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学理论中反本质主义问题的.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10560042
  • 上传时间:2022-06-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学理论中反本质主义问题的反思=“news_bd”>   一、问题的提出与原因分析   新世纪以来,随着反本质主义问题的提出,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现象,就是对文学是什么的本质问题的回避,而代之以什么是文学或文学是作为XX的经验性描述或知识性阐释这些教材中将文学本质的论述归于本质主义问题,并进而从反本质主义的角度放弃对文学本质问题的追问比如陶东风主编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就明确提出了反本质主义的论点作为在大学从事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的教师,我们深切地意识到文学理论与教学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以各种关系‘文学本质’的元叙事或宏大叙事为特征的、非历史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严重地束缚了文学理论研究的自我反思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使之无法随着文艺活动的具体时空环境的变化保持不断创新的姿态第2页)王一川在《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也避开文学本质问题,而直接谈及文学的含义,文学的观念以及文学的属性等问题南帆主编的《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牌《上篇文学是什么》中,同样没有明确涉及文学本质问题,而多是从现象入手,谈论了文学的功能与机制、作者、文本、文类、叙事话语等问题。

      这些文学理论教材在编写中有意回避文学本质问题的做法表明,一方面文学理论界力求改变有关文学是什么的一般性规律的表述的传统做法,力图从普遍规律的把握与揭示转向对文学现象的关注;另一方面,这一做法也体现出部分学者要求进一步扩大文学研究范围的理论尝试但这却是建立在对文学本质问题回避或否定基础之上的因此,这一做法是值得重新反思的,在反思过程中重新认识文学本质对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理论意义为此,本文将在探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中反本质主义主要观点的基础上,论述文学理论中文学本质问题的理论意义   如上所述,文学理论教材中对文学本质问题的回避是与反本质主义理论活动密切相关的自陶东风于2001年在《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上发表了《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并明确提出反对文学理论研究的本质主义开始,国内学术界每年都有几十篇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文章这一反本质主义思潮是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在西方现代文学理论中,对本质主义持反对态度的学者不在少数其中对我国学者影响比较大的有伊格尔顿、卡勒等人比如伊格尔顿在检讨了文论史上诸多有关文学的定义后说:文学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从这一意义上说‘文学’是一种形式的、空洞的定义。

      如果说文学是一组具有确定不变之价值的作品,以某些共同的内在特性为标志,那么,这种意义上的文学并不存在因此,从现在起,当我再在本书中使用‘文学的’或‘文学’这些宇眼时,我给它们加上了一个隐形的义号,以表明这些术语并非真正合适,不过我们此刻还没有更好的替代者在此基础上,乔纳森卡勒进一步说: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来裁决,认为可以算作文学作品的任何文本简言之,伊格尔顿从消解文学本质的角度,乔纳森卡勒从大文化或文学现象的角度,共同举起了反本质主义的大旗伊格尔顿等学者有关文学理论及文学研究中的理论观点,是与同时期西方思想界后现代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为此,对后现代主义理论观点的简要述评是必要的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学术界,特别是哲学界大多数学者将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看作是同义词来加以使用为此,本文在谈及后现代主义时,也多从解构主义谈起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其理论观点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德里达从结构主义出发又超越结构主义他认为传统形面上学的基础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

      这种传统形面上学的基础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绝对性与封闭性因此,他在批判传统形面上学的基础上,强调了去中心与非中心的观点同时,他在批判结构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与其他后现代主义流派一样,在反对近代以来的形面上学中,坚决反对主体性与人类中心主义因为主体性与人类中心主义是主客二分的前提福柯等人进一步将这些观点向前推进比如他将尼采的上帝死了换成了人之死,从而将近代以来的主体性问题彻底消解于是,无主体、无中心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也应该看到: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的消亡并非表现出对人的仇视或者彻底地否定人的存在解构主义不是对先前所有哲学成果的全部解构与消解,它反对的只是现代哲学理论中所强调的本质主义下的单一性解释在此基础之上强调多义阐释解构主义所提出的解构,并非是捣毁、毁灭,解构并非洪水猛兽解构是一种重建,是一种创造,解构造就了一种新的思维风格四这种思维风格的形成,是解构主义在对形面上学思维方式的批判过程中完成魄后现代主义多提倡多元论,批判现代的本质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在场的形面上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的思想解放具体到文学理论中,比如希利斯米勒认为传统文学也是在强调作者的独特地位基础上的单一性阅读。

      而当代文学阅读则是在作者已死的前提下,读者自由阅读的结果,是一种多义的阐释(作者已死是解构主义理论在文学中的重要体现)这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自由性与想象的广阔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文学模式的变化(因为传统文学是单一的,而当代文学是多义的阅读与理解由过去的一元而走向多元)   当然,在看到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思想中的合理胜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它思想的偏激与消极性影响,特别是打着反对本质主义的旗号对本质问题的消解后现代主义在批判近代以来的形面上学的同时走向另一个极端概言乙后现代主义反对在场的形面上学,‘本质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但是后现代主义在反对现代主义思想方式的这一种错误时,否定了人认识同一性和本质的可能性,否定了建立理论体系的可能性,这就走到另一个极端上去了本质主义的错误不是因为没有本质,而是因为在追寻同一性和普遍性的时候忽视了差异性和特殊性,甚至用同一性和普遍性压抑差异性和特殊性差异的、特殊的东西是第一层次的在场,而本质的东西是第二层次的在场认识本质不能脱离观察特殊的变化着的东西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错误不在于企图建立知识的体系,而在于企图把知识的体系建立在玄想的概念和原理之上。

