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县回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docx
25页临潭县回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它直接反映并影响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生活相貌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但受其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而且还和这个民族所居住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域,气候等因素〕,社会环境以及消费力开展程度和文化程度是分不开的通过对临潭县回族的风俗习惯的调查研究临潭县回族风俗变迁以及其与回族经济、政治、文化的互相关系,分析其精华与糟粕,进而为全面建立小康社会进程中回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或发扬出谋划策 关键词:风俗习惯 调查 宗教信仰 地理环境 社会环境 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一、伊斯兰教教在临潭的历史背景 1、临潭简介 临潭县古称洮州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的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东邻岷县,北接康乐、渭源两县临潭县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区是农业与牧业,汉族、回族和藏族的交汇过渡地区全县有汉、回、藏、蒙古族居多,东乡族、土族、满族、黎族、苗族、撒拉族等十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以回藏居多,占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二 自古以来,众多民族即在洮州杂居交融,和睦相处,战国初,为羌人所据,秦统一中国以后,大批秦晋汉人迁居陇上,进入临潭,西晋末年,临潭被吐谷浑占据,时有羌、汉、鲜卑3族相处。
自唐、宋起,由于土蕃崛起,长达了XX年中烽烟弥漫,战火不息,但吐番人与洮州各民族人民交流交融更为频繁,元明时期,回族入居洮州,与原有各族军民团结一致,戍边屯田,互相贸易,开展各业,使临潭出现空前繁荣景象 2、临潭回族迁入 临潭县回族是元、明、清3代由外地逐渐迁来的,回族的迁入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元代;二是明朝初期;三是清朝同治年间;四是民国时期 元代回回大量入居甘肃,至元末,已形成“元时回民遍天下,居甘肃者尚多〞的场面在洮州设有吐蕃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往来使者,商人,贡使络绎于道,并设有“哈智〞所等宗教管理机构,遂形成了回回色目人活动的主要地方,又有回回商人从邻近的河州〔今临夏〕等地降临潭县经商留居,亦是回族来源之一忽必烈南征、西征后将所俘的穆斯林工匠、炮手、商人等编“探马赤军〞,参加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元十年〔1273〕,忽必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于是有部分回回军来到临潭,屯聚养牧,融入回族之中,回族人数增多 明代,大批回回前降临潭,洪武十二〔1379〕,回族将领沐英率军平息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叛乱后,大量部将奉命留洮筑城戍守留戍将士中有相当数量的回族将士顾颉刚在1938年考察洮州日记中写道:此间汉回人士问其由来,不出南京、徐州、凤阳三地、盖明初以勘乱来北,遂占田为吐蕃......假设赵、假设马、假设杨皆自谓南京贮丝巷人,此间有民歌云:“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你带什么花儿来?我带得茉莉花儿来〞。
