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视听有效性论.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379936796
  • 上传时间:2023-04-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56.50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音乐,其实也可以“看见”音乐,其实也可以“看见”(借孩子一双慧眼去“看见”音乐)——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视听”通感联觉之有效性【全文摘要】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艺术效果的产生必须依赖于构成艺术形象的人声和乐器声音,并为由听众的听觉所感受面对对于小学阶段习惯于视觉思维的孩子小学生,如果让他们单凭听听觉去感受学习音乐,这样的音乐感受无疑是单薄、片面的得到的音乐形象未必清晰、完美课堂上,但如果能把音乐的“视听”结合和“通感”联觉起来,,这样得到的音乐形象、感受的音乐情绪感受会更丰富完整会更加丰满和全面本文试从音乐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几个“视听”通感入手论述,阐述二者融合的异曲同工之妙为课堂的有效性画龙点睛关键字】视听通感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老师,我觉得这段音乐是彩色的!”“这段音乐听起来感觉弯弯曲曲的!…”当孩子课堂上这一系列充满稚气的回答再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时,不由得促使我陷入沉思,我们不禁要反问自己:他们这么回答,对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妙感受?因为,传统意义上的音乐都是用耳朵来聆听的,而在孩子们那里怎么会有视觉的感受,这就不得不根据低龄段学生的心智发育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发掘出有利于转变我们教学方式的新理念。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心智正处在一个由片面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我们面临的是一群充满童趣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想象力正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的发育阶段尤其对于低年低龄段的学生,在此发展阶段,他们的想象思维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和具体的等鲜明特点,由于无法形成抽象逻辑思维,他们的想象因此一般都需要某种具体事物作为载体要有某种具体实物的支持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另外此外,由于孩子语言表达表达时相关的词汇语汇的相对比较贫乏,也导致了他们在表达某些抽象事物时,也体现了对于这种载体的依附性比也直接导致他们的这一直观性上述的真实回答就体现了低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性,如我们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感知音乐”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概念时,孩子往往一定会用具体的事物事物或经历来替代他们的感受,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每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都有其局限性音乐是一门作为一门听觉听觉艺术,不能仅仅只是桎梏在听觉表现上更多的是要去用心“感知”音乐每一种艺术变现手法都有其局限性课堂上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去“听”音乐,让他们能多方位地去“感知”音乐?一味地让学生“听”,课堂有效性有多高?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

      而如何“感知”,这就不得不去借用文学艺术上的一种修辞手法-“通感” 文学上有一种修辞格叫“通感”,又叫“移觉”,就是是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五种不同感觉可以互相沟通融合、,并借助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各种感觉转换和共通人的五种感官中,相“通”得最普遍的,多的就是视觉与听觉,这就是所谓的耳聪目明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感官相通的原理,音色和颜色,线谱和线条、音阶和色阶细细想来,孩子听完音乐之后的回答,如果说是本体无意识之作,倒不如将这些鲜活、灵动的答案就看成是“通感”的体现,而这些“颜色”、“形状”更是“视觉通感”之典型,这是音乐和美术上的不同概念,细细想来完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新课改的今天,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在音乐课堂中,孩子的回答本无对错,只是每个个体感知音乐的角度、能力不同所致作为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保护好孩子的这一“视觉通感”“原生态资源”,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发,让“试听通感”艺术成为我们最好的课堂资源和教学方法及手段……案例片段:圆舞曲节拍的感受与表现师:音乐是美妙的,其实音乐和我们生活当中许多事情都是相通的,大家来看下面一组图片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与你听到的音乐又有什么联系呢? 生:我发现这些图片全是圆形的。

