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人文色彩的翻译目的论角度分析翻译比喻.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0310702
  • 上传时间:2021-11-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26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人文色彩的翻译目的论角度分析翻译比喻 潘鹏程摘 要:近现代以来,中西方的翻译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译界学者的研究角度正在逐渐丰富而在论述翻译及其相关问题时,比喻修辞,作为一种常见的叙述表达形式,为翻译的诸多问题作出了生动形象的阐述,同时也得到了译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从众多比喻中可以看出翻译活动是一种文学活动,更是一种人文活动人文活动便以人为本,于是就不得不提到翻译活动的参与者: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也同时涉及到了原作、译作和读者反应基于这样一种翻译目的论,本文以作者和作品、译者和译作、交互关系等方面为主要角度展开对翻译比喻的研究关键词:翻译比喻;翻译目的;人文色彩[]:H315.9 []:A[]:1002-2139(2019)-14--01一、翻译比喻翻译蕴含的各种翻译经验和实践体会有时无法用语言准确地描绘出来,于是翻译比喻就受到了各大翻译家和文学家的青睐通过翻译比喻,译者可以身临其境的体会翻译的妙处,提高翻译水平,拓宽研究角度谭载喜认为翻译比喻除了包括将翻译比喻为某一事物,还包括广义有喻体的翻译比喻凡是在描述和解释翻译的过程中使用了“喻体”,无论相关类比是否形象、生动,都可以将其归为“翻译比喻”(谭载喜,2006)。

      这就提醒学者,在研究翻译比喻时应该粗中有细,既有具象细致的分析,也要从宏观上把握翻译比喻,从而对其背后的深刻内涵进行多角度分析二、作者与作品的翻译比喻语言对于文学翻译家来说,犹如石料对于雕刻家一样雕刻家雕刻作品需要选择不同的材料,同理,译者同样也要选择译作并关切译文质量刘军平,2009)这句比喻首先说明了译者和原作的关系,即原作是译者翻译的基石,是译者创作的来源同时也说明了译者要有选择的翻译作品由于译者自身素质的不同,并不是所有译者都可以完美的翻译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当然,译者应不断完善自身翻译水平,提高翻译能力,但是在此基础上,还应该选择具有相对熟悉语境、自身感兴趣、有能力把握的作品这样不仅减少了译者的压力,也同样为原作者和读者省去不必要的麻烦三、译者与译作的翻译比喻1、翻译之标准最常听到的一种比喻方式就是翻译如女人,美而不忠,忠而不美这是当时对不讲究字面意义的灵活意译法的评述有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翻译中,若注重美,无疑就会舍弃一些忠实的表达;而若注重忠实,文辞就不会完全赏心悦目从另一方面看,这无疑让人想起信达雅支谦在《法句经序》中写道:“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孔子也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而严复总结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陈福康,2002)从信达雅的角度说,前文比喻就如同说翻译信而不雅,雅而不信但严复的信和雅之间还有一个达的层面从这个角度看,前文比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严谨性与系统性2、译者之修养梁启超说道:“新习得一种语言文字,如新寻得一殖民地,虽然得新地而不移民以垦殖之,则犹石田尔通语言文字而不读其书,则不过一鹦鹉尔梁启超在看到国家弱小饱受欺凌后,提出“欲求知彼,首在译书,”而当时不少学者不通外语,于是便开设了一些翻译学堂梁启超认为,新学的文字就如新开辟了殖民地,如果得到了新地而不开垦,就如石头之田而无用但是若知晓外语言文字而不研究外语作品,就如同鹦鹉一样只会学舌,没有思想的传播由此可见,译者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还应该广阅外书,博闻强识,成为翻译原作的思想者,而不是语言机械的操纵者四、交互关系与翻译比喻余光中曾说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这里,余光中将翻译比作婚姻,将原文与译文比作夫妻,夫妻间生活中总是有摩擦,而原文与译文,总是有出入,有矛盾,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译性而本人认为,翻译更像家庭,是一种三相妥协的艺术。

      因为对于一篇译文,除了有原作者和译者,还有读者这三者的关系很微妙,也需要某种程度上的妥协从翻译目的看,若翻译更想传达原作者的思想情感,即异化翻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读者的接受程度;若按照读者理解的角度表达,即归化翻译,就难免损失原作的文学特色;此外,译者在翻译原作时,不可掺入个人思想情感,因为译者不是译作者,在翻译他人作品时不用过多充当创作者的角色因此,作者、译者和读者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相互妥协才能使翻译发挥最大异彩参考文献:[1]边立红. 翻译比喻中伦理关系[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9):84-88.[2]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8, 39, 122.[3]刘佳丽. 翻译本体论衍生的西方译学探析[J].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7):72-78.[4]刘军平.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 武汉大學出版社, 2009:20-21, 180, 188.[5]刘子富. 从翻译比喻看译事之不易[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9):130-131.[6]罗新璋. 翻译论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295-296.[7]马祖毅. 中国翻译史[M].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169.[8]谭载喜. 翻译比喻中西探幽[J]. 外国语, 2006(4):73-80.青年文学家2019年14期青年文学家的其它文章解开祥林嫂死亡之谜新批评理论述评简论《生死场》中的女性生存本相从《赫索格》看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路遥《人生》中地域文化特色重新认识《苦菜花》中的婚外情书写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