洮州无茉莉花,其为移民记忆中语无疑也这说明明朝迁移到洮州的人中即有不少回族当时临潭回族的姓氏比较单纯,主要有丁、马、敏、苏、黎、张、李、王、单、肖、吴、鲜、牟、祁、赵、高、海等,而丁、马、敏3姓最多 清朝同治时期〔1862-1874〕,部分回族从今甘肃临洮、陇西一带迁入临潭民国时期迁来的回族主要是从临夏、张家川经商,逃难到临潭的,他们在临潭县娶妻生子,繁衍生息,成为临潭县回族的组成部分 据统计光绪五年〔1879〕,临潭县回族有1250户,10116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回族,1668户,10653人,经过19XX年和1929年两次劫难,到1949年,回族人口减少到1068户,6545人到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到达10740人,到1990年,回族21524人 3、宗教门派 临潭县伊斯兰教中有华寺、北庄、西道堂、伊赫瓦尼、哲赫忍耶、穆夫提、丁门等教派,其中西道堂,丁门是产生于临潭县的两个伊斯兰教教派在临潭主要清真寺有华大寺、上寺、西大寺、南大寺、老南寺、新城西门寺 二、临潭县回族的风俗文化 〔一〕节庆吉令 l、大尔德节 大尔德节又称开斋节,时间在伊斯兰教历即“莱曼丹〞斋月,下月初,历时3天以庆贺斋戒圆满完毕。
第一天早上,全体沐浴了的男子到清真寺举行会礼,在"开斋节〞须得个人及全家所要缴纳的“天课〞缴纳清〔“天课〞钱、粮均可,一般以家收入每百元的2.5%,每百斤收入粮食的10%,按人头交纳〕完毕后到坟院诵“古兰经〞,并替亡人祈祷,请阿訇念“苏勒〞走亲访友,互道“色俩目〞问好,家家宰羊宰鸡,做丰富的美味佳肴盛情款待亲朋好友 2、小尔德节 小尔德节即“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或“忠孝节〞,一般在“大尔德〞节后70天左右此节期间,凡具备经济条件的伊斯兰教教民,须赴麦加朝觐天房,此项功课是为了完成“五桩天命〞中的一项并要进展富有民族宗教仪式的宰牲活动未去朝觐天房的穆斯林男子,要到清真寺举行会礼具备经济条件者须在3天节日内宰牲〔牛、羊、驼均可〕以施散贫民、亲友、邻里内脏骨骼掩埋入地,家畜所得皮毛不得买卖,可做礼拜毡,或捐于清真寺,在“古尔邦节〞也制作丰富的美味佳肴,盛情款待亲朋好友〔按国际伊斯兰教法学说,斋月后的“开斋节〞为“小尔德节〞,而“古尔邦节〞为“大尔德节〞,这里采用临潭县的过节风俗称谓之〕 3、圣纪节 伊历三月12日,为穆罕默德圣人诞辰和归真日纪念方式在清真寺集会诵读?古兰经?、赞圣的经文,并由开学阿訇讲述穆圣生平事迹和教义,并自愿捐献钱粮为贫寒者施舍饮食,在清真寺供全体教民会餐,所支款项、牛羊均由众人捐献所得。
也有在家中请客念“圣纪〞者 4、阿舒拉节 教历一月10日,传说,阿丹、努哈、易卜拉欣、穆萨等古代圣人都在这一天得到拯救这一天,许多穆斯林都诵经赞主赞圣,并将五谷颗粒粉碎后都煮成粥施舍饮食,以纪念先圣 〔二〕生育、丧葬 1、生育 孩子出生后举行洗礼,7天内请阿訇起经名3天、7天时,婴母的娘家人要提送食品探望产妇,10天时,所有亲友要携礼品“看月〞婴儿出月时,婴母娘家人要带营养食品“看满月〞,上学时再起学名忠诚的伊斯兰教徒,男孩在幼时要举行割礼,俗称作“逊乃提〞〔遵圣行〕 2、丧葬 回族人的丧葬虽然较为简单,其仪式确实非常讲究而隆重回族称“死〞为“无常〞,称“死人〞为“亡人〞,人死了即称“咽气〞忌说“死〞、“死人〞、“死了〞认土为安〞回民实行土葬反对火葬,朴素、平等、复原、搭救、后世、复生病危之际要交待后事临终时要默诵“清真言〞,请阿訇或有声威的人念“讨白〞向安拉悔罪,并念?古兰经??雅辛?章以驱恶魔的扰乱病人在生命垂危时,全家要屏息一切嘈杂之事,并制止走动,特别要紧的是除至亲肉外,任何人不得擅入病房唯有深明教义的人,才静声旁待,以观昏醒,使病人专心向主,免有忧虑病人无常后,街坊邻居那么主动向亡人在外家属、亲戚、朋友告仆,通知送“埋体〞及遗体的时间。
