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综述.doc
7页中国世界遗产地武夷山旅游发展综述摘要: 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对旅游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后,往往成为旅游热点但从总体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水平还很低,难以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应有的作用近年来世界遗产地旅游越来越热,有些遗产地的环境保护工作令人担忧有些人甚至认为世界遗产地不应该发展旅游从根本上来说世界遗产与旅游开发这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严重的对立问题本文以武夷山为研究对象,分析世界文化遗产深度开发的路径本文在分析中国世界遗产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遗产旅游的研究方向和观点,主要有遗产地旅游者及旅游流研究、遗产地旅游资源研究、遗产地旅游生命周期及演化研究、遗产地旅游容量及生态环境研究 、遗产地旅游形象策略研究、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研究、遗产地资源市场的经营研究、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来未来我国遗产地旅游研究的展望关键词:中国世界遗产地;综述;旅游发展1 引言1972 年 11 月 16 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17 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试图通过国际公约 ,来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及文化遗产。
在《公约》中这样定义世界遗产: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 ,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1】 从 1987 年我国第一批世界遗产诞生到 2010 年,中国已有 40 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见表 1遗产种类 数量 具体遗产地世界文化遗产 28长城 ,北京故宫 ,北京颐和园 ,北京天坛 ,敦煌莫高窟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孔府、孔庙、孔林 ,武当山古建筑群 ,西藏布达拉宫和大昭寺 ,平遥古城 ,丽江古城 ,苏州古典园林 ,明清皇家陵寝 ,龙门石窟 ,大足石刻 ,都江堰 —青城山 ,皖南古村落 —西递宏村 ,山西云冈石窟 ,澳门历史城区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河南安阳殷墟 ,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 ,福建土楼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庐山风景名胜区 安阳殷墟 山西五台山世界自然遗产 8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黄龙风景名胜区 ,三江并流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江西上饶三清山 ,“中国南方喀期特”地形地貌奇观 中国丹霞地貌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 泰山风景名胜区 ,黄山风景名胜区 ,峨眉山 ———乐山大佛 ,武夷山世界遗产资源 ,为所在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旅游客源 ,随之而来的就是源源不断的旅游收入。
然而,在遗产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所暴露的法律制度不完备和管理不完善问题日趋突出,缺乏约束的利益驱动、过度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趋势导致了中国世界遗产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侵掠和破坏,近年来这一趋势非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呈进一步扩大之势地方政府重申报,轻管理,过度开发利用与被动保护等矛盾和问题愈加显现,保护与管理的任务日益艰巨而国内世界遗产地研究显得较为薄弱和滞后 【2】 2 我国世界遗产旅游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地旅游者及旅游流研究、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研究、遗产地旅游生命周期及演化研究、遗产地旅游形象策略研究、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旅游社区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有:2.1 遗产地旅游者及旅游流研究遗产地旅游者及旅游流研究: 陆林 【3,4】 以黄山为例,分析了山岳风景区客流特性和山岳旅游地旅游者动机行为张捷 【5】 等以九寨沟等为例探讨了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
崔凤军 【6】 等就泰山旅游需求时空分布规律及旅游者行为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郭英之 【7】 从区位条件出发研究了平遥旅游市场的时空分布规律、市场行为特征、旅游需求特征,阐述了平遥旅游业的市场细分目标和市场开发策略卢松 【8】 等初步研究了西递国内游客特征、旅游动机及旅游效果卢松 【9】 等以西递、宏村为例进行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2 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研究庞淑英 【10】 等采用“数据概化”的方法和特尔菲法构造出能充分体现各景观旅游地质资源特征的评价模型蒋晓伟 【11】 对庐山气候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王心源 【12】 探讨了黄山花岗岩石质旅游资源的形成过程与保护对策李程 【13】 探析了武当山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卢松 【14】 等从区位条件、村落设计、民居建筑、牌坊祠堂、水口园林、乡土文化等角度,分析西递、宏村旅游资源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地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总体定位和开发方向赵仁昌 【15】 等评价了青城山旅游资源美感环境质量2.3 遗产地旅游生命周期及演化研究陆林 【16】 通过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研究了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认为黄山、九华山已经经历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探索阶段、参与阶段,目前正处发展阶段。
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黄山、九华山向着生命周期成熟阶段演化是可能和必要的陆林 【17】 探讨了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2.4 遗产地旅游容量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陆林 【18】 实证分析了黄山区域环境效应保继刚 【19】 实证分析了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陶伟 【20】 对中国“世界遗产”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把握,揭示了遗产地采取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的必然性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分析了发展“遗产旅游”中应正确处理的三大关系,提出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寻求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陈来生 【21】 简述了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保继刚 【22】 通过对丽江古城等地商业状况,运用城市地租理论和集体选择理论,对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进行动态的分析,结论是在缺乏外来预见性的干预下,旅游商业化出现在历史城镇中不可避免崔凤军 【23】 等采取静态的模型研究方法,对泰山主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作出了系统测算,揭示了其时空分异规律,剖析了旅游环境承载力资源的利用强度,提出了旅游调控策略蒋文举 【24】 等分析了旅游对峨眉山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章锦河 【25】 等建立了黄山旅游生态足迹模型。
