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案设计.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亦***
  • 文档编号:240582792
  • 上传时间:2022-01-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1.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案设计   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炼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着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菱角清楚的脸庞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案设计,欢送阅读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4.了解五首诗的创作背景及不同的艺术风格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4课时   学习《饮酒》和《己亥杂诗》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炼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着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菱角清楚的脸庞,从今天起,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2.介绍写作背景:《饮酒》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弃官归隐的第20年(417年)写成的一组五言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二十首,以这一首最为闲雅有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录音,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指导朗读3)理解大意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似清静起来了就好似心静自热凉一样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拟容易地背出   (4)课文研讨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缺乏以表达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构造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5)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构造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构造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1、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日《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2、朗读全诗   3理解大意: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表达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内容:学习《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其时,作者应召入长安已二年,未能受到重用,“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无法实现,悲愤而写了这组诗诗中写世路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知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

      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1.解题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理解大意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达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慨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衬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说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暴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辉,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解题2.研习课文1)听录音朗读,区分节奏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礼仪讲授教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5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名句名篇默写.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11部分 写作 任务组五 微任务 作文书写——比天还大的事儿.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任务组二 真题研练.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3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文言文(考点部分) 任务组三 任务四 仔细比对准确提取概括分析文意.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语言策略与技能 任务组二 任务五 看准对象因境设辞做到语言得体.docx 高考化学 1.传统文化与STSE 答案解析.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专题16 Ⅱ 真题研练.docx 高考化学 专项拔高抢分练 9.反应热与反应历程.docx 高考化学 专项拔高抢分练 1.传统文化与STSE.docx 高考物理 板块三  气体实验定律和热力学定律的综合应用.docx 高考化学 二题型3 无机化工生产流程题.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4部分 写作 专题17 Ⅲ 突破二 绘声绘色巧用细节描写生动丰满.docx 高考数学 中档大题练1.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5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教材文言文复习综合试卷.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任务组三 微任务一 聚焦诗意准确选择.docx 高考数学 创新融合4 数列与导数.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5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5课文1 归去来兮辞 并序.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11部分 写作 任务组五 任务二 “三管”齐下美“言”有术文采抢眼养颜.docx 高考数学 满分案例三 立体几何.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