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语文教学中的“八股文现象”和实践对策_0.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1223761
  • 上传时间:2017-06-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语文教学中的“八股文现象”和实践对策去年期末阅卷,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文章第五段在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语句具体分析一下 ”所阅近 600 份卷子中,95℅以上的学生回答出了“过渡”或“承上启下 ”的答案,却只有20℅左右的学生能够结合语句分析得比较恰切显而易见,多数学生的答案并非从对文章的具体分析中来,他们是如写作“八股文”一般在生硬地套用某种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呢?反观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现象,也许不难找出答案 一、学生试卷中的两大“怪”现象 1.作文内容和结构惊人地相似 结构上,开头一个大帽子,中间一段是主体,结尾喊几句口号,做一下总结,或者表一表决心在内容上,只要与情感有关的作文,文章主体部分几乎全部与“生病” 、 “功课”有关然而文章都写得很长,学生似乎并不关注作文要求中“不少于 600 字”和试卷作文格里“以上 600 字”的字样,而是一个劲儿地把作文纸写满 2.阅读分析 品味语言类题目,除了“形象” 、 “生动” 、 “准确”等模糊性词语之外,再不言其他;分析结构类题目,则多是在“开门见山” 、 “过渡自然” 、 “首尾照应” 、 “详略得当” 、 “巧设悬念”等术语中任选其一,正确与否听天由命;谈启示类主观性较强的题目,很多人便要从文章中摘几句话填补试卷上的空白。

      2《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阐述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地位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是的, “语文是基础学科” , “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 “语文即是生活” 如果上述现象只是个别,我们似乎可以不必过分地关注,但是当它变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时,却不能不让人忧虑了:因为在这种模式化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思维的懒惰、灵性的迟钝,和对生活的麻木、对情感的漠视这就与我们教育的初衷恰恰相反了! 二、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探求现象产生的根源 在探讨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之前,还是先让我们看一下几个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片段 老师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本文结构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沉默老师引导:大家看本文是怎么开头的?有学生回答:开头直接点明了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老师又引导:这样的开头在结构方面应该怎么说?——四个字终于有学生回答:开门见山老师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非常好 老师在讲《纪昌学射》 ,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一生答: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精通一门技艺,老师的指点固然重要,更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

      师点头,微笑3一生又答:告诉我们“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师说:有道理但是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打好基础,苦练基本功,是成功的秘诀于是学生记录、背诵 老师在考试前指导学生,在谈到作文时,老师说:你们每人要在考试前选择几篇优美的文章,对其反复阅读,达到熟能成诵,以便在考试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对号入座有一老师则这样告诉学生:由于试卷量多,阅卷时间又短,往往是先看篇幅,再看一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就给打分了因此,考场作文一定要写得长一些,开头一定要讲点艺术、要讲究用词,结尾处一定要总结一下、要点明中心 老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位老师说出了自己的痛苦:都是考试惹的祸学校要根据学生考试成绩考核教师因为关系到切身利益,老师们对阅卷工作非常在意所以在期末阅卷时,大家都是把给定的“参考答案”当做“唯一答案”来使用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因为多数考试评价中的有些试题的答案是模式化的(像本文开头列举的那样的试题是少见的) ,因为在“教师考核”这个功利目标下的阅卷评分标准是相当僵化的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惟应付考试至上,唯固定答案是举,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慢慢地变得干涩起来,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的思维慢慢地受到限制,以致僵化起来。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设想 追寻近几年各级各类的语文试题,我们会欣喜地发现:语文命题一直在改革,它一直在朝着一个更为合理、更为完美的方向发展4这是各级语文教研员努力的结果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不能等待、观望,我们要更迅速地行动起来,因为学生就在我们手中,他们耽误不起 1.加强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指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 语文是生活,文学是反映人的生活状态、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在解读文本作品时,应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文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内心感受,以此去解读文章 在课上避免从文章的开头一字一句地讲到结尾,可以让学生先通过阅读,说出文章的哪一部分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以此为切入点去感受文章,去解读文章我们是要帮助学生去正确地解读文章,而不是去把我们或教参上解读的结果灌输给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能强迫学生接受教参对文章的理解 2.加强文章解读的具体化 用模式化的术语来解读文章并没有太大的过错,错误的是这是我们强硬地灌输给学生而不为学生理解的东西在教学中可以带着学生根据具体文章对这些术语进行具体化的解读比如:“过渡自然”是由什么过渡到什么?“详略得当”哪儿详?哪儿略?为什么“得当”?“小中见大”的“小”是什么?“大”又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说这个词语是“形象生动的”?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有了根基,既可以理解得深刻透彻,又能够从不同的文章中解读出不同的趣味来。

      3.加强口语作文训练 5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写到的一些模式化的语言、结构、内容,当让他们用嘴说出来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很不合适,就不会再去说了他们说话时不会在不适合时满嘴“啊!呀!”地大抒其情;也很难在一段话的开头说出这样的“帽子”:“在我十几年的人生旅途中,发生了很多事情,但大多已经淡忘了,只有一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更不可能当众说出根本不存在的“捡钱包” 、 “打碎花瓶”之类的事情然后,老师告诉他们写作文就是平常所说的话的书面化,把自己所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 4.丰富写作训练的环节 老师命题,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这是传统作文训练的模式能不能在这中间再穿插一些别的活动呢?比如在命完题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写作设想——准备什么材料,怎么安排材料?还可以谈谈自己在写作中的困难再比如老师把批好的作文发下来,能不能找一篇带有共性的文章,让全班同学一起去评判其优劣这样一来,作文指导就会变得血肉丰满起来,学生在写作方面就会得到一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东西 《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莎士比亚说:“即使将我置身在一个核桃壳中,我也将拥有一个世界 ”语文教师就要有这样的思想境界:纵然手脚带有镣铐,也要做一个自由的舞者。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学生的语文学习就迎来了姹紫嫣红的春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