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年柳诒徵研究综述范文.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追***
  • 文档编号:269924849
  • 上传时间:2022-03-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74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精选word文档 下载可编辑  [摘 要]柳诒徵是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活跃于学术、思想界三十多年,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即后来的中央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担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大二十年之久,为近代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柳诒徵先生一生勤于治学,著述宏丰,在史学理论、中国文化史、东南亚史、民俗学、方志学、图书目录学等多个领域均有杰出贡献柳诒徵先生诲人不倦,提携后进,为中国学术、思想界培养了一批重要学者本文梳理、总结了近三十年关于柳诒徵研究的主要成果,也提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学衡派;图书馆学  柳诒徵(1880—1956年),江苏丹徒人,字冀谋,号劬堂居士,中国近代杰出学者,在史学、教育学、图书馆学等多个领域具有杰出成就1915年,柳诒徵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后来的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任国文和历史教员柳诒徵先生以其深厚的学识、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南高师生的广泛尊敬,成为南高文史学科的灵魂人物之一柳氏门下俊彦云集,张其昀、缪凤林、陈训慈、郑鹤声、向达、胡焕庸等,均曾受业于柳氏门下著名学者吴宓曾这样评价“南京高师校之成绩、学风、声誉,全由柳(诒徵)先生多年培植之功。

      论现时东南大学之教授人才,亦以柳先生博雅宏通第一人1)1927年至1937年,柳诒徵担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在图书馆藏书建设、图书目录编订、读者服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48年,中央研究院选举院士,柳诒徵以其杰出的学术成就,当选为史学组的院士当时,史学组的院士仅为柳诒徵、陈垣、陈寅恪、顾颉刚、傅斯年五人无论是个人学术造诣,还是其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影响,柳诒徵都是一位值得深入研究的人物  一、柳诒徵研究的现状  1949年以后,柳诒徵逐渐被人遗忘1980年代以前,中国大陆几乎没有关于柳诒徵的研究著作1986年,江苏省镇江市政协举行柳诒徵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并编辑出版《柳冀谋先生纪念文集》(该文集被编入《镇江文史资料》第11辑)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京师范大学郑师渠教授先后发表一系列关于学衡派的著作,其中论述了柳诒徵的思想与学术贡献;1999年,南京大学中文系卞孝萱教授发表文章,介绍了柳诒徵的学术贡献和人格风范郑师渠、卞孝萱两位教授开中国大陆柳诒徵研究之先河进入21世纪,柳诒徵现就开始兴起,出现了一批学术论文和和研究专著中国大陆学术界关于柳诒徵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柳诒徵生平的研究,(二)关于柳诒徵史学思想及史学成就的研究,(三)关于柳诒徵与东南学术圈的研究,(四)关于柳诒徵与图书馆事业的研究。

        (一)关于柳诒徵生平的研究  孙永如先生的《柳诒徵评传》是关于柳诒徵生平与学术思想研究的第一步系统性著作该书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详细介绍了柳诒徵的生平事迹,论述了柳诒徵的三部重要著作《历代史略》、《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的学术价值,同时还论述了柳氏在目录学、版本学、书法、诗歌领域的成就范红霞的《柳诒徵文化思想研究》(2),深入研究了柳诒徵的中西文化观、史学思想、诸子学思想、道德思想和教育思想,是一部对柳诒徵的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力作孙文阁的《柳诒徵赴日事迹考》(3)介绍了柳诒徵第一次赴日的情况关于柳诒徵第一次赴日本一事,学术界存在两方面争议第一、赴日的具体时间问题有学者认为,柳诒徵第一次赴日本式1902年,也有学者认为是1903年该文作者经过多方面考证,认为柳诒徵第一次赴日本的具体时间是1903年第二、柳诒徵第一次赴日本是留学,还是考察?该文作者经过考证,认为是留学同时,该文还介绍了柳诒徵在日本考察的具体情况,并指出这次考察是柳诒徵“进行现代教育与学术活动的新起点”4)《陈三立、傅增湘等二十二人致柳诒徵信札的考释》,该文介绍了柳诒徵与陈三立、傅增湘、陈庆年、蔡元培、叶恭绰、邵元冲等二十二人的通信情况,是研究柳诒徵生平社会交往的十分重要的资料。

