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doc
25页公共事件背景下微博现象与公共领域的形成以南平校园凶杀案为例[摘要]作为Web2. 0社会当下最新最流行的网络媒介,微博不仅改变了以往的 传播格局,在共享与传播“我思、我见、我说”之中,微博也改变着我们的社会 生活一双手虽然小,但无数双手彼此关注、评论和转发,便链接起整个社会的 神经末梢微,不是弱小和卑微,是个体被看见,是“公众”的发声微I•専的兴 起,突出反映了网络的发展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从网下延伸到网络空间这 一新的社会现实本文在借鉴和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南平校园凶杀 案”为例,在社会学的视野下对当下公共事件背景下微博现象与公共领域形成的 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通过个案研究,将搜集到的网络质性资料和哈贝马 斯公共领域的理论结合起來,从“形成公共领域的三个条件”角度进行分析,提 出微博作为一种沟通载休,使得公共领域的形成成为可能一基本结论作者认为, 如果说哈贝马斯理论小的“公共领域”更多的是具有一种理论批判意义,那么当 下微博传播的发展则为公共领域的拓展提供了一种大众舆论与公共参与的新途 径[关键词]:微博、公共事件、话语权、公共领域第一章研究问题的提出1・1研究问题的提出近年來,互联网的发展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也随Z带来了迅速而巨大的 社会影响力,广泛影响着社会生活。
进入Web2.0吋代,大量的社会性应用软件 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而口前最引人注口的莫过于微博自2006年起最早最著 名的微I専Twitter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爆发式增长和流行后,国内也相继涌现了大 量类Twitter网站运营微博由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0中国 微博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到 12521.7万人1其中2009年8月14仃曲著名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岀的微博服务在 短短数月内一跃成为了口前中国用户人数最大的微博产品,截至2010年3月, 新浪微I■専用户已经超过500用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 询公司和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117人参加),69.0%的人关注微博 25.6%的人已经使用微博,43.4%的人正打算用可以说,微博已经止式进入中 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今天,你'围脖'了吗? ”成为了最新的R常问候语 被中国网民亲切的称呼为“围脖”的微博,作为网络吋代又一新锐元素,无意却 必然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从2009年7月29日微博鼻祖Twitter把首页那句经典的“你在做什么? ” (What are you doing?)的问句换成为一,个祈使句:“分享和发现世界各处正在发生 的事。
''(Share and discover what's happening right now, anywhere in the world.), 到伊朗抗议活动由于Twitter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被称为一场“Twitter革命”, 我们可以看到,微傅在平时也许是一个便于“围观”的散漫电子社交村落,但在 重大新闻发生或社会问题凸显时,它又成为信息中心,以前所未有的高效集聚、 吸引并号召其用户参与到信息传播和舆论扩散中来可以说,当卜•国内外的每 一重大事件,几乎都在微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讨论那么,这样一种 微博现象能否形成-个信息吋代的“公共领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en/o/2010-12-28/155321721283.shtml2 .en/s/m/2010-04-17/05192932444.shtml1.2本研究的意义正如而吉登斯在《现代性和自我认同》中所说的那样,由于高科技所导致的 时空关系的扩张和自我认同在地方化与全球化辩证两极小的重组,现代社会学的 研究主体受到了挑战而信息时代的后现代社会学,“说到底就是网络社会学”夏学銮,2004)当代许多学术性及一般性评论都倾向于认为网络将在21世纪 导致广泛的社会变化,同时我国目前处于快速的社会转型期,互联网对于当下中 国社会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
因此,本文尝试在社会学的视野下结合社会学中公 共领域理论对微博形成公共领域的可能性进行探讨研究本研究可以说是网络媒 介建构公共领域的研究中的一部分和延续,对于整个宏大的研究体系具有一定的 实证意义和启发作用此外,笔者还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研究,引起人们 对“微博热”现彖背后社会意义的广泛关注,促进人们对公共事件发展的现实关 注与相关行动的社会参与,从而推动中国帀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的发展1.3本文的研究方法木文是一项以个案研究为方法的定性研究,作者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网络 信息资料收集的分析,来对公共事件背景下微博现彖与公共领域的形成可能进行 探索性研究定性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取向《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 法》一文中,陈向明对定性研究的概念做出了一个初步的界定,即“定性研究方 法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 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t期的研究;其分析方式 以归纳法为主,研究者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 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通过证伪法和 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个人背 景及其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必须加以考虑;研究过程 是研究结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须详细加以记载和报道。
