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诗词赏析.docx
7页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诗词赏析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宋代: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译文 我来凭吊古人的陈迹,登上高楼,却落得愁闷无穷当年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今在何处?满目所见只是千古兴亡的遗踪夕阳斜照着迷茫的柳树,水边觅食的鸟儿急促地飞回窝中,风儿吹拂着高树,拂过荒芜的丘垄一只孤独的船儿在秦淮河中匆忙西去,不知何人把激越的寒笛吹弄 回想当年那功业显赫的谢安,晚年*在东山闲居,也被悲伤的筝声引起伤恸建功扬名的盼望都寄予在儿辈身上,漫长的白日只有消磨在棋局中说明心迹的宝镜已难于寻找,岁月又将无情地逝去,谁能劝慰我的情怀共饮酒一盅?早晨以来江上便狂风怒号,高浪似要翻倒房屋,真令人忧悚。
解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双调一百字,前后阕各四仄韵 赏心亭:位于建康下水门之上,下临秦淮河,是当时的巡游名胜,辛弃疾特爱登此亭远眺史留守致道:史正志,字致道,扬州人,高宗时进士,除枢密院编修宋孝宗乾道三年至六年(1167—1170)知建康府,兼建康行宫留守、沿江水军制置使留守,即行宫留守,宋室南渡初,高宗一度驻跸建康,故称建康为行宫 吊古:凭吊古迹 危楼:高楼,此代指赏心亭 斛:度量容器,古人以十斗为一斛 虎踞龙蟠:形容建康城地势之险要,气概之峥嵘 兴亡:指六朝兴亡古迹偏重于“亡” 陇:田埂,此泛指田野乔木:高大的树木 片帆:孤舟 喷霜竹:谓吹笛喷,吹奏霜竹,秋天之竹,借以指笛 安石: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风流:指谢安丰采照人,英才盖世 东山岁晚:谓谢安晚年 泪落哀筝曲:晋孝武帝末年,谢安位高遭忌 “儿辈”二句:言谢安将建功立业的时机都交付给儿辈,自己惟以下棋度日 宝镜难寻:喻知我者难觅 碧云将暮:言天色将晚,喻岁月消逝,人生易老。
杯中绿:杯中酒 波浪翻屋:形容水势汹涌浩大 赏析 登览怀古之作,往往以历史的变迁寄寓对国事的感慨,借古讽今,以雄深跌宕为胜对于知己的唱和之作,往往是心语的倾诉,以真诚深切为高要将这两种意思打和成一片,就需要糅合两种不同的美学风格,兼有雄深与温婉这是一种难以到达的妙境,而本词明显到达了这一境地此词分以下几个方面下笔:建康的地理形势、眼前的败落景象,并用东晋名相谢安的遭受自喻,表达词人缺乏知音同志之士的苦闷,最终用长江风浪险恶,暗指南宋的危局 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抒发内心感情基调然后再围绕主题,一层一曲地伸展开来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是说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闲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极多闲愁”,是故作轻松之笔,其实是关怀国事但身不在要位始终不能伸抗金之志的深深忧愁 四、五两句,采纳自问自答的方式,把“吊古伤今”落到实处虎踞龙蟠何处是”?问话中透出今不比昔的悲凉据《金陵图经》记载:“石头城在安康府上元县西五里诸葛亮谓吴大帝曰:‘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正由于如此,安康曾经成为六朝的国都但在辛弃疾看来,此时却徒留空名,和一片败亡的气息。
