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docx

22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292965014
  • 上传时间:2022-05-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5.57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荆克迪 刘宜卓 安虎森Summary:中国共产党在区域经济百年实践过程中,将生产力均衡布局、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分工协作等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中国化,在生产力布局与调试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走向成熟,形成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新时期区域平衡充分发展新理论以及城乡融合发展和全面脱贫理论在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要坚持党对区域经济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以区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回应区域发展重大关切等成功经验,推动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理论创新,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Key: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百年实践:F127     :A     :1003-1502(2021)03-0023-12一、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追溯与中国化进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许多重要论述皆体现了区域经济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区域经济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作为参照并进行中国化发展,全面且深入地回顾总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关区域经济思想的重要论述,有助于把握与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区域经济的实践路径与逻辑演进,为指导区域高质量发展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体系夯实理论根基[1]。

      一)生产力平衡布局和协调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为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区域生产力布局不平衡,提出以生产力布局为主体研究内容的区域生产力平衡布局论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分布规律展开深入阐述:在空间规模广阔的生产协作体系内,在区域分工精细化与协作扩围的过程中,生产要素会向高利润率区域流入,该过程将牺牲流失区域的发展资源与机遇,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模式;资本主义的市场运行属性与政府调控力度,决定了该种不平衡现象将持续存在,将加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与两极分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克服资本主义影响下产生的区域生产力布局不平衡等缺陷,以区域生产力平衡布局为方向进行理论论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区域经济平衡布局思想:“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合适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2]同时,恩格斯对于区域生产力均衡布局亦有客观认识,认为均衡布局非平均,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可以降低到合理范围,但不能完全消除[3]基于上述,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4]因此,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生产力与生产要素在空间范围内协调布局,这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坚持的基本原则[5]。

      生产力平衡布局及相关理论对指导中国共产党开展区域建设实践产生深远影响二)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区域经济的研究主要包括经济活动区位、区域自组织能力、政府调控与地域演进结构等內容,其中地域演进结构指由于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分布,通过渠道扩散形成经济强度各异的核心区与边缘区[1],由此形成城乡经济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议题,而且在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目标的指引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亦对其有深入研究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城乡分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6]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加大了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并使缺口不断扩大,“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而在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6]为解决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经典作家指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7]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则指出了城乡融合的可实现性与平衡生产力等现实路径:“从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均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分离的条件这方面来说,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也不是什么空想[8]在此基础上,列宁又对城乡融合理论进行发展,明确实现城乡融合的推进路径。

      他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指出,实现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缩小城乡间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经典论述,为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实践与理论创新提供了目标导向与理论指引三)区际分工协作的思想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8]56产业是经济实体,区域是空间载体,分工与协作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协作;二是各区域间的分工协作经典作家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10]列宁在此基础上又对分工与协作理论进行延伸:“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单独的和独立的生产部门的数量增加这种发展的趋势是:不仅把每一种产品的生产,甚至把产品的每一部分的生产,都变成专门的生产部门;而且不仅把产品的生产,甚至把产品准备好以供消费的各个工序都变成单独的生产部门[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区域分工与协作理论进行探索,对空间经济活动的主体产业分工与协作进行理论论述,中国共产党将其作为理论参照并进行中国化改进,在区域与产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四)通过政府调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为避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弊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区域与产业平衡协调发展的建设目标,指出政府应通过采用适宜方式进行调控以实现该目标,即在区域生产力不均衡的状态下,需要政府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以弥补单纯依靠市场无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困境[1]列宁在此基础上指出:“合理地分布俄国工业,使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尽量减少原料加工、半成品加工一直到产出成品的各个阶段的劳动力的消耗[12]区域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参与,还要求政府使用科学、适宜的参与方式,区域作为包含空间维度的经济组织[13],集聚生产活动与生产要素来降低交易成本,由此形成集聚程度高的城市经济,与此相对应的,政府应将监管与服务活动集中设立来提升其活动效率五)关于创新引领、扩大开放、坚持绿色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绿色发展、扩大开放、创新引领等议题皆有重要论述,恩格斯表现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忧[14]他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5]对于创新发展,经典作家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6]经典作家对全球化及其影响亦进行理论阐述:“一切等级的与停滞的消失了,一切神圣的被亵渎了,人们终于被迫用冷静的眼光来注视他们的生活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