陈向明,1996)作为定性研究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是了解某一特定现彖(个人、事件、团 体),在其特定范围内、特定时间内的综合情况的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描述 性、启发性和渐进性的特点,着重于一种特定的情况、事件、或现象,对现实问 题进行研究,它的结果是描述性的,虽然其结论不能作为规律性的结论,但冇助 于研究内容的丰富和深入就本文而言,作为一种探索性研究,同时考虑到作为研究对象的“微I専”存 在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以及“公共领域”概念的抽彖性,选择个案研究为方法进 行定性研究,无论是从可操作性还是研究的效杲角度來看,都是较为合适的本 文选取“南平校园凶杀案”这一公共事件背景下的新浪微博() 作为观察对象进行个案研究,其中绝大部分分析研究的结果是描述性的,因此客 观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本研究可以看作是网络媒介建构公共领域的研究 的一部分和延续,对于整个宏大的研究体系具冇一定的实证意义和启发作用第二章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思路方法2.1核心概念的界定社会学概念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总是需要依据其使用情景来加以界定基于 这样的认识,我们需要对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基本概念,通过文献冋顾进行必要的 界定1、网络社会现有的相关文献中,“网络社会”的指涉可大致归纳为两类:作为一种新社 会结构形态的“网络社会” (network society)和基于互联网架构的电脑网络空 间(cyberspace)的"网络社会99 (cybersociety) 0 但此“网络社会” (network society)非彼"网络社会” (cybersociety),尽管在中文上是同一“能指”,但 齐有不同“所指”。
郑中玉、何明升,2004)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网络社会”, 采纳的是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的界定卡斯特没有对什么是“网 络社会”进行明确定义,但是在书的结尾他还是试图得出一个综合性结论:“作 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 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 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虽然社会组织的网络形式已经存在于其他时空中,新 信息技术范式却为其渗透扩张遍及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网络化逻 辑会导致较高层级的社会决定作用甚至经由网络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利益:流动 的权力优于权力的流动在网络中现身或缺席,以及毎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 动态关系,都是我们社会中支配与变迁的关键根源: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个社会 为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 o?,(曼纽尔•卡斯特,2001:569)因此在此意义上 的“网络社会”中的“网络”,并非特指互联网,而是指“一组相互连接的节点” (曼纽尔•卡斯特,2001:570)o不同于卡斯特所言的“网络社会”在这一信息化社会的共同的社会结构形态 本文在研究中所采用的是后一种“网络社会” (cybersociety),即“它是在互联 网架构的网络空间中产生的社会形式”(郑中玉、何明升,2(X)4)o事实上,互联网 这样一个去中心的、在任何节点都可以沟通的信息网络媒介,也充分体现了卡斯 特所言的“网络化逻辑”的结构形态。
因此,本文所运用的网络社会(cybersociety) 概念,“既是网络社会的逻辑缩影,也是一个已经具有独特'实在'的社会场域 (郑中玉、何明升,2004)这样一种“网络社会”,其主要特征包括自主性——网络 行动者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都能“自己为自己作主”;开放性——网络行 动者可以将观点、思想融汇到无限的网络群体Z中,这些观点、思想将随网络信 息的流动,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共享性——网络行动者可共享网络社会的各种 资源,拥有各种网络信息(注:上述特征是“网络社会”的一种理想形态)此外,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方面,一些学者认为,网络社会是现实 社会的延仲,并依存于现实社会同时网络社会以信息“交互”为主,当网络社 会的“信息交互”转变为其它方式或形态,人们的互动过程便转移到或重新回归 到现实社会中夏学銮指出,作为一种社会建构,是虚拟和现实续谱的网络社会, 同吋包含了这一续谱的两种属性说它虚拟,是因为网络时空的存在;说它现实, 是由于网络行动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这一基本背景假设有助于我们发现网上 行为和网下行为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需耍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国家的现实 社会中木身就存在着二元结构、两极分化和阶级对立等不公止情况,而这种社会 现实投射到互联网上,就会形成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分裂。
夏学銮,2004) 这也是当下中国的的现实情况2、微博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译门于英文单词micro-blogging,是一个基于用户 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町以通过电脑网络、短 信或上网等各种客户端查看页面,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内容,并实现即 时分享从微I■専的发送特性上来看,微I■専具备了4A的元素(Anytime, Anywhere, Anyone, Anything),成为一种流动的互联网装置孙卫华、张永庆,2008)微博概念,最早来口美国人Evan Williams, 2006年3月,其策划的名为Twitter 的网站正式上线,成为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根据相关公开数 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7年后国内 相继岀现了类似的微I■専网站,如饭否(关闭)、叽歪(关闭)、腾讯滔滔、嘀帖(关 闭)等,在界面、操作方式等方面也与Twitter比较接近,而新浪微博 ()是国内目前用户数量最人的微博产品本为在研究中主 要选择新浪微博为代表作为微博的具体经验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分析以新浪微傅为例,它的基本功能包括了发布功能(用户可以发布内容)、转 发功能(用户可以把喜欢的内容一键转发到自己的微博)、关注功能(用户可以 对喜欢的用户关注,成为用户的“粉丝”,可以随时随地接受该用户的所有信息) 以及评论功能(用户可以对任何用户的任何一条微博进行评论)。
其主要特点冇: 第一,信息发布门槛极低——每条微博不超过140字,内容不限,所见所闻,所 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