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宝相花设计方法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ocx

19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9077291
  • 上传时间:2022-06-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51.77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宝相花设计方法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焦振涛 陶欣子摘 要 宝相花是我国经典传统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造型与美感上别具一格,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融合的现象通过探讨宝相花纹样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设计再造方法,进而推演出这种设计方法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创新宝相花整体系统化的演绎过程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不断传承与发展的当代价值Key  宝相花;多元文化;文化复兴;设计方法引用本文格式  焦振涛,陶欣子.宝相花设计方法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创意设计源,2021(5):36-41.Abstract Baoxiang patter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classic traditional patterns. It is not only unique in shape and aesthetics, but also embodies the phenomen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in term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By discussing the design re-engineering method embodied in the gradual formation of the Baoxiang pattern,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this design method in contemporary China are then deduced. The overall systematic deduction process of the Baoxiang pattern embodies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continuou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cultures.Key Words Baoxiang pattern; multiculturalism; cultural renaissance; design method引言無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流行的纹样图案都或多或少在深层次上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状态。

      虽然宝相花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伴随着佛教的传播流入我国,但宝相花纹样的剧烈演变和发展主要是在唐代初唐时期,宝相花作为一个源自西域的外来纹样,它的本土化特征逐步增强,多种文化的融合使其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西域纹样在盛唐时期,宝相花纹样的中原特征已经盖过西域特征,可以说已基本内化成为了中原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宝相花纹样从诞生之初到鼎盛再到衰退的过程,是唐代中国多元文化存在的见证,宝相花纹样本身也是文化融合的象征性产物而在现代中国,多元文化仍然存在于群体与群体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甚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唐朝国力强盛时期,外来文化不仅没有造成所谓的“文化入侵”,反而使当时的中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壮大所以对传统纹样进行研究,掌握它们的形成历史和设计方法,可以使我们在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传统文化参与到当今的文化融合中,从而迸发出新的活力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这种吸收融合了多元文化的设计方法运用到当今的设计创新中这种方法也能够对如今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使中华文化具有当代生命活力,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一、源远流长的宝相花纹样(一)文化融合的开端:宝相花传入中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宝相花纹样逐渐开始形成。

      在此之前,中原地区大面积应用的是其原有的传统纹样,例如云纹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战争频发,民不聊生但是,由于佛教文化中的神之国度,满足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渴望,因此,对于统治者来说,借助佛教文化可以维持民心与社会稳定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蓬勃发展,此时诞生了数不胜数的相关艺术作品,比如著名的龙门、敦煌和云冈三大石窟同时,佛教艺术文化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加,如果说石窟佛像属于宏大庄重的艺术作品,那么传统纹样则是可以将生活美学融入寻常百姓家的文化艺术宝相花最初正是佛教装饰艺术的产物,“宝相”一词出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齐王简《头陁(陀)寺碑文》“金资宝相,永藉闲安,息了心火,终焉游集”[1] 宝相花象征着佛、法、僧三宝的庄严相,当它传入中原时,保持了最初佛教莲花的版本二)文化融合的过程:与中原纹样相结合历史上将唐朝开国到贞观称为初唐时期,此时中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蒸蒸日上唐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活动也愈加频繁,尤其是在有着“文化十字路口”之称的敦煌从敦煌莫高窟的装饰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气象一新的面貌,新的元素、图案不断汇入,不仅有中原的特色,还有西域的特色自此,唐代的装饰图案风格开始逐渐变得华美,绘图样式也更加丰富,这也反过来对佛教的装饰图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时的宝相花纹样以“十”字形为基础,主要以四瓣花为主,已经初步显现出了宝相花的特征[2](见图 1)。

      但是在造型方面,这一时期的纹样融合相对较生硬,一些纹样的融合不够自然,如莲花纹、云纹、葡萄纹、石榴纹等尽管如此,这样的纹样相比起之前的单一花朵图案,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此时,宝相花纹样已经初步成型,为后来盛唐时期的发展扩宽了道路三)文化融合的鼎盛时期:宝相花的富贵吉祥之相随着唐王朝的稳定和繁荣发展,丝绸之路畅通无阻,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在河西走廊交汇这一切的发展,离不开唐朝文化的全面开放政策,这样的政策以及欣欣向荣的经济,使唐朝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都变得更加开放,民族主义和排他性逐渐减弱宽松自由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唐代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外来文化也为文化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契机有一个现象可以看出此时文化交流的频繁,即长安的胡风盛行盛唐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此时的文化艺术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发展,来自不同民族国家的装饰图案在此汇聚,无论是中原地区还是敦煌,装饰图案都显得生意盎然在繁荣的盛唐,胡风盛行却没有使中原文化有损、易主或消灭,而是凭借着强盛的国力以及坚定的文化自信,借助外来文化,丰富了中原文化自身,使中国装饰图案体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样融会贯通的艺术手法,在侧面上也是对唐代经济社会、精神发展的完美体现。

