、宣德 、正统 、成化时期的瓷器标本 ,为我们研究斗彩瓷器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现在 ,一部分学者依据新的资料 , 提出斗彩瓷器始烧于宣德的说法 笔者认为 , 不能笼统地讲斗彩始于何时 , 因为斗彩存在一个发生 、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现有的资料已经为我们展示出这一过程的全貌 ,即斗彩萌发于宣德时 ,发展成长于正统时 ,成熟于成化时 1988 年 11 月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遗址曾出土一件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红 、绿 、黄 、紫彩描绘鸳鸯莲池纹的宣德瓷盘[1], 西藏萨迦寺藏有描绘同样纹饰的宣德瓷碗[2], 一部分学者以此为依据 , 认为斗彩肇始于宣德时期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因为从彩绘技法看 ,这种彩瓷是先以青料在成型好的坯体上画出水波及鸳鸯的双翅 、头 、眼 、腿等部位 ,其他部分则用铁锥划出极细的轮廓线 ,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后 , 再在釉上按暗划轮廓线填绘红 、绿 、黄 、紫等彩 其彩绘工艺与典型的成化斗彩瓷器不同 。

      因此 , 笔者认为这类器物属于特殊的青花五彩瓷器 但其先在釉下暗划图案线条 ,再在釉上按暗划轮廓填彩的技法 ,对斗彩工艺的出现确实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8 年 11 月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曾在该市珠山以西明御器厂西墙外的东司岭发现一堆满瓷片的巷道 ,在正统地层出土了一件描绘鸳鸯莲池纹的碗和一件这种碗的半成品( 只绘青花 ,未施釉上彩)[ 3] 故宫博物院亦收藏一件这种正统官窑瓷碗[ 4] 仔细观察这种碗的彩绘技法 ,与上述宣德盘 、碗不同 , 它是在成型好的坯体上以青花单线钩出花茎 , 而除莲朵以外的所有纹饰均以青花料双钩轮廓线 , 罩白釉高温烧成后 , 再在釉上补画莲朵并按青花轮廓线填绘其他纹饰 这种正统官窑彩瓷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它使我们明确了成化斗彩瓷器上那种最常用的钩线填彩技法开创于正统时期 ,只是由于此种彩瓷上的莲朵及花茎尚未使用青花双钩轮廓 ,因此我们可以说它离典型的斗彩瓷器只差一步之遥 正因如此 ,笔者将正统时期称为斗彩的成长期 由于这种正统官窑彩瓷已基本从青花五彩中脱离出来 ,而更接近于成熟的斗彩 ,因此 ,笔者认为可以称其为斗彩 1987 年景德镇市珠山曾出土一件成化早期绘莲池鸳鸯纹的瓷盘[ 5],盘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 , 外围青花双圈 ,其彩绘技法完全模仿上述正统官窑斗彩碗 。

      可见 ,成化早期 ,斗彩技法尚未达到成熟 考古发掘资料证实 , 图案花纹完全使用青花料以双线勾勒的斗彩器 ,即成熟的斗彩器 , 始烧于成化晚期 至于斗彩为·91·什么会从宣德时的釉下暗划图案线条 , 发展到正统以后的以釉下青花双钩图案轮廓线 ,一般认为是借鉴了元末明初较为盛行的铜胎掐丝珐琅( 即景泰蓝) 工艺的缘故 斗彩工艺自成化晚期被完善以后 ,历正德 、嘉靖 、隆庆 、万历各朝均有烧造 ,且各具时代特征 成化斗彩 ,声誉极高 其胎体轻薄 ,胎质洁白细腻 ,釉色青白或乳白 , 釉质莹润如脂 纹饰美 ,画技高 , 彩料精 彩色艳而不躁 ,柔和悦目 在修胎工艺方面 ,注重边角的处理 ,表里精致如一 其总体风格是轻盈秀丽 ,恬淡雅致 ,精巧可人 ,玩赏性大于实用性 成化斗彩瓷器之所以能取得高度成就 , 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明史 ·食货志》载 : “成化间 ,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 ,烧造御用瓷器 ,最多且久 ,费不赀 ”刘新园先生根据景德镇考古发掘所获得的资料 , 并结合文献考证后认为 ,成化十七年至二十三年是景德镇御器厂产量激增 ,朝廷用于烧造官瓷费用急剧上升的一个特殊时期 ,著名的成化斗彩瓷器即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

      此时朝廷派往景德镇督陶的内臣( 太监),趁机贪赃枉法 , 作威作福 , 残害百姓 ,朝廷却听之任之 据《明通鉴》记载 ,成化十八年时 ,有一个叫应时用的武官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