      李金坤在《柳诒徵与南社诗人的交谊述略》一文中指出“柳诒徵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国学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图书馆事业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与书法家,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5)该文详细介绍了柳诒徵与柳亚子、赵声等南社诗人的交往情况吴忠良的《柳诒徵与东南大学易长风潮》(6)发生于1925年的东南大学易长风潮,柳诒徵也参与其中这次易长风潮,直接影响了东南大学的兴衰走向,也影响了柳诒徵的人生事业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分析了柳诒徵参与其中的原因与具体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柳氏的生平事迹  (二)柳以徵的史学思想与治史成就  关于柳诒徵的史学思想,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以礼为核心之史”的思想、史德理论、历史正统论、通史理论、对进化论的反思、中国文化西被说等方面柳诒徵对中国传统史学的继承,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其“以礼为核心之史”的治史理念张旗的《柳诒徵对以礼为核心之史的论证》(7)从“史例与礼,史德、史识与礼”两个方面论述了柳诒徵的这一治史理念范红霞在《柳诒徵的史德论及其史学批判》(8)一文中指出,柳诒徵的史德理论,批判第继承了章学诚、梁启超的史德观,其史德理论有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强调治史对道德修养的作用;第二、推尊史书撰述传统中的昭信核实、存信存疑的史德;第三、以礼为核心的史德批判标准。

      侯德仁在《清末民国学人与历史正统论》一文中指出,“正统论是极富中国特色的历史哲学,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和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9)近代以来,多位著名学者对正统论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论述该文介绍了梁启超、章太炎、柳诒徵、蒙文通对历史正统论的论述,通过该文,我们能初窥柳诒徵的历史正统论思想郑先兴的《柳诒徵的通史理论及其实践》(10)一文,探讨了柳诒徵的通史观、研究方法及主要著作纪振奇在《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一文中指出“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被人称为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据此,要了解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学,就应该首先重点考察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观,并进一步研究他的文化史学的理论与方法11)该文详细探讨了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观,及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方法问题柳诒徵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远古到两汉的独立发展创造时期;从魏晋到明末,佛教传入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时期;从明末到今日,为西方文化输入,中印文化输入,而中西文化相交融的时期12)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史学为核心的史学方法论和文献学方法论于楠的《论五四前后史学界对进化史观的反省——以章太炎、梁启超、柳诒徵的史学思想为例》探讨了章太炎、梁启超、诒徵对进化论思想的吸收与调适。

      该文指出“柳诒徵是认真研究过梁启超的《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和章太炎《俱进化论》的,而他则借助中国传统思想中《易》以及《中庸》的思想,完成了对于进化史观的批判,其理论较章太炎平易近人,而且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13)田亮在《柳诒徵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一文中指出“作为民族主义史学的重镇之一,柳诒徵一向主张史学要为培养民族精神服务,三十年代他明确批评古史辨派的疑古为破坏古史,大力发掘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注重探寻汉唐盛世中国所以强大的因由,从而培养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柳诒徵在抗战时期的著述以及为光大民族精神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既是其经世致用学术思想发展的逻辑结果,更是民族危机下中国知识分子作出的自然反应他有关民族精神的论断,可为我们新世纪文化重建工作提供宝贵的借鉴14)探讨柳诒徵民族主义史学思想的另一篇重要论文是范红霞的《柳诒徵的爱国主义史学》(15),该文认为,柳诒徵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阐发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发挥历代治国良方,寻求治国之道;表彰民族气节,呼吁抗日救国  对于柳诒徵治史成就的探讨,主要围绕三部著作展开——《历代史略》、《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