全华 【26】 等探讨了张家界水环境演变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林盛 【27】 探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关系2.5 遗产地旅游形象策略研究章锦河 【28】 等分析了安徽黟县宏村古村落的地理文脉、村落特性、聚落景观、市场感应等,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邓明艳 【29】 和崔凤军 【30】 等分别探讨了峨眉山和平遥古城旅游形象2.6 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旅游社区研究章锦河 【31】 通过对黟县西递古村落旅游地的实地问卷、访谈调查以及运用 spss 软件进行数理统计,从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等角度分析了古村落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及其差异,并探讨有关居民旅游感知的影响因素李玉轩 【32】 等建构了平遥旅游社区理念2.7 遗产资源的市场经营形式针对传统的政府既管理又经营的模式,在实践领域出现了转让经营权,景区经营公司上市等作法,王兴斌在理论界也提出了“四权分离”说、杨振之,马治鸾,陈谨提出“三权分离”说, “两权分离”说,以及由此延伸引发的“上市经营”说,此外还有“特许经营”说、 “产权分割”论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问题的核心就是管理权与经营权能否分离,产权与使用权能否分割。
关于管理权与经营权能否分离的争论,支持方认为从政企分开的发展趋势来看,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是必然的,但由于遗产资源的特殊性,经营企业必须持有特殊资质,现在有一些景区经营权与管理权不能分离是由于管理问题或者实际的操作问题,张凌云进一步认为,风景区行政事业管理的弊端很大,必须采取市场化运作,而组织旅游上市公司则是一种比较规范的市场运作模式反对方认为,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它具有全球或全国唯一性及不可重现造性,要避免产生类似“搭便车”的问题,由政府管理国家风景名胜区资源只能是唯一选择,并且,政府对国家风景名胜区资源只能是根据社会福利原则来实行使用分配,这是政府的责任,遗产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经营权与所有权是天然一体的, “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然导致遗产区管理转入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商业性旅游经营轨道其经营举措往往是与遗产保护背道而驰的 ”在能否上市的争论中,问题的症结集中在门票专营权是不是资源所有权的象征,门票经营转移是不是资源所有权的转移2.8 遗产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王林 【33】 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体系、行政管理体系、保护资金保障制度三方面,比较了中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的异同,提出了我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需要从制度上解决的一些问题。
吴必虎【34】 等针对目前我国世界遗产地在保护和旅游开发中的矛盾,从人口压力、遗产地的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压力、潜在市场需求以及世界遗产地保护的资金需求角度,运用空间结构、计量地理学理论以及地理信息系统、问卷调查等技术手段,证实中国世界遗产地面临着旅游开发的巨大需求,进而论证了在我国对世界遗产地加强保护的必要性陈耀华 【35】 等认为人们必须站在保存人类文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上,认清遗产本质,合理遗产地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并由国家成立专门的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制订相应法律,完善管理体制,才能正确处理目前存在的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并使中国的世界遗产得以永续利用张琼霓 【36】 探讨了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邓明艳 【37】 提出建立一套针对不同旅游利益主体,具有科学开发管理、传播和保护遗产文化、有效监督等功能的世界遗产教育体系,保护世界遗产杨丽霞【38】 等综述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童登金 【39】 认为由于遗产开发利用中的粗放型模式,造成遗产资源浪费、退化以及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调等现象已相当严重,加大保护管理工作已迫在眉睫目前急需解决的是遗产地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
遗产保护,法制先行张成渝 【40】 等分析了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阮仪三 【41】 ]分析了世界及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王景慧【42】 论述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郑孝燮 【43】 就加强我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防止“濒危”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范凌云 【44】 等指出旅游业的发展在弘扬世界遗产价值、为遗产地保护筹集资金的同时也给其保护工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存在遗产地过度人工化、城市化和商业化倾向,以及居民背离原有生活方式的问题建议减轻世界遗产地旅游压力;加强国家对世界遗产的直接管理;加快有关法律制定进程;做好世界遗产地的规划工作;加强公众保护意识阮仪三 【45】 指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政府的行为,保护遗产有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批评了把申报世界遗产当作是获得政绩和取得功利的态度和作法谢凝高 【46】 通过观察体验和对比国外国家公园的法规,深感索道对遗产的严重危害主要有:破坏地形、破坏植被与生态、破坏景观的自然美、加剧人流在山顶集中、误导游人贬低名山、不符合旅游的基本要求、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背道而驰指出,索道及其他商业性的游乐设施的出路,应选择风景区和世界遗产地以外适当地区。
张成渝 【47】 分析指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分别单向对应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而这一关系已在中国世界遗产地、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实际问题中显示出局限性中国当前的世界遗产申报、文物保护和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利用等重要问题,都需用“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双重原则来面对林幼斌 【48】 探讨了丽江古城保护和利用3 国内世界遗产旅游研究展望3.1 研究焦点和框架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遗产地在旅游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