      [17]随着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实践进程的不断深入,很多的经典论述都将为区域经济提供理论溯源,为推进新时代区域经济理论创新、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区域平衡充分发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固本培元二、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的百年实践探索(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区域建设实践与理论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时即已开展区域经济建设为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根据地的封锁,改变工商业萧条,食盐、布匹等生产生活用品极度短缺的情况,中国共产党人在苏区内进行广泛且深入的实地调查基于对苏区社会实际情况的提炼,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区域经济思想,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与理论前溯延安时期(1935—1948),毛泽东提出边区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8],重视边区农业发展,力争实现轻重工业、军事工业、炼铁工业等协调发展在大生产运动高潮时期(1943—1945),陕甘宁边区工业基本实现了工业品全部自给至1944年,轻工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纺织业能够自给全边区所需布匹的40%以上,造纸和火柴可自给边区需要的50%以上,肥皂、食盐、油类等亦实現自给自足[19]同年,毛泽东指出,“二十多年以来,我们党首先学会了政治,后来又学会了军事,去年学会了经济建设”[20]。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列宁“新经济政策”在中国的应用进行理论创新随着解放战争的持续推进,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恢复与发展生产力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陈云在解放上海后,面对敌对势力质疑中国共产党经济建设能力时指出,“有人认为我们是军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经济打零分,认为我们不会搞工业,要求给他们原料,由他们去搞轻工业”[21]随着物价稳定与生产秩序的恢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区域经济理论陕甘宁等边区与解放区的区域经济工作实践与理论探索,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组织恢复区域生产力的实践提供了指引二)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指导下的区域经济实践经历了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百年风云激荡,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加快区域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点工作1949年,沿海地区占全国土地面积11.34%,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77.6%;国土面积占大多数的内陆地区,工业总产值却仅占全国的22.4%[22]为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区域间生产力分布的极度不平衡,中国共产党人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生产力平衡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论述,选择区域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来指导实践。

      毛泽东指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23]在该战略指导下,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得到部分缓解,从建设布局角度看,于“一五”期间(1953—1957)开建限额以上的694个工业建设单位,分布在内地的项目有472个[24];从国外援助角度看,当时从苏联引进的156个重大项目分配给中西部地区124个;从投资角度看,对内地投资的比重到1957年已达49.7%;从发展成效角度看,内地工业则以20.4%的增长速度超越沿海地区[25]但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交通运输不畅、生产要素聚集程度低等问题长期存在,并非短期内通过计划布局与生产动员就可得到彻底改善,中国共产党人在力求生产力均衡布局的同时亦对该战略进行反思毛泽东指出:“在这两者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也没有犯大的错误,只是最近几年,对于沿海工业有些估计不足,对它的发展不那么十分注重了这要改变一下[23]25-26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实践仍以区域均衡发展为指导战略,但在具体实践上,相比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内陆优先则更强调沿海与内陆的协调1958年,党中央、国务院将全国划分为七个经济协作区并按照统一规划建设区域经济中心与工业体系。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与对战争防范的综合考量,从1964年开始到80年代在内陆十几个省、自治区开展了三线建设1964年,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三五”计划汇报时,提出国民经济要有“两个拳头、一个屁股”,要将国防工业与基础工业投资向内陆倾斜,“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23]26到70年代末期,三线地区的工业固定资产增长到1543亿元,增长4.28倍[26],构建起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然而,在之后的“文化大革命”冲击下,各区域生产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67年和1968年全国生产遭受严重损失1967年,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为2104亿元,1968年下降至2015亿元,其中1967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3.8%,1968年又下降5%,仅为1966年的81.8%1975年,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并取得明显成效,至年底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5%[27]对区域均衡发展思路下开展的区域经济实践进行梳理,可将其实践路径总结为:从促进中西部发展以实现均衡布局,到思考沿海内陆的协调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