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锂电池寿命问题.doc
9页锂电池寿命问题锂电池寿命问题:循环充放电一次就是少一次寿命吗?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 说说锂电池循环寿命的测试条件循环就是使用,我们是在使用电池,关心的是使用的时间,为了衡量充电电池到 底可以使用多长时间这样一个性能,就规定了循环次数的定义实际的用户使用千变 万化,因为条件不同的试验是没有可比性的,要有比较就必须规范循环寿命的定义1国标规定的锂电池循环寿命测试条件及要求:在环境温度20C±5°C的条件下, 以1C充电,当电池端电压达到充电限制电压4.2V时,改为恒压充电,直到充电电流 小于或等于1/20C,停止充电,搁置0・5h~1h,然后以1C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2. 75V, 放电结束后,搁置0. 5h~1h,再进行下一个充放电循环,直至连续两次放电时间小于 36min,则认为寿命终止,循环次数必须大于300次2 国标规定的解释:A. 这个定义规定了循环寿命的测试是以深充深放方式进行的B. 规定了锂电池的循环寿命按照这个模式,经过M 300次循环后容量仍然有60% 以上然而,不同的循环制度得到的循环次数是截然不同的,比如以上其它的条件不变, 仅仅把4.2V的恒压电压改为4.1V的恒压电压对同一个型号的电池进行循环寿命测试, 这样这个电池就已经不是深充方式了,最后测试得到循环寿命次数可以提高近 60%。
那么如果把截止电压提高到3.9V进行测试,其循环次数应该可以增加数倍这个关于循环充放电一次就少一次寿命的说法,我们要注意的是,锂电池的充电 周期的定义:一个充电周期指的是锂电池的所有电量由满用到空,再由空充电到满的过程而这并不等同于充电一次另外大家在谈论循环次数的时候不能忽视循环的条 件,抛开规则谈论循环次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循环次数是检测电池寿命的手段, 而不是目的!3▲误区:许多人喜欢把锂离子电池用到自动关机再充电,这个完全没有必要实际上,用户不可能按照国标测试模式对电池进行使用,没有一个会在 2.75V 才关机,而其放电模式也不是大电流恒流放电,而是 GSM 的脉冲放电和平时的小电流 放电混合的方式有另外一种关于循环寿命的衡量方法,就是时间有专家提出一般民用的锂离子 电池的寿命是 2~3 年,结合实际的情况,比如以 60%的容量为寿命的终止,加上锂离 子电池的时效作用,用时间来表述循环寿命我认为更为合理温馨提示:对于锂离子电池,没有必要用到关机再充电,锂离子电池本来就适合 用随时充电的方式进行使用,这也是他针对镍氢电池的最大优势之一,请大家善加利 用这个特性锂电池完全充放电一次(完全充放电并不等同于一次充放电),循环寿命 才减少一次。
电池保养常识:1记忆效应镍氢充电电池上常见的现象具体表现就是:如果长期不充满电就开始 使用电池的话,电池的电量就会明显下降,就算以后想充满也充不满了所以保养镍 氢电池的重要方式就是:电必须用完了才能开始充电,充满了电了才允许投入使用 现在常用的锂电池的记忆效应是可以小到忽略不计的2完全充电,完全放电是针对锂电池来说的完全放电就是指把用电智能设备,如,调整到最低功率状态耗去电量直到手 机自动关机的过程完全充电就是指把完全放电的用电智能设备,如,接到充电器上直到上 提示“充满”的过程3过度放电是针对锂电池来说的完全放电后锂电池内部还会留有少量电量,但这部分电量对于锂电池的活性和寿 命至关重要过度放电:完全放电后,如果继续采用其它方式,如:强行再次开启、电池 接小灯泡耗费残留电量的话,这叫过度放电,会对锂电池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4保护芯片锂电池对充放电时对接入的电流电压有极为严格的要求,为了保护电池不因为外 界电环境失常而损坏,电池本体内部会设置管理电池状态的芯片这个芯片同时还有 记录电池容量,校正电池容量的功能现在,就算是山寨电池也是不会节省这个 关键的保护芯片的,不然山寨电池根本不可能用很久。
5过冲过放保护电路用电智能设备内置的全面管理电池的芯片及电路比如上,就有这样的电路,大概功能如下:6电时,提供最合适的电压电流给电池在合适的时机停止充电7充电时,时刻检查电池残留电量,在合适的时机命令关机,防止过度放电8开机时,检查电池是否已被完全放电,如果已被完全放电,则提示用户充电,然后关机9避免电池或充电线电力异常,发现异常时断开电路,保护10过度充电:是针对锂电池来说的正常情况下,锂电池充到一定电压(也就是充满)就会被上级电路截断充电电流 但由于某些设备内置的过冲过放保护电路的电压电流参数不同(如电池座充),导 致虽已充满,但还未停止充电的现象过度充电也会导致电池性能伤害11激活锂电池长期(三个月以上)不使用,会产生电极材料钝化,电池性能下降,可以采用三次完全充电、完全放电来解除纯化,发挥出电池的最高性能二、常见错误观点:首先使用必须进行完全放电,然后进行完全充电,重复三次,以便于激活电池 否则电池就永远都不好用了!!解答:如果实在闲的没事做,这么做可以,但不是必须 的,因为激活操作不是必须放在第一次使用就做的只要随着不断的使用,电极钝化无 需刻意激活也可以慢慢消失2,充电时不要使用,对电池有害,也会产生超大量辐射伤害人体。