这里暗中,责备南宋朝廷不利用安康的有利地形抗击金兵、收复中原饱含感情的问答特别生动地勾画出词人大声疾呼、苦痛欲绝、生气填膺的形象兴亡满目”,“兴亡”是偏义词,侧重于“亡”字 “柳外斜阳”五句,是安康眼前的景象,把“兴亡满目”落到实处,渲染一种国力渐衰悲凉凄楚的气氛:夕阳斜照在迷茫的柳树上;在水边觅食的鸟儿,急促地飞回窝巢;垅上的乔木,被狂风吹打,飘落下片片黄叶;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漂泊在秦淮河中,匆忙地向西边驶;不知何人,吹奏起悲凉的笛声映入词入眼帘怎能不勾起忧国的感慨同时词人独选此景,也正是意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构思而言,上片三个层次,采纳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的笔法,连接极为严密而各个层次,又都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和强化主题 上片十句侧重于吊古伤今下片十句则侧重于表现词人志不得神、无法实现抗金国收河山壮志的愁苦,及其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下片亦分三个层次,前五句为一个层次,是曲笔次三句为一个层次,是直抒胸臆最终两句为一个层次,是比方各层次的笔法虽不一样,但能相辅相成,浑然符契 “却忆安石风流”五句,用谢安(安石)受谗被疏和淝水之战等典故前三句写谢安早年寓居会稽,与王羲之等知名文人,“渔弋山水”、“言咏属文”,风流倜傥逍遥潇洒。
借此表达自己本也可隐居安逸但忧国之心使其尽小国事,以至“泪落哀筝曲”晋孝武帝司马曜执政,谢安出任宰相,后来受谗被疏远 “泪落哀筝曲”,是写谢安被疏远后,孝武帝有次设宴招待大将桓伊,谢安在座桓伊擅长弹筝,谢安为孝武帝弹一曲《怨诗》,借以表白谢安对皇帝的忠心,和忠而见疑的委屈,声节大方,谢安深受感动,泪下沾襟孝武帝亦颇有愧色词人在此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曲折隐晦地表达未见重用志不得伸的情怀儿辈”两句,写谢安出任宰相未被疏前,派弟弟谢石和侄儿谢玄领兵八万,在淝水大败前秦苻坚九十万大军的事当捷报传到安康,谢安正在和别人下棋谢安了无喜色,仍下棋如故别人问谢安战况时,谢安才漫不经心的答道:“小儿辈遂已破贼这段历史,原来说明谢安主持国事,镇静与矜持可是,辛弃疾转变了它的原意,把词意变成:建立功名的事,让给小儿辈干吧,我只须成天下棋消磨岁月!不难看出,这里包含着词人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愁苦,同时也赐予议和派以极大的挖苦 辛弃疾为词气势不亚于东坡,但这里却屡用喻指,语含讥讽,可见长期的压抑使之极度愤懑,而面对现实除了无奈更别无他法 “宝镜”三句,笔锋又双从历史转到现实,词人用寻找不到“宝镜”、夜幕降落、无人劝酒,暗喻壮志忠心不为人知、知音难觅的苦闷。
宝镜”,唐李濬《松窗杂录》载秦淮河有渔人网得宝镜,能照见五脏六腑,渔人大惊,失手宝镜落水,后遂不能再得这里借用此典,意在说明自己的报国忠心保国之才无人鉴察刘熙载说:“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俚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姿是何敻异!”(《艺概·词曲概》)确实,“宝镜”三句,感情基调虽然悲愤沉郁,但词句却含蓄蕴藉,美丽动人 最终两句,境地幽远,寓意颇深它写词人远眺江面,看到狂风怒号,便预感到风势将会愈来愈大,可能明朝长江卷起的巨浪,会把岸上的房屋*这两句不仅写出江上波涛的险恶,也示意对时局险恶的忧虑 “吊古”之作,大都抒发感慨或鸣不平辛弃疾写得尤其胜利,感人至深《宋史》本传称其“雅善长短句,悲壮剧烈”即说明辛词此类作品的豪放风格 创作背景 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辛弃疾任建康(今江苏南京)通判,当时他南归已经七个年头,而他期望的抗金复国事业,却毫无进展,而且还遭到朝中议和派的排挤打击词人在一次登安康赏心亭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便写下此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