      师:那与音乐又有什么联系呢?生:我觉得音乐很圆润,有点像圆舞曲师:圆舞曲是一种跳舞用的音乐,是三拍子的,给我们一种旋转的感觉你能不能用你的身体表现圆舞曲旋转的感觉,你来试试师:下面请跟着音乐转一转你的身体,可以转一转腰,肩膀,手腕……师:,圆舞曲之所以有这种旋转的感觉不仅仅来源于它三拍子的节拍,在它的旋律中同时也蕴含着这种圆的旋转的感觉以上片段是在教授欣赏课《花之圆舞曲》开始的导入部分提到圆舞曲,几乎所有教师都会把学生带入“圆”的世界,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可是如果仔细分析,从“圆舞曲”——“圆”而在这种惯性,不正是体现了由听觉——到视觉这种转移的“通感”转移的一种表现吗?这种现象在课堂中无处不在,只是我们是否用要我们心用心灵去观察,用智慧去发掘,这种“通感”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无处不在,只不过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是否积极去采用试想,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种看似不着边际,实则蕴含着孩子的想象惊人的丰富想象的“通感”转移,从学生的直观性思维入手,因势利导、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教学效果虽然一些“通感”有时不着边际,但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正确引导,以生为本,从学生的直观性思维入手,“视觉通感”一定能给课堂的有效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旋律线的可视性,让教师“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的律动发展成为旋律,它由单个的音组成, 所以又可以说由单声部陈述的乐思,称为旋律在旋律进行中,由于音高走向的变化而形成的起伏线条,叫旋律线一般来说,旋律线是指音乐在行进过程中隐藏在其内部的一条线,是极其自由和多样的从这种起伏线条可上可下、可高可低、可急可缓、可直线可阶梯行进的方向来说,可以向上方、下方发展;也可以长时间的停留在同一高度.而在行进的方式上,上升、下降可能是平滑的、也可能是急剧的;可能是直线式的、也可能是阶梯式的,无论怎样,这种旋律线都是无形的,隐藏在旋律中的无论何种形式,旋律线都是音乐的基础,是音乐的灵魂,是通过强弱、节奏等的不同来表现诠释不同的音乐情绪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我们一定要在学校里采用使儿童感到愉快而不是痛苦的方法教授音乐和歌唱……儿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理性上,而应该是为他们铺设直觉体验的道路……这句话一语道出了音乐不仅仅是听觉艺术,更是一门体验艺术作为音乐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抽象的音乐通过直观的手段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直觉可视的体验中感受,即“视觉通感”,从而感知美、认识美、体验美因此,本文中提及的旋律线,则是指让情绪结合音乐的旋律进行流畅的表现,更多注重的是情感的体验,而非音乐本身的内部结构,即重“情”淡“形”。

      这是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好的体现,也是感受与欣赏这一领域最好的方法课堂中,教师通过旋律线的辅助运用,帮助学生稳定音准,感受音乐结构,从而体验音乐情感一)连贯的旋律线,能稳定学生的音准的基石旋律线从形态上通常分为连贯型和跳跃型两类,而前者这种方法在在小学阶段的歌唱教学中比较普遍应用较多小学阶段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学生,心智身心稚嫩,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因此通常在课堂中,我们会发现在演唱教唱歌曲时,一些高音部分会因为他们的气息不够而没唱到位;又会因为反而在较易兴奋的情绪而失控将一些音唱高了不需高音的部分却走调这种偏差如果光凭教师理论枯燥的理论讲解,孩子不但唱不好,很快也会没有兴趣学生无法理解但是,如果教师根据音高在乐谱下方画上简明的线条,但是,如果我们尤其能够针对歌曲中的重难点或学生容易唱不准易走音的地方,在乐谱上用简明的线条来代替枯燥复杂的音高,化繁为简,变曲为直,一定会事半功倍孩子学生不用老师过多讲解,就立即能将抽象的音乐音高转移成直观可视的线条,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从原来一味的“听”到现在的“视听结合”,使教师“此时无声胜有声”案例片段1:苏教版一年级有一首富有拉丁美洲风格的歌曲《哈里罗》,描绘了特立尼达与多巴哥人民载歌载舞的热闹的场面。

