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公移山过关检测题答案8页.docx
8页《愚公移山》过关检测题答案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太行,王屋二山,方( 方圆)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黄河)阳( 北岸 )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将近 )九十,面( 面对 )山而居惩( 苦于 )山北之塞(阻塞 ),出入之迂(曲折、绕远)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你们 )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指( 直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 纷纷)相许(赞同 )其妻献疑(提出疑问)曰:“以( 凭借 )君之力,曾( 连……都……)不能损( 削减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把……怎么样 )?且( 况且 )焉(哪里 )置( 安放)土石?”杂( 纷纷 )曰:“投诸( 兼词,之于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 挑 、扛 )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 用箕畚)运于( 到 )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寡妇 )有遗男( 孤儿 ),始龀(换牙),跳往助之寒暑易( 交换 )节( 季节 ),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 表修饰 )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草木 ),其( 难道 )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 长叹 )曰:“汝心之固( 顽固),固不可彻( 通 ),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 即使)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 何愁 )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 停止)也,告之于帝帝感( 被感动 )其诚( 诚心),命夸娥氏二子负(背 )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 隔绝 )焉二、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 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三、解释下列的多义词:1、其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 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帝感其诚 代词,他的其妻献疑 代词,他的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 表推测,“恐怕”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安陵君其许寡人 一定2、之 以君之力 的虽我之死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 告之于帝 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辍耕之陇上 动词,到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公将鼓之 音节助词,不译3、焉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 句末语气词,不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兼词,"于之" 译为"在其中"。
4、于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到 告之于帝 向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同,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受任于败军之际 在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征于色,发于声 在……中四、翻译下列句子: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凿石挖掘泥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五、对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无 )A、“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B、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C、文章塑造了一个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愚公形象。
D、文章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说明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人民普遍存在的封建迷信色彩六、《愚公移山》中考题链接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向B.而山不加增 表转折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表转折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助词,主谓之间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代词D.以残年余力 凭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因为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C.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C. 寒暑易节 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 苦: 劳苦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A.以君之力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扶苏以数谏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 D. 告之于帝义不杀少而杀众 皆以美于徐公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