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毛泽东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pdf
4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论文 浅谈毛泽东“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所在院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工程学院 姓名及学号: 李为强 200912301218 陆 媚 200912301207 唐 毅 200912301206 李 健 200912301216 蒋曾好 200912301227 指导老师:韩小荣 完成时间:2010 年 12 月 5 日星期日 浅谈毛泽东 “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内容摘要: 毛泽东所提倡的 “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是革命先驱们对新中国的出路的探索, 在同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有着重大的借鉴作用,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对今天我们所提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正文: 随着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基本的历史性的课题。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始于 1949 年由于没有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不得不照抄苏联的办法 “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有成效,但对这种“基本照抄”的办法,毛泽东“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1956 年,赫鲁晓夫在苏共 20 大作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一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很快就作出了回应,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明确态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探讨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 特别提出问题在于我们自己从中得到什么教益?1956 年 4月初, 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讨论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一文时, 毛泽东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 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1962 年 1 月,他进一步提出: “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 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 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 ” 在提出实行“第二次结合”这个命题时,考虑到以往经济建设中有过照搬苏联办法的倾向,毛泽东首先指出,现在我们“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 。
一方面,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中国已经在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而另一方面,经过苏共二十大,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毛泽东说: “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走自己的路,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种情况下, “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这个历史命题开始走上中国改革道路的舞台,成为了当时全党建设和全国建设的主要课题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为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说过: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同样,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认清中国的国情,也是认清一切建设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开始探索建设中国建设的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些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主题明确, 要找出适合中国的建设道路 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没有经济建设的经验,只能照抄苏联的方式 但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生活的多样性, 这种高度集中体制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这时,正是通过对斯大林所犯错误的深入思考,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就是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现实出发,把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作为中国工业化道路提了出来,并据此确立了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应当说,这条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确立,对于要找到一条自己的建设道路,具有典型性的意义 2.探索涉及面广,它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进一步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在科学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发展科学文化的基本方针,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文化建设的道路,以民主的方法促进我国科学文化的繁荣 3.探索达到相当的深度,初步涉及体制方面的改革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批示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工作作了科学的总结,强调把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 ,作为工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方针。
“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基本精神不只限于企业管理, 而且也是作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防范国家机关和管理人员中滋长官僚主义的一项重大措施提出的 毛泽东最早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任务 毛泽东在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 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 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个伟大理论成果,是被中国化了的、具有新的表现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在这个过程中起了最主要的作用,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 “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 “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综上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虽然还是初步的、但是明晰的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重大课题的探索,是开创性的。
进行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是一个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加以探索的历史性课题 党在新时期面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新的课题,也将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 然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和理论并不成熟,还有缺欠,还不完善,特别是还发生了像“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应当看到,任何杰出的历史人物的巨大功绩都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同时又不能不带有那个历史时代的局限性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当实事求是地肯定,毛泽东在探索中所提出的许多真知灼见,确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重要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这里对于探索的主要内容所作的概括,主要是指“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时期所探索得到的经验和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都是受用的。
当中有很多问题也是值得深刻思考的 首先,是同能否清醒、正确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相联系的 其次,也是同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是否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相联系的 再者,还同是否有正常的党内生活相联系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它会使后人变得更加聪明 毛泽东在两大探索中所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具有从自己的错误经验中学习的传统,我们正是通过对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学习和比较,才获得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今天,中国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探索一直在进行着, 进一步认识毛泽东两大探索的重大战略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其合理的因素, 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课题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科学的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确定了新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的发展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总结了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了中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大胆汲取和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群众创造的新经验,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毛泽东及其同志,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都没有解决好的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第一次从理论上明确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的历史课题 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无论是以邓小平、江泽民还是胡锦涛为核心的党领导人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都没有离开“第二次结合”所留下的经验教训,这个也将会一直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进程如何将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依然是中国现在所面临的重大的课题这个课题的完善还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创新,让其更加适合中国现代建设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毛泽东文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百度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