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语文《原君》学习要点.doc
15页《原君》学习要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2、弄懂课文的重要字词和重要句式 3、解答课后练习题 二、学习的步骤和内容: <一>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清朝初叶,惊世骇俗的哲学巨著《明夷待访录》面世了《明夷待访录》是当时大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的“政治宣言”,它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关系、财产分配的原则及个体生存权利等诸方面问题,进行了犀利的批判,而其抨击的要害之处,则是导致社会黑暗、百姓受难的君主专制制度《原君》是《明夷待访录》开宗明义的第一篇,也可以说是《明夷待访录》全书的总纲其后的《原臣》、《原法》、《置相》等篇,无不是接续此篇,从不同角度分别加以阐述和深化的就是在《原君》这篇“奇文”中,黄宗羲大胆地呼出了“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强音要知道,黄宗羲的这一呼声,对封建专制制度作了彻底的否定,这就是启迪人民在思想上对君主有正确的认识,在理论上武装群众,直截了当地鼓舞人民起来把君主打倒在地在黄宗羲发出这一呼声几十年后,才有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于此,也足见黄宗羲见识的卓越,他确实是当之无愧的萌芽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家 君主的职分是什么?是君临天下,主宰一切,是口含天宪,统牧万民,还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 天下以人民为主,以君主为客;而作为君主,其职分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这就是《原君》一文作出的回答。
《原君》对古代设立君主的目的和君主的真正职责,进行了探讨和论述它大胆地痛斥后世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并对眼光短浅的儒生死守儒家教义的做法,进行了嘲讽 课文分为4段 第1段,阐明君主的职分,应该是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本段从君主的起源问题落笔,指出君主的位置,就是基于“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的现实,既如此,那么,君主的职分就只能是为天下兴利除害,而不能是任何别的东西作者这样写,看似落笔于远古,实则立足于当今,使论证更为有力首先,这样写就是直接面对当时社会的普遍认识,使文章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关于人君地位的问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已经完全被扭曲,并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天下应以人君为主体,天下人皆为客体,是君主的臣属作者生活的时代——明末清初,资本主义刚刚萌芽,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人君”的统治,还恰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般,不仅不可动摇,甚至不容置疑作者从君主起源着笔,恰是不急于在理论上做文章,而是先直接用事实来说话这自然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次,这样写还可以一举破的,直捣问题的根本症结君主的存在是一个社会现实,但何为真相,何为实质,绝大多数人是不清楚的。
而要打破坚冰,拨云见日,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还其庐山真面目作者从君主起源和本质谈起,就恰恰抓住了事物的根本症结其三,从君主产生的历史根源说起,就为后文用古代君主与后代君主进行对比作了恰当的铺垫和准备最后,文章题为“原君”,“原”者,追究根源也,由君主起源问题落笔,也恰恰合于题意 第2段,揭露和批判后世君主,发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呼声 本段首先从后世君主的思想本质谈起,指出他们违背了设立君主的本意,荒谬地认为,决定天下一切利害的权力就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因而,他们就可以“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作者还形象地分析了后世君主这种自私自利思想的演变过程:“始而惭焉,久而安焉”,逐渐演变下去,最后竟恬不知耻地“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自己可以将它“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其思想本质,就是“以君为主,天下为客”接着,文章从其思想本质出发,分析后世君主夺取政权前后的思想行为及其给天下人民带来的危害:在走向最高权力过程中,他们为了博得这份“产业”,不惜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而在取得政权之后,他们又为了“奉我一人之淫乐”,更是变本加厉地“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还公然厚颜无耻地声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就是后世君主这样的思想和行为,给天下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与灾难至此,作者的情感再也按捺不住,发自内心地喷薄而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最后,又以一句感慨深沉、启人深思的反问作结:“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本段所举汉高祖之例,颇富情感,且言之凿凿,生动而贴切 第3段,批判小儒“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荒谬说法 本段开头便指明,古人爱戴其君,合乎情理,“比之如父,拟之如天”,也“诚不为过”;而今人怨恨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也在情理之中,“固其所也”随之,作者笔锋一转,直斥那些“规规焉”的“小儒”小儒”们以“君君臣臣”的关系为天下之大伦,他们认为,再残暴的君主,如桀、纣之流,也应尊之如父如天,不得反抗小儒”们的荒谬说法,与后代君主“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的险恶用心一拍即合,立即得到他们的赏识,成了他们的“理论依据” 第4段,论述后世君主以天下为私产所造成的恶果,强调“明乎为君之职分”的重大意义 本段是对第1段的回应:以2、3段对后世君主和规规小儒揭露批判为基础,又回到君主的职分问题上作者批判的笔锋丝毫未变,却转换了一个角度,从后世君主如何保有“产业”方面来分析论述。
