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中医药治疗胆囊炎胆结石57例【临床医学专业论文】.doc
2页1中医药治疗胆囊炎胆结石 57 例【关键词】 胆囊炎【摘要】本文对 57 例胆囊炎、胆结石,使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总有效率 96.4%的经验,包括病理分析、治疗方法、方药作了介绍 【关键词】胆囊炎胆结石大柴胡汤清热消石 胆囊炎、胆结石系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笔者近几年来接诊治疗过 57例,疗效满意,现根据记忆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急性胆囊炎 21 例,常出现右上腹疼痛,体位改变和呼吸时疼痛加剧,右肩或后背部放射性疼痛,高热、寒战,并有恶心呕吐慢性胆囊炎 36 例,常出现消化不良,上腹不适或钝痛,并有恶心、腹胀及嗳气,进食油腻食物后加剧胆囊炎常并发胆结石,胆结石常促发胆囊炎胆囊炎胆结石,可引起心肌缺血性改变,诱发冠心病,出现胆心综合征 “B 型”超声检查,胆囊壁增厚,胆囊收缩不良,有胆石的可显示胆石的大小血液化验白细胞增高57 例患者中,有 8 例结石较大(超过黄豆大) ,动员住外科手术治疗,余 49 例用中医中药治疗 2 治法及药物 治疗上,以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消石通便为原则 2.1 中医中药治疗以大柴胡汤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柴胡 15g、黄芩 9g、芍药 9g、半夏 9g、枳实 9g、大黄 6g、生姜 15g、大枣 15g。
痛甚加玄胡索、川楝子;便秘者适当增加大黄、枳实分量;并发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滑石;并发黄疸加菌陈、山栀子每天 1 剂,煎 2 次,日服 2 次,七天为 1 疗程服药期间,禁食油腻、辛辣及饮酒 2.2 典型病例罗××,男,52 岁,农民,于 2003 年夏来院就诊,主诉:右上腹疼痛,进食油腻或情绪不畅即发,反复发作一年余近日劳累后上腹疼痛,牵引腰背及右肩部,发热、口苦、恶心呕吐,便秘尿黄检查:舌红、苔黄、脉弦数,探热 38.5℃,血检白细胞较高, “B”超报告为胆囊炎、胆结石(小) 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并有胆结石处方:大柴胡汤加银花 10g、连翘10g、金钱草 25g,大黄增至 8g、滑石 10g,连服 5 剂后,疼痛缓解,呕吐停止再按证加减,连服二星期,症状全消失,血液检查正常, “B”超复查未见结石,胆囊炎胆结石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3 疗效及疗效标准 57 例中,动员进外科手术治疗 8 例(胆石较大) ,全部痊愈余 49 例用中2医中药治疗,36 例痊愈(症状消失,血液化验及“B”超检查已正常,一年未见复发) ;11 例显效(症状缓解,血液化验正常, “B”超胆囊壁略厚,右上腹有时不适或食欲欠佳) ;无效 2 例(症状未缓解,病情反复,转用青霉素输液治疗) 。
总有效率为 96.4% 4 讨论 胆石梗塞胆道,胆汁瘀积浓缩,成分改变,刺激胆囊粘膜,引起炎变或胰液反流进入胆道,被胆汁激活的胰消化酶侵蚀囊壁,引起急性胆囊炎各种细菌(大肠杆菌等)感染,病原菌自血流进入胆囊或蛔虫携带细菌钻入胆道,均可引起胆囊炎 胆汁郁积、胆道感染、胆固醇代谢失调瘀积是结石的重要因素胆石常由综合因素形成此病与工种和习性也有关,长期伏案工作、活动很少的人,常压迫胆管,使胆汁排泄不畅,在胆囊内滞留、浓缩、沉积成石 大柴胡汤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药,方中柴胡为君,与黄芩合用能和解清热,以除内邪;大黄、枳实泻热结,共为臣药;芍药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治气血不和的腹痛烦满不得卧;半夏降逆止呕,配伍生姜以治呕逆不止,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同用,能调和营卫而和诸药加入金钱草等药,以溶石、消石、排石为功 胆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我们认为胆囊炎患者有无便秘都可在方中加入大黄,其主要功能是导滞泻热利胆,只有腑气通畅,郁结湿热才有出路,只有邪气去,正气方可复,该方对伴有结石者,有不同程度缓急止痛、溶石、排石的效应 大柴胡汤对实证为宜,因其以攻为主,不可长期投之对已缓解兼有虚证者,如气虚不足酌加沙参、玄参以补之;肝体失养者加生地、当归以柔之;脾土失运者,加党参、山药以运之。
按证施药,方得良效 参考文献 [1]实用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 [2]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