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李舫散文二题.docx
3页精选word文档 下载可编辑 春秋时代的问礼 (题记)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一段生趣盎然的历史悬案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个巨人的对话、中国思想史上两位智者的相遇,更是两个流派、两种思想的碰撞和激发战乱频仍、诸侯割据的春秋年代,老子和孔子的会面别有深意;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来看,亦颇具启示 公元前五百余年的某一天,两位衣袂飘飘的智者翩然相遇时间,不详;地点,不详;观众,不详但是,他们短暂的对话,却留下一段妙趣横生的传世佳话 其中的一位,温而厉,恭而安,儒雅敦厚,威而不猛另一位,年略长,耳垂肩,深藏若虚,含而不露这也许是他们的第二次会面,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后两千五百余年的岁月中,我们将渐渐知晓这场对话对于世界历史、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 一 他们,一个是孔子,一個是老子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孔子是两千五百年来儒家的始祖,老子是两千五百年来道学的滥觞司马迁对两人有过明确考证,“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史记·孔子世家》),“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这一天,年幼些的孔子将去向年长的老子求教 贵族世家的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尽管他被后世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但身世并不光彩,“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孔子生而七漏,首上圩顶,所以他的母亲为他取名曰丘与孔子相比,平民出身的老子身世颇为含混,除弥漫坊间的奇闻逸趣外,只知道他“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某一日,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从此一去不复返 两千五百年来,人们对他们的会面颇多好奇,也颇多猜测和演绎《礼记·曾子问》考据孔子17岁时问礼于老子,即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地点在鲁国的巷党,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史记》载,他们的第二次相见是在17年之后的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孔子适周,这一年他已经34岁第三次,孔子年过半百,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地点在一个叫沛的地方《庄子·天运》曰“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第四次在鹿邑,具体时间不详,只有《吕氏春秋·当染》简单的记载“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历史不可妄测,但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这样的记载虽然未必逼近真实,却足见后人的善意与期待 孔子对老子一向有着极大的好奇。
我们不妨想象这样的场景——两位孤独的智者踽踽独行,他们的神情疲倦而诡谲,赫然卓立,没人理解他们的激奋,更没人理解他们的孤独和愁苦 孔子的弟子曾点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颇得孔子的赞许这是一幅春秋末期世态人情的风俗画,生命的充实和欢乐盎然风中阳光明媚,春意欢愉,人们沐浴、歌唱、远眺,无忧无虑,身心自由,我们似乎从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煦,歌的嘹亮,诗的馥郁 老子也徘徊在这春末的暖阳中,他看到的却是不同的景象“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在他的耳边,是呼喊声、应诺声、斥责声,世事喧嚣纷扰,世人兴高采烈,就像要参加盛大宴席,又如春日登台揽胜,媸妍良善邪恶美丽狰狞,又有什么分别,谁又能够分辨?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如此忧伤而又抒情的语气,在老子散文般的叙事中,并不少见在茫茫人海中,老子反复抒写自己“独异于人”的孤独与惆怅,在“小我”与“大众”之间种种难以融合的差异中,老子在反思、在犹豫、在踟蹰、在审视众生、在拷问自己。
这孤独和惆怅曾吸引过年幼的孔子,而这一次,他想问的是,孤独和惆怅背后的机杼 历史的天空,就在这一刻定格 一个温良敦厚,其文光明朗照,和煦如春;一个智慧狡黠,其文潇洒峻峭,秋般飘逸他们是春秋时代的春与秋两千五百年前的这一刻,他们终于相遇司马迁以如椽巨笔记录了这历史的一刻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妙趣横生的描画,读来令人浮想联翩 老子直言不讳他认为孔子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其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老子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他建议孔子,抛弃他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孔子、对于世人,都是没有好处的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个巨人的对话、中国思想史上两位智者的相遇,更是两个流派、两种思想的碰撞和激发战乱频仍、诸侯割据的春秋年代,老子和孔子的会面别有深意。
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一段生趣盎然的历史悬案时光远去,短暂的四次会面,诸多细节已不可考,其对话却涉及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所有核心内容毋庸置疑,孔子的思想就是在数次向老子讨教中逐步形成和成熟的,与此同时,孔子的提问也敦促老子的反思司马迁评价老子之学和孔子之学的异同,历数后世道学与儒学对于他者眼界、胸怀的退缩,怅然若失“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