      《历代史略》1902年撰写成书,1903年由江楚书局出版,采用新式体例编撰而成,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几部历史教科书之一孙文阁的《简论柳诒徵对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一文,探讨了柳著《历代史略》编纂的时代背景、体裁和内容、历史观、学术意义关于时代背景,该文指出,“柳诒徵编纂的《历代史略》,是在清政府实施新式教育的背景下,为新式学校编纂的教材,这是中国近代较早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之一16)关于体裁,该文指出,“柳诒徵编写的《历代史略》,实际上沿用了那珂通世《支那通史》的体裁形式,就是时间先后为顺序,以历史事件为叙述的内容,分章分节叙述的章节体17)《历代史略》的内容有一下新特点“第一、使用‘中国’一词,并进行界定;第二、采用新的历史分期法,将中国中国历史分为上世、中世、近世三个时期;第三、对于上古的历史,柳诒徵对没有史料可以确证的,采取了较为可观的存疑态度;第四、对文化、制度等内容的重视18)关于历史观,该文认为,《历代史略》的历史观变现为“中体西用”,具有“信古”、“崇古”的特点  近代中国,第一步中国文化史著作是林传甲的《中国文化史》,1914年由上海科学书局出版,但是,该书影响甚微,很少为世人所道。

      胡适、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之后,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也随之兴起,相关著作陆续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杨东纯的《本国文化史大纲》,常乃■的《中国文化小史》,陈国强的《物观中国文化史》,陈登原的《中国文化史》柳诒徵先生于1919年开始着手研究中国文化史,到1925年正式成书,在《学衡》杂志上连载刊登该书以其丰富的内容、精到的见解,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被誉为中国文化史领域的“开山之作”卞孝萱的《柳诒徵与》介绍了柳诒徵撰写《中国文化史》的时代背景、内容特色与学术意义该文认为,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有以下特色值得称道“进化的文化史观,强烈的民族意识,有益于世的著作宗旨,独到的学术见解19)吴忠良在《柳诒徵与》一文中,论述了柳诒徵撰写《中国文化史》的时代背景与学术诉求,同时指出,“因为该书系草创之作,作者本人也是身处于史学转型期,故在观点上矛盾之处甚多1、进化与倒退并存的文化史观;2、英雄史观与民本主义并存;3、信古与疑古并存20)该文还指出,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以民族主义为主旋律,“洋溢着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无线热爱,到处可见柳诒徵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21)  《国史要义》是柳诒徵1942年在中央大学历史学研究生班的讲义,1948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

      该书是柳诒徵多年治史心得的结晶,是一本很见“功力”的史学著作,全书分史原、史权、史统、史联、史德、史识、史义、史例、史术、史化十个专题,系统地论述了其史学思想王家范的《柳诒徵探津》(《史林》2006年6月)一文指出“本书(《国史要义》)的性质决非一般意义上的史学史或是血通论,透过史学要义的诠释,归宗于中国人本主义的弘扬,是为本书的主旨与之同类的著作,与其说是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毋宁说是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两者声气相求,互为奥援22)向燕南在《关于柳诒徵》(23)一文中认为,柳氏的《国史要义》,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精神,又回应了时代潮流;既没有某些守旧派的迂阔,也不似某些西化派的偏激,为如何实现中国传统史学的创造性转化,提供有益启示  (三)柳诒徵与东南学术圈  从事人物研究,既要对人物个体作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也要从其所处的社会网络圈加以宏观审视柳诒徵先生的一生主要活跃于东南学术圈,目前学术界往往将其归入两个学术圈之中学衡派和南高史地学派关于学衡派,南京大学沈卫威教授曾作文专门予以界定24)学衡派是指以《学衡》,及《史地学报》、《国学丛刊》、《文哲学报》、《国风》、《思想与时代》等相关刊物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共同体。

      它的主要成员包括刘伯明、吴宓、柳诒徵、梅光迪、缪凤林、张其昀、胡先■等人关于南高史地学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