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教版三数学教案上册教案.docx

76页
  • 卖家[上传人]:工****全
  • 文档编号:594871324
  • 上传时间:2024-10-1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5.06KB
  • / 7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人教版三数学教案上册教案人教版三数学教案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分步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谁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今年的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0岁的生日,为了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一些同学做了许多美丽的花朵 板书: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 根据这两个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呢?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口述,电脑出示 大家仔细观察,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 (2)师:老师也提一个问题——"做了多少朵红花?(板书)看能不能解答?为什么?"(因为题中没有告诉红花与黄花、紫花的关系,所以不能解答 如果老师增加一个条件——"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板书)、现在红花与黄花、紫花有关系吗?这道题能不能解答了? 二、进行新课 1、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1,谁来把题读一遍。

      2、引导理解题意 这道题告诉我们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什么问题? 红花的朵数跟什么有关系呢?(总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画线段图 师: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先画出一条线段表示黄花的朵数,(边说边画)黄花有多少朵?接着画线段表示紫花的朵数,表示紫花的线段应该比表示黄花的线段长呢?还是短呢?为什么短?画完后问:哪一条线段表示的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呢?(指名上台指出)再画表示红花的线段(师故意把表示红花的线段画得和总数一样长)、提问:是这样吗?为什么不对?应该怎样改?这条线段就表示红花的.朵数,也就是这道题要求的问题 4、分析、解答 (1)师:请大家想一想,求红花的朵数用一步计算可以吗?为什么不能?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必须先算什么? (2)师:每一步怎样算呢?求出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就可以求出什么了?请你在练习本上试着列式解答,谁最先做完,就上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做完后看书自检 (3)小结:解答例1时,已知红花的朵数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题中没有直接告诉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所以要先算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再算做了多少朵红花,需要几步计算?(两步。

      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应用题"(板书课题)、 6、改编例题 (1)师:下面老师把例1改变一下,把第三个已知条件中的"少"改为"多"电脑出示 请你默读题目,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道题和例1比,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②线段图怎样改? ③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归纳后,学生独立解答,个别板演集体订正问: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呀?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2)师:下面老师把例1再改变一下(电脑出示题目指名读题后,先提问上述问题,学生再独立解答 师生集体订正 7、比较归纳 (电脑出示)思考: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这三道题讲的事情相同,前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相同,第三个已知条件不同从解答方法来看,因为红花的朵数都与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有关系,而"总数"没有直接告诉,所以三道题都需要两步计算,先算出来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然后再求做了多少朵红花不同的是求红花的朵数计算方法不同。

      因为例1告诉我们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应该用总数减3;想一想第1题是告诉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3朵,应该用总数加3;想一想的第3题是知道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的3倍,也就是3个43,所以用总数乘以3、大家在做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怎样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多媒体出示)填空 (1)同学们跳绳,小华跳75下,小明跳85下小青比小华和小明跳的总数少30下小青跳了多少下?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小青跳了多少下",必须先算( )、算式是:( )、 (2)畜牧场养出羊120只,养奶羊410只养绵羊的只数是山羊和奶羊总只数的4倍养绵羊多少只? 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养绵羊多少只",必须先算( )、 算式是:( )、 2、小游戏——猜一猜 两名学生报出年龄、身高,师说出教师的年龄、身高与两名学生年龄、身高的关系,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步应用题,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该怎样计算 五、布置作业(略)人教版三数学教案上册教案2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教学内容 1、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2、周长的概念,测量图形的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3、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结合实例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多种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点 1、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一方面,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本单元,重点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认识图形的特征,教材分三个层次编排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经历了一般图形周长的探索过程之后,进一步研究长、正方形的周长 2、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树叶、三角尺、数学课本、钟面等实物图和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从任意图形(包括不规则图形)入手,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然后,通过让学生探索一般图形周长的求法,使学生经历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认识到周长是可以测量的,同时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3、关注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在学习了长、正方形周长公式后,在练习中安排了大量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周长公式解决。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广泛应用,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具体编排 (一)四边形和长、正方形的认识 1、例1(认识四边形) (1)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发现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应用分类的`思想通过此题,学生对小学阶段出现的各种特殊四边形乃至一般四边形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一认识 (2)注意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对四边形内涵的认识并丰富学生对四边形外延的认识 2、例2(认识长、正方形) 让学生通过亲手动手量一量,折一折,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为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做准备教学时,可进一步让学生比较一下长、正方形的异同,加深认识 (二)周长 1、例1(概念) (1)给出一组实物和一组几何图形有不规则的、有规则的但这些实物和几何图形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封闭图形 (2)用描述性的语言来陈述周长的含义 (3)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和图形的周长,有的是拿绳子把物体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有的是分别测量物体的各条边的长度,再相加。

      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体会周长概念的本质,为求长、正方形的周长做准备经历探索测量周长的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方法 2、例2(长、正方形的周长) (1)体现了思维的不同水平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加深概念理解注意方法优化,总结周长公式 (三)解决问题 1、例5(问题解决) 一般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其周长越短 2、“做一做” 让学生探索“给12盒保鲜膜捆胶带怎样最省”的实际问题,需要转化为“将12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拼组后的图形周长最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发现规律,同时培养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测量树叶、数学书、钟面等的周长,量头围、胸围、腰围,给正方形桌布缝花边,给多盒保鲜膜捆胶带怎样最省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

      教材采用了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不同学段有不同要求,对画长、正方形的要求也不同,在本册主要是在方格纸和点子图上描画;到四年级学习了平行和垂直以后,则要求学生用直尺和三角尺来画 例如,本单元对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四边形没有给出定义;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人教版三数学教案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这节课我们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