解答:充电时使用是否对电池有害要根据情况来说(本文后会说明),但是有 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充电时使用绝对不会产生比平时使用多的辐射锂电池在寿命周期内只能充放电 XXX 次,所以每次用就尽量用到自动关机,每次 充就尽量充到满电第一个子句是对的,后面是错的这个次数中的每一次,都是指完整的一次,比如从20%充电到 30%停止充电,这个 只算是1/10次,从 80%放电到 60%,只能算是 1/5次前三次充电必须达到 12小时,否则就影响电池性能如果是为了激活电池,只需要提示充满电就已经足够,一般,都会在 5 小时内提示充满,完成后如果继续接着充电器,过冲过放保护电路会截断的充电 电流之后电池就处于不状态,和充满后马上拨除充电线的效果是一样的前三次充电必须达到 12小时是针对镍氢充电电池来说的,结果被很多厂家习惯性 地、无知地写在锂电池用户手册上,没文化真可怕国际大厂,如戴尔,联想,华硕, apple 的产品上是绝对不会出现“12 小时”这样的文字的而且对于锂电池来说,这 是共性,也是原理的一部分,不可能有的厂家生产的需要 12小时,有的厂家的不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采用座充,由于绝大部分座充达不到官方线充的最高电流, 充电时间可能会超过 6小时,但只要充满电,坐充也会自动断电,和用线充是一样的。
充满电了就最好马上拨除充电线,防止过充过冲过放保护电路不是吃素的,0K!!!如果发生过充,多半是因为过冲过放保护 电路损坏,但以现在的电子产品工艺和抗压能力来说,这概率实在低到不行,不必提心 吊胆一旦开始提示用户充电,就一定要马上充电,或者马上关机,避免过放过冲过放保护电路不是吃素的,OK!!!这个电路会在必要的时候(也就是过放之 前)强制关机,不会损坏电池的的提示是为了让用户提前知道,以提前做好处 理或者心理准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经自动关机就千万不能为了打个而强行开机了, 因为很有可能造成过放,而且由于保护的存在,开机未完成前多半会被过冲过放保护 电路强行断电三、正确地使用1新出厂的电池:无需任何处理,如激活等,可直接投入正常使用2闲置不长时间的电池(三个月内):无需任何处理(如激活等),可直接投入正常 使用3置较长时间的电池(三个月以上):可做激活处理,使得电池活性达到最高,也可 不做,使其随着正常使用自然恢复到最高活性4子产品的评测人员,为了保证对电池续航时间的正确统计,有必要在测试前进行激活处理5锂电池正常充电方法:随时充电,并可随时停止充电,不要有所顾忌这点是锂电池的重要优点 无记忆效应决定的,请正视这个优点,并让您的锂电尽量展现它的这个重要优点。
四、 中的锂电池最怕什么1100°C以上高温会严重影响电池寿命和储电能力,并可能成造成电池熔化,或爆炸所以,请让 锂电池远离火源及其它热源25C到100 C高温是的,你没有看错,从35C开始(人体温一般为36. 2C-37・2°C)电池寿命就开 始被温度明显影响,温度越高,影响越大锂电池的设计寿命最少也有400次完全充放电,按平均每三天充一次电来算, 一块电池应该至少能用三年半但绝大多数电池都没有能活那么久,很大部分的原因 是因为电池被人的体温影响,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被其它芯片发热所影响为什么笔记本电脑的电池为怎么总感觉没有的耐用,那是因为:其一、笔记 本电脑发热比多的多,电脑芯片的热量很容易传导到电池上,超过40C轻轻松 其二、为了更快的充电,笔记本充电电流一般较高,电池容量大,充电放电电池本身 也会发热其三、电池一般位于下面板处,更不容易散热再,如果您的设备在使用中会产生更大的热量,如长时间打,玩大型游戏,笔记本电脑玩游戏,并且这个热量会传导到电池上,加上充电时电池本身的 发热,虽然不会产生安全风险,但也会影响到电池所以如果,发现充电使用中的设备发热明显(如iphone边充电边玩3D游戏),则可以考虑先等充满电了,再连着充电线玩。
3-40°C低温以下会到达冰点彻底冻坏410C到-40C低温会降低电池续航能力,但不会对电池造成永久伤害,只要温度回到室温,电量又 会自动恢复回来五、闲置中的锂电池最怕什么:135C以上高温,和中锂电相同2满电后闲置,电池老化的比平时更快3分放电后闲置,电池闲置过程中会自放电,充分放电后电池自放电会造成过放4-40C低温以下,会到达冰点彻底冻坏5锂电池理想状态:中的锂电环境温度在20C(差不多是室内温度)左右较为合适,此时电池放电充电性能均能最大化如果要长时间(三个月以上)闲置电池,请一定要充到 40%左右再闲置(短时间就算了,关键是麻烦)因为这样,所以电池出厂时,电池厂基本上都是充到 40%再出 厂的闲置的电池温度越低,老化越慢,但不要低于- 40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