既然天下可以成为一家一姓的产业,那么谁不希望得到这份莫大产业呢?于是,想要保有的一方,“摄缄滕,固扃鐍”,竭尽全力地“保”;而想要攫取的一方,则不遗余力地“夺”然而在力量的对比上,“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其结果,必然是“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难怪明崇祯帝挥剑砍伤女儿,并说:“汝奈何生我家!”真无异“以俄顷淫乐,易无穷之悲”远古之世,君位“人人能让”;后世及今,君位却“人人可欲”:究其根本,就在于君主职分不明在这里,作者着重点明了“明乎为君之职分”的重大意义作者生活在君主制时代,他的此番论述,对于后世之君,也无疑具有巨大的警示作用 <二>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的特点,首先就在于它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本文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主张,它继承了先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并将它发扬光大,使之上升到民主启蒙思想的高度,成为近代“主权在民”思想意识的萌芽在当时社会情况下,确实具有异常重大的意义;对于后代的思想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兴起时,变法维新的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曾将其秘密印刷散发,作为反清、反君主专制的宣传材料。
梁启超赞美它是“刺激青年最有力的兴奋剂”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著名的《三民主义》一书,也曾受到过影响毋庸讳言,作者警示后世君主,不要以天下为私产,希望他们能真正明乎为君之职分,为天下人兴利除害,这确实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也体现出作者的局限性但是,这并无损于《原君》是一篇有极高思想性的好文章作为民主启蒙思想的先导,文章道前人所未道,发前人所未发,振聋发聩,石破天惊,充溢着战斗精神,更自不待言了 这篇文章,文字高度精练,篇幅短小,却涵覆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从事实和理论上,把数千年来“君为主,天下为客”的“铁案”完全翻了过来文章结构严谨,先一举破的,再逐层论述,后呼应开篇,思路极为清晰与此相应,文字上也十分紧凑,通篇无一二游辞文章充分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古之人君、后世人君,相对写出,两两比照,最能使读者弄清实质举例翔实,典型性强,也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例如,文中列举了不少古代帝王的事例,实际上他们正是古之人君、后世人君两类君主的典型代表:尧、舜、禹是古代人君的代表,他们明乎为君之职分,为天下兴利除害,付出千万倍之勤劳,却不享其利;桀、纣、汉高祖、明太祖、明崇祯帝为后世之君的代表,他们不明为君之职分,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将个人之淫乐置于万民痛苦之上。
而这一正一反两组实例,又各具不同作用从古之君主说,尧、舜二帝,是先得其位,终而让出者;而大禹是既得其位,亟欲让出而不可得者从后之君主说,桀、纣两个著名的暴君,是天下人视为“寇雠”“独夫”的典型人物;而高祖刘邦,攫取天下后,一副得意忘形的模样,令人鄙弃;明朝太祖,却是丧心病狂,眈眈守之,唯恐天下有不利其统治的言行,其行为令人气愤;崇祯皇帝,则是失去“产业”的末代君主,惶惶然若丧家之犬,可使那些“欲得天下”之人,“废然摧沮”文章还举出商汤和周武王,这是从兴利除弊角度而言,大致也可列入前一类君主中这些各具典型意义的君主作为实例,使议论大大增强了说服力文章的另一特点是感情充沛论述中,作者的爱憎感情溢于言表,特别是汉高祖称“某业所就,孰与仲多”时的沾沾自喜,后世君主为一己之淫乐,荼毒天下之人,却反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时的厚颜无耻,以及“独私其一人一姓乎”、“非导源于小儒乎”等反问,无不饱蘸着作者的感情,因此易于引起共鸣,颇能感染读者本文的语言,通晓明畅,浅显易懂 <三>弄懂课文的重要字词和重要句子: 第一自然段: 1、字词 <1>实词: (1)初:开始,开始的时候例:有生之初。
(2)私:爱,偏爱例:人各自私也 (3)利 A、名词,利益例: a、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b、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c、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 B、动词,谋取利益例:人各自利也 (4)兴:兴办,动词例: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5)害:祸害,害处例: a、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b、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6)除:清除,免除,革除,动词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7)出:站出来例:有人者出 (8)受:得到,动词例:而使天下受其利 (9)释:免除例:而使天下释其害 (10)勤:辛苦 (11)劳:劳累例: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12)情:事物的本性,自然的情况例: 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b、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13)去:离开,远离例: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14)入:就君位例: a、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 b、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15)异:不同例:岂古之人有所异哉? (16)好:喜欢,贪图 (17)恶:厌恶,讨厌。
(18)逸:安逸例:好逸恶劳, 亦犹夫人之常情也 (2)虚词: ①之 ②而,连词 3、特殊句式: <1>……以为……:把……当作…… 例: ①不以一己之利为利 ②不以一己之害为害 <2>判断句例: ①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②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 ③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3>宾语前置句例: ①人各自私也 ②人各自利也 <4>省略句例: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倍)于天下之人 第二自然段: 1、字词 <1>实词: (1)出:发出例: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 (2)惭:惭愧 (3)安:心安理得例: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4)视:看待,把……看作例: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5)就:成就,动词例:某业所就, 孰与仲多 (6)逐:追逐,追求 (7)溢:充分表现例: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8)主:主体位置 (9)客:从属位置例: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