无常〔逝世〕后,由守护者为其瞑目、合嘴、顺手足,置于木板,盖上干净的布单,如过夜,亲房家务众人前来坐草〔守灵〕,然后由亲友清廉且能遵守教法的人把亡人安放在水床子上“抓水〞〔洗大净〕,即洗尸体,抓水时必须有沐浴者两人,先替亡人撒衾取衣,然后由亡人挪动沐床“水床子〞上,拿块白布,自脐至膝,盖住下肢,不让外露,开场小净小净时,由一人用汤瓶给亡人洒水,一人从右到左,浴亡人手臂接着浴亡人下肢,洗亡人口、鼻、面、肩、全身及脚,即大净特别在沐浴下肢时,决不能启开盖布,只能一手撑布,一手浴洗,同时,严禁男浴女尸,女浴男尸浴毕,即在尸床上铺好大殓小殓,并在小殓的巾幅上铺上香末,加上衬衣,才移尸于上,掩衬加冠,缠布,进展“裹殓服〞回族给亡人的裹殓服“是一种古老风俗,纯用细棉白布大针角缝制,细不露发肤,白那么取其清洁,布者谓之素静男尸的殓服一般有三种,一是大殓,长短要等于身长,上下各余寸,宽约四尺五寸,二是小殓,也等于身长,上下无余,宽和大殓一样,三是衬衣,长自肩膀至脚踝,宽约一尺二寸,肩上开缝,再加冠巾,长达九尺〞 女尸的殓服大致有四种:大殓、小殓都和男殓一样,三是衬衣改为亵衣,宽长略同男尸衬衣,唯有胸前开缝;四是裹胸,长三尺,宽一尺二寸,用以裹周身,两端结在胸前,再加盖头,长达三尺,用以裹发,并用布袋子束着。
如今比较简单,只用“卡帆〞这一风俗也是来自穆罕默德圣人说有一次朝觐的时候,行走在阿拉法特山上,一个教徒不慎从乘驼上摔下来,头破血流无常了,穆圣令用亡者穿的戒衣即两块白布,作了他的“卡帆〞尸衣因阿拉伯半岛崇尚白色,穆圣曾对教徒说:“你的宜常穿白衣,因为白衣最洁最美你们宜用白布为亡人入殓〞从此这一风俗就被延续下来再用“塔布提〞〔担架〕将亡人抬到清真寺内,由阿訇及亡人亲属与前来送葬的教友一道“转经〞站“者那那么〞〔即殡礼,代亡人祈祷〕,后由教友抬到墓地安葬,墓穴一般深约6至7尺,长约6尺,宽约3尺,南北走向,墓内依西穿穴,掏一深约3尺,长6至7尺,高约2尺,上圆如弓背,下方如弓弦的偏堂,置尸于内,头北脚南,面侧朝西,标示死者永远向着伊斯兰教圣地麦地那,随时能起身礼拜墓内不置任何随葬物品,后用土坯、毛竹等堵严偏堂,再用土填满直坑、冢起由阿訇在冢前诵经,亡者家属〔成年女子不去坟地送葬〕送殡人环跪墓前,诵经毕,众做“都哇〞为亡人祈祷下葬时主人要给阿訇及前来送殡的人舍散“海提牙〞〔随量的钱财〕意为给亡者的搭救祈祷葬后按各教派风俗,要定期请阿訇走坟念?古兰经?,为亡人祈祷走坟时间要连续四十天,以后每逢主麻日、大小“尔德节〞,亲友要上坟诵经祈祷。
每逢周年,必须隆重诵经祈祷,或请客施舍以搭救亡人丧葬期间,亡人家中不动烟火,由亲友邻里提茶送饭,慰问帮助,协助亡人家属解决困难亡人家属那么要舍散钱财及亡人用过的衣服在临潭的回族亡者送葬完毕后,每隔七天,请阿訇诵经祈祷,一直延续七次,俗称“七期〞,还要念“十天〞、“百日〞、“周年〞等 〔三〕回族生活 1、生活习惯 回族喜清净,信教群众平时常洗“大净〞〔洗涤全身〕每天作五时礼拜,做礼拜前须洗“小净〞本民族如见面时互道“色亮目〞〔问安的意思〕,并握手致意宗教人士及年长者礼拜毕、游坟园毕、诵经毕常伸双手作“都瓦〞〔祈祷〕尊重长辈,让以上座,吃饭先端,走路先行讲究礼节,热情好客,礼拜多去清真寺,没有清真寺的地方,行人往往在室内或野外干净之地铺以苫单或自己的上衣就地礼拜 回族禁忌养猪,禁忌放高利贷、短斤折两,禁忌掠夺孤儿财产,禁忌欺凌弱小,禁忌淫乱嫖娼,禁忌喝酒赌博,禁忌挥霍浪费,禁忌骄傲、嫉妒,禁忌背谈别人,禁忌懒惰不务正业反对不洗“大净〞,反对留长发、长指甲,反对男女混杂场合,反对穿袒胸露乳、显露躯体的衣服,反对女子与外男子说笑打俏,反对抽签算卦,反对捉神弄鬼,反对贪得无厌,反对忤逆父母,反对隔断骨肉之情,反对长久记恨别人。
2、宗教生活:〔念、礼、斋、课、朝五功〕 念,每一位穆斯林都应该念“作证词〞,?古兰经?等经文 礼,做礼拜,分为晨礼、晌礼、晡礼、昏礼、霄礼 晨礼,〔班达〕:从黎明至太阳升出前 晌礼,〔撇失尼〕:从日偏至日影至到中午的两倍 晡礼,〔吉格尔〕:从日影两倍至日落前 昏礼,〔沙木〕:从太阳落至红霞变白 霄礼,〔伙不旦〕:从红霞变白至黎明前 每星期五为主麻日,在主麻日穆斯林都去清真寺聚礼 斋,闭斋,斋戒,伊斯兰历的第几个月称为“莱麦丹〞月〔中国俗称“斋月〞〕每个符合条件的穆斯林必须在这个月里守斋戒,每天从日出前到黄昏,停顿一切饮食斋月〞每一个月要在同月封三个年头,以后往前个月份类推,一年的每个月份均会轮至 课,“那么卡提〞制度是伊斯兰的重要功修〔中国传统称为“出天课〞〕,是伊斯兰的五功之一,其理要性仅次于拜功,“那么卡提〞这个词的含义是“纯洁〞或“净化〞,在产权范畴里,可转化为“穷人的份额〞或“慈善施舍〞的意思出纳天课的人应具备的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