      从贞观到开元,装饰图案艺术元素众多,技巧成熟,华丽无比,达到了之前朝代所未曾有过的高度在题材与审美、构成与表现上,盛唐宝相花纹样与之前有着很大的区别,此时的宝相花纹样,设计精巧、层层分明、中心对称,完美地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形式美感[3](见图 2)中国的“中”表示天地之中,源自于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天与地的观察,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中国形式审美的核心所在这一时期的宝相花纹样,体现了中国人立于世界之中的坚定与自信,文化视觉形式既繁复又稳健,结构庄重宏大,是唐代国力强盛的体现此时的宝相花纹样,早已不是单纯的自然图案或宗教图案,来自中原的工匠们赋予了宝相花新的内涵,并逐渐内化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传达着世俗化的中原文化内核四)由盛到衰的宝相花不幸的是,盛唐的繁荣只持续到了天宝时期,随着唐玄宗的统治由开明到昏庸,唐代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和显露,制度的缺陷也最终酿成恶果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王朝由盛转衰而在西北地区,民族矛盾的增加,关系也不像之前那样密切,反而更加紧张战乱的爆发使得丝绸之路不再畅通无阻,民族文化交流的频次也逐渐降低甚至中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宝相花纹样也不复盛唐的富丽堂皇,变得更加简约、雅致。

      产生这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原文化影响力式微,逐渐转向宋代纤巧秀丽的审美取向[4]总的来看,宝相花纹样的变化由诞生之初的宗教图案,到后期与中原文化的结合,宗教性减弱,世俗性增强,然后随着中原文化的衰落,宝相花纹样逐渐转向简洁化的特征但是,宝相花曾经蕴含的民族精神将在当代得以传承和演绎,复兴曾经中华民族的光辉时刻二、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和合设计方法宝相花并不是在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花种,而是古代匠人通过融合不同花卉的特征创造出的精神花朵,这也体现了古代匠人和艺术家们非凡的创造力莲花纹和连珠纹均是随着佛教的传播流入到中国的纹样,莲花纹源自于古代印度,象征着纯洁,因此在佛教纹样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连珠纹源自于波斯地区,代表着波斯文化,连珠纹通常是大小一致的小圆珠,按照圆形或者线条进行排列这些纹样在流入中国之后,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进行本土化,与中原本土的石榴纹、云纹相互融合,形成了唐代典型的“团窠”类宝相花纹样宝相花纹样的花心图案主要由莲花纹、牡丹纹、石榴纹等多种花卉组成,花瓣形式有对勾瓣、侧卷瓣、云曲瓣[5]总的来说,宝相花纹样的形成综合了多种纹样的特点,建构了一种多元文化融合、博采众长的和合设计方法和合设计方法的基本步骤:(1)文化元素提取;(2)中式造型的重构;(3)一体之合的动态构图。

      和合设计方法展现了从个体到整体、层层迭代递进的系统设计思维方式,也体现了时空交错、网状链接、复杂宏大的和合世界观一)文化元素提取琳琅满目的各种纹样元素,经由河西走廊来到了中原大地,汇聚而成了繁花似锦的纹样王国,也给这些“外来纹样”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核这些纹样来自于世界各地,例如忍冬纹,来自于埃及和伊拉克;葡萄纹、葡萄藤蔓纹来自于中亚地区;莲花纹、卷草纹来自于古代印度;连珠纹来自于波斯何晏的《景福殿赋》中有一句“不饰不美,不足以训后而示厥成[6]意思是装饰图案是群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识别不同文化重要的参照物之一这些不同元素融合于宝相花纹样中,使得世界各地汇聚于中原的文化不断迭代更新,最终被中原文化所吸收、融合,成为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美学理念宝相花纹样中的元素广纳天下,在主体上以团花为主,融合了忍冬纹、葡萄纹、莲花纹及卷草纹等纹样由忍冬纹和石榴纹演化成“侧卷瓣”、如意云纹演化成“对勾瓣”、牡丹纹演化成“云曲瓣”另外,盛唐缨络饰物中有桃形花瓣元素,形成四种花瓣的表象特征可以说,缨络饰物是宝相花纹样设计方法的延展,例如首都博物馆藏的元代青白釉水月观音像(见图 3),菩萨胸前佩戴的项链由三层连珠纹样式组成,其中缨络装饰物正中为一个正方形花蕊和圆花形组成,左右饰桃形花瓣,花瓣呈平均对称形式构成。

      二)中式造型的重构宝相花在造型上浑圆饱满,富丽堂皇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异域文化汇聚在中原大地之上,影响着百姓们的文化生活因此,在开放的文化环境下,唐代的宝相花纹样最为华丽、丰富从发展上看,初唐时期宝相花造型基本上是在石榴花的基础上进行微小的变化随后,宝相花的造型逐渐变得越来越华丽,诸多纹样在其中融合的更加浑然一体到了盛唐时期,宝相花纹样的造型也如同当时的唐代一样生机勃勃、充满朝气、结构严整,体现了唐代中国的大国风范诸多文化融合在此纹样中,充分体现了唐王朝包容开放的态度这样的艺术造型源于自然,同时又不断被艺术家们尝试重构新的造型从总体上看,宝相花是一种从中心向外的中心对称放射状图形在造型上主要有圆、方及菱形,其中圆形占了绝大多数团花造型的宝相花给人以饱满圆润之感,其他造型的宝相花也显现出结构繁复、元素纷繁而又富贵饱满的形象特征盛唐之后,由于牡丹造型的加入,花瓣越来越多,更是显现出宝相花的华贵吉祥之感中式造型的重构是从天国降到人间的世俗化过程,从神性到人性的转化,重构出幸福美好的人间世界在这一点上,宝相花的重构过程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年画的艺术生成过程一致,通过花开富贵的吉祥寓意,展现中华民族的华美盛世。

      并且,宝相花的造型是基于佛教立体意识造型与中国平面化造型语言的融合重构,更具有和合之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