      科学理论需要清晰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不能殃及科学的这两个基本要求人类要使得经验知识发挥更大的效能,就必须建立理论的体系对此,西方后现代主义者也在进行着较为深入的理论反省正如罗蒂在晚年所说:后现代主义不是一条出路,后现代主义多半是破坏性的,没有什么正面的建树除罗蒂等人有所认识之外,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已开始着手改变后现代主义过于偏激的理论观点   综上所述,借鉴西方理论,修正我国文学理论研究不适应文学发展的理论成分,这种做法是合理的但要注意的是,在借鉴的同时也应考虑到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本身的适用范围以及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在对待后现代主义理论问题上,既不能简单否定也不能完全接受而应在分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理论背景基础之上,深入其理论内部剔除错误内容,寻找合理因素为我所用而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在借鉴后现代主义理论时,过多地注意到它的合理之处,而较少看到它本身的理论缺陷具体到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中,体现为人们在借鉴后现代主义理论时,过多注重了它的方法论作用与理论的冲击力,而未看到它对文学理论研究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当前的文学理论研究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困境,那就是后现代主义的冲击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忙于追赶西方潮流,而自己的学术建设则显得仓促、薄弱。

      往往一个理论发展阶段刚刚起步,就被另一种西方思潮所打断,然后又匆匆追赶新的浪潮未及建构,就被解构,这就是中国文学理论的当代命运   二、文学本质问题的理论价值   对文学是什么的本质的探讨,是文学理论走向理论自觉的基础从时间上讲,现代形态的文学理论是19世纪才开始出现的文学理论作为一门学问其源头在哪里?它恐怕还并不像有些学者认定的那样是苏联人的‘发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其实乃创始于德国,源生于并比较完善地表述于德国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肇始于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施莱尔马赫,以及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传统中的其他批评家的实践;从理论形态上讲,现代意义的文学理论的标志是对文学是什么本质问题的确立以及知识形态的完整构建于是,从19世纪开始,文学理论寻着文学本质,不断抖掉自身附着的外在因素,在走向理论独立与自觉的过程中,完善现代意义上的理论建构以此作为参照系,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也是围绕着对文学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的探讨不断完成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审关反映到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关意识形态,文学理论的探讨已不再体现为政治的需求,而转入文学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

      围绕文学是什么这一主题,各类理论呈现出多彩的场面具体体现在:第一,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各异的理论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与自身理论的建构比如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重新阐释再比如通过发掘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资源,结合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成果而建立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第二,在主体性理论基础上,从强调文学理论的独立自在性出发而采取的向内转策略于是,文学理论逐步从各种社会外在因素的影响中独立出来比如,鲁枢元在1986年10月18日的《文艺报》上发表了《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一文鲁枢元描述了向内转文学的特征,并以此为起点强调了文学以及文学理论独立自觉的重要性与必要队从人物的内部感觉和体验来看外部世界,并以此构筑起作品的心理学意义的时间和空间小说心灵化了、情绪化了、诗化了、音乐化了小说写得不那么像小说了,小说却更接近人们的心理真实了新的小说,在牺牲了某些外在的东西的同时,换来了更多的内在的自由题材的心灵化、语言的情绪化、主题的繁复化、情节的淡化、描述的意象化、结构的音乐化似乎已成了我们的文学最富当代性的色彩第三,文学理论的进一步自觉化体现为审关化因素的强化审关作为文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越来越取得大家的认同,而其背后暗含着的是文学理论远离政治的理论诉求。

      第四,人文精神的讨论体现出远离政治的文学理论,开始以自觉的理论形态,重新回归社会,干预生活,充当社会价值平衡器的要求第五,文学理论自身反思意识的增强与批判意识的强化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理论的反思意识不断增强,比如对中国文学理论知识谱系的反思,对西方文学理论如何中国化的问题的思考,对文学理论学科定位问题与学科命名问题的思考,对文学理论的边界问题的思考等等上述文学理论形态的变化,一方面在于文学现象的不断变更,这就客观地要求文学理论做出不断的理论调整,以适应文学现象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研究者不断从现象走向本质的理论诉求以及从差异性与特殊性中寻求一般性规律的理论探索过程因此文学是什么的本质问题对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就文学是什么的探讨,对于全面认识与把握文学现象,并在理论的层面完善文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文学的本质是文学本身所固有的,且区别于其他反映人的物质生存与精神需求的学说的根本属性如何把握文学这一本质属性,关系到从方法论上对文学现象的把握以及理论的发展长期以来,受形面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在谈论对事物的认识与把握时,更多是注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并有无限向理性方向推演的趋势。

      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上,更多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与终极性这种做法只是对辩证认识过程的一种曲解从方法论角度来讲,从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总结概括并形成一定的文学理论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的过程尽管这一过程是一种思维抽象的过程,但决不像传统形面上学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