      旋律结构工整,四个乐句相呼应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孩子一听到音乐就非常激动因此我在备课时,一度认为孩子演唱这首歌曲完全没有问题,只要把重点放在体会乐曲的情绪上,可是但是在第一次教授授课时,却发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如此简单的递进旋律,孩子却百般唱不好学生们却在此屡屡卡壳,尤其是第三句起始的“啦”字,孩子容易唱偏高低年段的学生不识谱,虽然任凭我无数次的示范讲解我反复示范讲解,可孩子一旦兴奋起来,就全然不顾音准了却由于学生的过度兴奋而全然不顾音准了课后,我反思,低年段的学生不识谱,没有了参考物,完全是天马行空式的自由发挥但既然旋律中的音不是孤立存在的,前后都有关联,为什么不能把每一个音都连起来画给孩子看呢?只要让学生搞清楚前后音与音之间的关系,难道还唱不准吗不就有了参照物吗?于是,我在旋律的五线谱下方根据音高添了添加了相应的线条:,如下所示:跟着音乐 唱 歌 哈 里罗 , 啦 啦 啦 啦 啦 哈 里罗!师:请同学们看这两句音乐相对应的线条,思考哪一句更高?生:第二条线高(第二句旋律更高)师:那第二句段开头的音和前一句最后的音一样高吗?生:一样师:能试着轻声唱一唱吗?生:自由体验尝试。

      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师简单的提示下,看着根据线条高低、急缓,根据旋律线“小心翼翼”地唱着演唱,全班就能几近完美的唱出这个“啦”字几乎完成地无比完美音对比以前的回想前一节课我“狂轰乱炸”般的“强压”却收效平平,如今,学生此时的课堂更具有美感,被这种形象的线条所吸引,情不自禁地边唱边画,我没有用太多的语言无需多费口舌,便能轻松地解决教学难点,孩子们更是陶醉其中,被虽看似“简陋”的线条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徒手跟着边唱边画起来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学生几可以将抽象的音高旋律准确定位到具体位置, 乎是“看”“耳目并用”着学习歌唱的,学生陶醉其中,将抽象的音高旋律具体到高低位置,课堂表现也更有美感,真的是“小线条,大威力”!(二)多样韵动的旋律线,让学生清晰把握作品音乐结构和情绪的表现(可视化)在美术教学中,“线条”常用来作为塑造事物形态的手法之一,通过线条的变化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来表现美的形式同样作为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音乐,也能借助了“视听通感”-旋律线来塑造结构、表达情绪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分为唱歌课和欣赏课如果说旋律线在唱歌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画龙,那么,在欣赏课中就是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的点睛之笔。

      在绘画中,“线条”作为塑造千姿百态的各种事物形象的手段之一,能给我们的视觉带来各种美的享受音乐却借助了“视听通感”作为塑造音乐结构的根本手法之一在音乐欣赏课中,正如绘画的可视线条一样,不同的音乐会呈现不同的听觉线条因此通过画旋律线就能将听觉的线条转化成可视的线条,使学生想象来表现音乐结构的清晰音乐的空间变得更为广阔和音乐空间的灵动,音乐结构的把握也更为清晰1、清晰作品结构案例案例片段2:欣赏课《花儿与少年》要求:完整感受,宏观把握结构,教学分为2步:(1)、试听后,请学生回想整个乐曲分为几部分划分乐曲结构,总结每一部分的节拍、情绪,思考用什么样的旋律线条来表现音乐?情 绪图 形第一部分欢快、热烈第二部分 舒展、优美第三部分 欢快、热烈 教授要点:2、综合表演,整体感受学生自由表现,通过自己的合作表演,完整的、进一步深入的感受《花儿与少年》,体会青海民歌的韵味当全曲欣赏完毕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乐曲情绪特点划分出示相应的旋律线图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